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驾驶着崭新的智能汽车,导航提示前方修路需要变道,就在这时,自动驾驶系统骤然亮起红灯。此刻,是信赖高科技的判断,还是亲自握紧方向盘掌控方向?这个看似日常的抉择,却在 3 月 29 日的安徽高速上,酿成了令人悲痛的惨剧。
为发烧而生的小米烧起来了。
朋友们,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驾驶着崭新的智能汽车,导航提示前方修路需要变道,就在这时,自动驾驶系统骤然亮起红灯。此刻,是信赖高科技的判断,还是亲自握紧方向盘掌控方向?这个看似日常的抉择,却在 3 月 29 日的安徽高速上,酿成了令人悲痛的惨剧。
当晚 22 点 44 分,小米 SU7 如同脱缰野马在高速上疾驰,时速高达 116 公里。当它猛然发现前方施工隔离带时,就好似手机突兀收到系统更新提醒 —— 先是警报声尖锐响起,随即自动减速,最后将车辆控制权交还驾驶员。可遗憾的是,这匹 “野马” 最终还是撞上了水泥桩,碰撞瞬间时速定格在 97 公里。
小米的反应速度倒是如同其手机快充技术,迅速在 24 小时内组建专项小组,48 小时提交行车数据,清明节前夜雷军发布千字长文回应。但这些举措,就像给伤口简单贴上创可贴,公众心中的疑问依然强烈:为何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车辆为何会起火?这些问题恰似手机系统中潜藏的顽固漏洞,若不妥善修复,始终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起事故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惊涛骇浪,热度堪比春节绚烂烟花。网友的质疑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智能驾驶:“猪队友” 还是 “神助攻”? 有人诟病小米 SU7 的 NOA 功能,称其表现宛如刚上路的新手司机,反应迟缓;也有人认为驾驶员分心驾驶,如同开车时玩手机,不能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车辆。
安全设计:形同 “纸糊”? 碰撞后车门打不开这一情况,让人不禁联想起《泰坦尼克号》上关键时掉链子的救生艇。网友调侃:“这车门开启难度,简直堪比打开银行金库大门!”
危机处理:“踢皮球” 式应对? 家属反映客服电话打不通,好似游戏中遭遇外挂,对方明明在线却无人回应。如此冷漠的处理方式,带来的伤害甚至超过事故本身。
4 月 1 日深夜,雷军发布微博,这一举动犹如投入舆论场的重磅炸弹。他表态 “听到了每一句批评”,这就像学生时代写检讨,态度诚恳,可最终能否改正错误,还得看后续实际行动。就好比去医院看病,仅仅口头认错远远不够,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雷军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舆论压力,如同给沸腾的水里加入少量水,暂时压制了热度,但真正的危机处理“降温” 工作才刚刚起步。当下公众就像等待考试成绩的家长,内心既充满期待又焦急万分。
作为处理过众多企业危机的专业顾问,我为小米及其他车企提供三个应对策略:
信息公开:如同直播带货般透明:实时更新事故调查进展,用详实数据说话。这就如同餐厅将后厨操作透明化,让顾客清楚看到食材处理过程,从而吃得安心。家属沟通:像谈恋爱般用心:定期与家属交流,给予他们实质性帮助。要知道,真诚远比华丽的话术更能打动人心。技术科普:如教老人用手机般通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专业术语。比如,不说晦涩的 “800V 碳化硅平台”,而是形象地表述为 “快充不伤电池”。最后,我想说的是。每次出行前,家人总会饱含关切地叮嘱:“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别着急,慢点儿开!” 这句简单的话语,承载着家人无尽的牵挂,安全始终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雷总高呼 “速度是信仰”,从企业战略与产品理念层面,为追求极致性能和技术突破树立了旗帜。站在不同的立场,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其合理性,很难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但当我们真正坐在驾驶座上,双手实实在在地握住方向盘的那一刻,每一个操作都与生命安全紧密相连,此时,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选择,唯有自己依据实际路况、车辆性能以及自身驾驶能力,进行审慎地权衡与判断,切不可盲目跟风,将生命安全置于险境。。
汽车行业现在正经历着一场危险的 “手机化” 转型,车企们都在比谁的车加速更快,就跟手机厂商以前比参数一样,完全忘了汽车安全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不是靠跑分软件就能衡量的。这就好比盖房子,不能只想着把外观弄得花里胡哨,却不管地基打得稳不稳。
有的品牌把 “零百加速 2.9 秒” 大大地印在车身上,这就跟有人在悬崖边骑自行车,还得意洋洋地炫技一样,太危险了。汽车安全应该是深入骨髓的一种敬畏,可不是营销 PPT 上那些看着好看,实际上没什么用的数字。
这起事故给所有车企都提了个醒:在智能驾驶的时代,安全可不是参数表上那不起眼的一行字,而是得刻在工程师骨子里的铁律。车企只有把 “安全第一” 的造车理念,看得比营销话术更重要,才能让更多家庭不会在深夜接到那种让人崩溃的电话。
我想问问大家,要是遇到类似情况,你们是会相信智能驾驶,还是自己开车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的想法。(阚钰凡)
来源:小孙科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