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雷军的评论区已经沦为了水军的阵地,各种维护雷军形象、小米形象的人都在狂欢,丝毫没有把此次事件的严重性上升到对生命尊重的程度。
4月1日晚上,全国网友终于等来了雷军的正面回复,当然也避免不了官方的口吻。
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雷军的评论区已经沦为了水军的阵地,各种维护雷军形象、小米形象的人都在狂欢,丝毫没有把此次事件的严重性上升到对生命尊重的程度。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下,保持清醒,保持理性已经成为了极度稀缺的资源,按照雷军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形象,他似乎已经可以和X上的马斯克相提并论了。
用流量去博眼球,用雷军的曝光度来赢得市场的认可,似乎这就是小米以及其他互联网品牌的做法,如此市场风气怎能让用户去更好地理解产品?
此次“小米汽车高速碰撞爆燃事件”已经发生超过三天时间,然而在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从网上很难找到此事件的报道,然而在随后的时间里,纸最终还是没有包住火,全网都在关注这件事,各大媒体平台纷纷报道,才让这件事成为了当前的热点。
而雷军也是在各大媒体报道之后,死者家属发声之后,才犹抱琵琶半遮面,最终迫于压力发出开头的那条微博。
关于小米汽车官方的声明解析
1、智驾退出,人驾接管,只有1秒反应时间?
根据小米官方给出的公告显示,22:44:25 车辆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而在下一秒就发生了碰撞事故,并且爆燃起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要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ADS)介入请求从发出到因执行最小风险策略(MRM)而终止的时长应不小于10s,使驾驶员有充足的时间接管车辆。”
这也就表明了,不论是智驾是否生效,亦或者是人驾, ADS都应该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而且要给驾驶员足够的反应时间,从此次事件上来看,小米的并未做到与国标相符的水平。
2、车辆是否解锁?
在小米官方给出公告的第一时间,笔者就试图从小米汽车的官方公告中去搜寻是否有解锁的信息,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并没有看到小米给出的信息中有关于车辆是否解锁的信息,这方面小米官方是否有意隐藏,我们不得而知。
智能化汽车在今天的市场中,显然是喜欢通过电子按键去显示自己的车辆是如何的高级,然而在真正的汽车人眼里,这样的设计分明就是花架子,搞不好就弄巧成拙。
为了保证车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打开车门,很多新势力汽车的产品都在自己的车门上增加了机械开关,然而这样的机械开关并不显眼,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开关的存在!
如此可见,悲剧的发生只是早晚的事。
宁德时代回复:电池不是我们的
在此次事件发生之后,各路网友对于小米SU7的电池安全也上升了一个维度,而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电池大户,宁德时代也被搬到舞台上来了,不过根据宁德时代官方的表示,这次起火的电池并不是宁德时代出品。
好奇心驱使着笔者去查了一下小米汽车使用的电池,从汽车之家官方配置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米SU7的入门版车型入门版的电池是来自弗迪的刀片电池。而根据澎湃新闻采访小米客服的回复则是“小米SU7分为标准版,Pro版以及Max版。其中标准版搭载的是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两种电池混装的,是随机安装的,车主在购车时不能选择。”
目前我们还没有查到有关弗迪电池方面,对于此次事件的表态。
电芯倒置是技术?
我相信,关注小米汽车的朋友都知道,在小米SU7的发布会上,雷军自豪的表示,小米汽车的电池采用电芯倒置的技术,在遇到起火的状况下,火焰会向下喷射,给车内乘客留有足够的时间去逃生。
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小米汽车不仅没有在AEB功能上做到紧急制动,也没有给驾驶员留足够的时间来制动,更没有做到雷军在发布会上说的电芯倒置能留出足够的时间逃生。
在脆弱的生命面前,用这样的花拳绣腿来包装自己的产品,用无度的营销来掩饰产品的缺陷,用海量的水军来营造产品畅销的氛围,用近乎明星一般的光环来粉饰企业家的重要性。
唯独没有把敬畏生命放在第一位,企业做到这个份上,出了事儿第一步肯定是掩盖真相,肯定是观察事态发展,而不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为逝去的年轻生命哀悼。
雷军是商人,不是圣人
从2024年的北京车展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 那就是互联网造车企业在热度的营造上要远远高出常规的汽车企业,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企业在造车之前就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然而凭借着之前的热度再去造车,就成为了他们割韭菜的利器。
我们都知道雷军对外的形象是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特别喜欢跟粉丝打成一片,但这是小米官方为他营造的人设,小米是企业,是资本,是要赚钱的,并不是公益组织。
所以,互联网思维的造车就是通过企业形象来传播商业IP,企业形象不代表产品形象,而企业领导人更不能代表产品,无脑崇拜商业IP本身就是不可取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必定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汽车工业通过近200年的时间筛选出了这些传统的汽车品牌,而互联网造车仅仅通过三五年的时间就以及上市销售了,这不仅违背商品逻辑,更是对汽车工业逻辑的亵渎。
智驾到底要不要用?
年轻一代的汽车用户,对于智能驾驶的依赖程度很高,我们经常在路上会看到某些带有智驾功能的车型开启智驾模式,这在当下似乎比较普遍。
不过相对于从手动挡开始用车的笔者来看,智驾都是花架子,所有的智驾都是辅助驾驶,在不出事儿之前,厂家可以吹得天花乱坠,在出了事之后,厂家可以连夜更改网站用词,而当事人只能承受事故带来的损失,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以从笔者的思路上来看,任何的智驾产品都是辅助功能,不要等到出问题的时候再让厂家出来辟谣说是辅助工具。
一定要在日常驾驶过程中,对于它的辅助性有正确的认识。
在笔者与很多行业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们都非常认可L2级别的辅助功能,仅仅是可以帮助驾驶员分担一部分的驾驶疲劳感就很好,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驾驶永远离不开人的操作。
行业呼吁整治市场乱象
前段时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郑备做了主题演讲。
郑备强调,“一是维护公平的竞争,加强汽车市场的价格监测,行业自律,舆论引导,及时通报不正当竞争的典型案例;二是严格市场监管,严格查处技术标准不达标、质量安全不过关的产品,守牢质量安全底线等。
其实对于市场竞争在5年前都已经出现了一些乱象,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下,更是乱象丛生,用户在选车的时候更加盲目,对于汽车这类重工业产品毫无敬畏之心。
不少年轻人在开电动车的时候,对于大马力,高扭矩产品没有任何防备,导致互联网上经常报道电动车伤人事件,想要改变现在的状况,就需要车企在传播,竞争方面做出更多的更好的引导。
写在最后
当下我国汽车工业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确实要让我们在汽车产品上与传统品牌拉近了距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汽车工业实力就已经赶超了国外的企业。
人类用200年的时间筛选出了几十个汽车品牌,它们都代表着属于各自的汽车工业水平,而小米汽车用3年时间就诞生了一款新车,更是拿过来大肆宣扬,各种超越传统品牌,单纯从这一点来看,就无法令人信服。
或许海外品牌在汽车产品上也存在一些的问题,但从最基本的造车逻辑上来看,还不至于威胁人的生命,而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总是会在冷不丁的时候,给用户狠狠地上一课,这不是汽车产品应该出现的问题,所以我呼吁消费者在选车的时候要冷静,要判断。
而且我也想在这里呼吁雷军,请你和你的小米停止造车吧!
来源:趣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