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H|评估血浆神经退行性生物标志物在中国肝硬化患者中诊断轻微型肝性脑病和预测明显型肝性脑病的作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4 18:34 2

摘要:Cheng Q, Liu Y, Yang Z, Zhang M, Liu T, Niu Y, et al. Evaluation of Plasma Neurodegenerative Biomarkers for Diagnosing Minimal Hep

本文由论文原创团队投稿

引用本文

Cheng Q, Liu Y, Yang Z, Zhang M, Liu T, Niu Y, et al. Evaluation of Plasma Neurodegenerative Biomarkers for Diagnosing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Predicting 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Hepatic Cirrhosis. J Clin Transl Hepatol. 2025;13(1):35-46. doi: 10.14218/JCTH.2024.00413.

研究背景及目的

先前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损伤及功能障碍为肝性脑病发展的因素。神经退行性生物标志物,包括神经丝轻链(NfL)、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tau和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 (UCHL1),在诊断轻微型肝性脑病(MHE)中的作用尚未得到系统性的评估,同时,这些生物标志物与患者进展为明显型肝性脑病(OHE)的关系也没有得到充分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血浆NfL、GFAP、tau和UCHL1在中国肝硬化患者中诊断MHE和预测OHE发展的作用。

研究方法及结果

在这项前瞻性研究中,我们纳入了124名肝硬化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肝性脑病心理测量评分来诊断MHE,并在30天的随访期里观察并记录OHE的发展情况。使用高灵敏度的单分子阵列技术检测血浆中NfL、GFAP、tau和UCHL1的水平。此外,还检测了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计算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

该研究发现:诊断为MHE的患者比未诊断为MHE患者的血浆中NfL和GFAP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34.2 vs. 22.4 pg/mL和173 vs. 97.6 pg/mL);p

在整体肝硬化患者中,NfL、GFAP、tau和UCHL1的联合应用可有效诊断MH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 0.748, 95% CI: 0.662-0.821),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0%、71.9%和71.6%。在既往无OHE的患者中,联合应用NfL、GFAP、tau和UCHL1的AUROC为0.764 (95% CI: 0.673-0.840),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5%、71.7%和73.0%。此外,GFAP(风险比[HR] = 1.003,95% CI: 1.000-1.005;p = 0.044),IL-6(HR = 1.003,95% CI: 1.001-1.004;p

图1 文章图片摘要

亮点解读

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的肝硬化患者病情较重,MELD评分中位数为16(IQR9-21),其次,不同于单独纳入某一项神经退行性生物标志物,我们将NfL、GFAP、tau、UCHL1以及血氨、IL-6、肝硬化并发症(如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等)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发现了:

1. 无论是在整体肝硬化患者还是在既往无OHE的患者中,NfL、GFAP、tau和UCHL1的联合应用可有效诊断MHE,其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70%以上。

2. GFAP、IL-6、MELD评分,而不是NfL、tau和UCHL1为30天OHE发展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GFAP预测OHE的HR很低,需要更大的样本进行验证。

总结和展望

目前,尚无NfL、GFAP、tau和UCHL1对MHE诊断及OHE预测的系统性研究。该研究提示结合血浆中NfL、GFAP、tau和UCHL1的水平诊断MHE效果良好。此外,MELD评分、IL-6和GFAP是肝硬化患者OHE发展的重要预测因素。

本文“Evaluation of Plasma Neurodegenerative Biomarkers for Diagnosing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Predicting 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Hepatic Cirrhosis”在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上发表。

投稿:2024年11月3日;修回:2024年11月19日;接受:2024年11月20日;上线:2024年12月12日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陈韬

医学博士,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感染重症监护病区负责人,德国美因茨大学转化免疫学研究所博士后;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副总编辑、《传染病信息》编委、Current Medical Science;Infectious Disease & Immunity青年编委。以第一/共同第一/共同通讯共发表SCI论文近20篇,影响因子累计136,被引用3000余次;

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等4项。参与编写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诊治专家共识》等共识指南4部。

宁琴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和重点研发项目牵头人;

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副主任、国际肝病学会亚太执行委员、亚太肝病学会单专题会议主席(2022年武汉)、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肝病学会主任委员;

聚焦重大经典和新发突发传染病、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治新技术新方案开展了系列工作,牵头完成疾病诊疗共识 7部,为提升重症病原感染、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救治成活率和慢乙肝临床治愈率做出了开拓性的积极贡献;

主编大型著作“乙型肝炎重症化基础与临床”(中文英文)并全球发行。连续多年成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H index 46或以上。培养传染病学/免疫学研究生百余位、部分已成为优秀学科带头。

第一作者

程秋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在读博士生,专业为感染病学,研究方向为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

多次参加国际会议(APASL、EASL),进行口头及壁报展示,并获得APASL STC 2022“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参与ANCHOR、COST、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新冠肺炎临床特征等多项研究。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肝脏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