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桥山山脉深处,一列列钢铁巨龙穿越生芝渠车站驶向远方。生芝渠车站像一枚被岁月磨亮的铜纽扣,安静地扣在苍翠的山谷间。和很多小站一样,这里没有熙攘的站台,没有电子屏跳动的时刻表,只有两条铁轨蜿蜒着刺破云雾,将深山的呼吸与远方的脉搏悄然融合。
在桥山山脉深处,一列列钢铁巨龙穿越生芝渠车站驶向远方。生芝渠车站像一枚被岁月磨亮的铜纽扣,安静地扣在苍翠的山谷间。和很多小站一样,这里没有熙攘的站台,没有电子屏跳动的时刻表,只有两条铁轨蜿蜒着刺破云雾,将深山的呼吸与远方的脉搏悄然融合。
车站西北角的山脊上,20余座青灰色墓碑面向铁轨静静伫立。 时针回拨至上个世纪70年代,甘钟铁路开山的炮响,第一次震彻桥山的山谷。在"钢钎凿日月,铁轨系山河"的建设岁月里,20余位建设者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隧道贯通的前夜。甘钟线第一代建设工人含泪将战友安葬在可望见站台的山脊,自此开启了跨越世纪的守护契约。生芝渠车站职工,在烈士墓前书写着"守护者"的忠诚答卷。
"清明扫墓、描碑,这是车站建站以来的传统"现任站长渠斌抚摸着褪色的墓碑说道。这座刻着"刘子华烈士之墓"字样的石碑,在岁月侵蚀中依然保持着端正的笔迹——这正是数代职工接力描红的成果。职工们用红漆填补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对历史记忆的郑重承诺。
使命传承的接力。 在2025年清明祭扫现场,1994年出生的值班员张航手持铁锹,仔细清理着墓区杂草。这个动作,他的师傅们已重复了24年。从新兵到站长,渠斌始终记得第一次参加祭扫时老站长的叮嘱:"修整好每块墓碑,这是车站的责任。"
"第一次描红手都在抖,生怕写歪了前辈的名字。"张航凝视着师傅示范描碑的背影,这个年轻的值班员如今能准确说出每位烈士的名字。
当电气化改造后的和谐型机车首次驶过生芝渠,张航特意在烈士墓前播放了列车鸣笛的录音。"当年他们用铁镐钢钎凿出的线路,如今跑起了现代化机车。"新一代铁路人依旧践行着守护誓言。
山风掠过松柏,新描红的碑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渠斌与张航向墓碑敬礼,远处传来悠长的汽笛声,仿佛在与历史对话。生芝渠车站职工描红碑文已无从计数,清理墓区杂草也不知道有多少吨,他们传承者烈士们的精神,用自己的青春与奉献,守护着这段用生命铺就的铁道线。
一列列机车正从电气化铁道上飞驰而过,渠斌和张航返回站台。他们的鞋沾着清明时节的泥土,衣角还留着山间松柏的气息。渠斌的工作日志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行行简短的记录:“清理杂草”、“描红墓碑”。这些看似寻常的细节,堆叠成一座跨越时间的精神丰碑。
山脊上的墓碑始终朝着铁轨的方向。当年建设者用血肉之躯托起的钢轨,如今正被新一代守护者用不同的方式擦拭、目送。当张航在值班日志上签下名字时,远处又传来熟悉的汽笛声——这声音曾穿越1978年的春天,此刻正回荡在2025年的山谷里,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纽带,连接起建设与守护的岁月。
一茬又一茬的野草还会生长,一场又一场的雨水仍会冲刷碑文,但生芝渠人知道,只要铁轨还在延伸,山脊上的守望就永远不会缺席。
来源:二三里资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