摘要: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2025年3月26-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多元合作·创造消除和治愈的奇迹”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肝病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医疗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肝病防治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值此
本文经宁琴教授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
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2025年3月26-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多元合作·创造消除和治愈的奇迹”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肝病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医疗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肝病防治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宁琴教授分享乙肝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与疾病治疗新进展。
医脉通:本次大会特别设立了“治愈论坛”,对于乙肝治愈的未来,您有何期待与展望?
宁琴 教授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非常明确,一方面是让大部分患者实现临床治愈,另一方面是大幅提升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存率。这两个方向既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也是全球科学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早在2006年,我国(我们团队)就启动了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探索,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零”突破。经过近20年的优化,目前在治疗方案下,优势人群已有30%甚至超过30%的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期间一系列传染病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这些项目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我国在国际上拥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两大类药物:核苷(酸)类似物和长效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通过口服给药,长效干扰素则通过注射给药。这两类药物的联合使用,通过病毒抑制与免疫调节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未来5到8年,甚至可能更短的时间内,慢性乙型肝炎的治愈率有望进一步提高。这一信心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过去二十年的临床药物使用经验积累;二是对治愈机制的深入研究,例如病毒抑制与免疫修复的协同作用;三是新型药物的研发进展。例如,小干扰RNA(siRNA)和反义寡核苷酸(ASO)可结合并降解HBV mRNA,阻止HBsAg、HBx等病毒蛋白的合成,而Toll样受体激动剂(如TLR7、TLR8、TLR9激动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和治疗性疫苗等免疫调节剂可解除免疫抑制状态。这些进展为多靶点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2024年,我们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了关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专家共识2.0,并提出了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航线图”(Clinical Molecular Hepatology 2025)。这一成果为未来进一步设计临床治愈研究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专家在这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我们的经验分享给了国内外同行。
未来,核苷(酸)类似物、siRNA、ASO等药物将用于抑制病毒表面抗原和模板,同时联合免疫调节药物,如PD-1、PD-L1通路抑制剂等,进行多靶点联合治疗,这将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已经开始设计或实施这种联合治疗方案。
图1 慢乙肝临床治愈新药策略航线图
宁琴 教授
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感染科主任、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 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2)、973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为华中科技大学首批受聘国家二级教授。
现为国际肝病学会(IASL)全球委员会执行委员、亚太肝病学会肝衰竭工作组(APASL ACLF)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控制分会顾问、湖北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 曾担任WHO亚太地区根除病毒性肝炎联盟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肝脏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