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尹航:在我小的时候,北京房地产刚刚迈入狂热的发展期,售楼处比比皆是,而在每栋售楼处里最显眼的位置都会设立展示期房面貌的沙盘。我尤其着迷于观看沙盘模型中的室内空间,尽管它们并没有被赋予任何细节,却为我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我下意识地把自己未来的人生建构于模型空间的内
黎明序曲No.1,2023 尹航 摄
游戏、实验和对话
——访青年摄影师尹航
摄影/尹航 采访/杨梦娇
杨梦娇:你作品中出现的情境常常横跳或介于虚构的叙事和来自现实的经验之间,我们该如何理解你作品中的现实与“超真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尹航:在我小的时候,北京房地产刚刚迈入狂热的发展期,售楼处比比皆是,而在每栋售楼处里最显眼的位置都会设立展示期房面貌的沙盘。我尤其着迷于观看沙盘模型中的室内空间,尽管它们并没有被赋予任何细节,却为我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我下意识地把自己未来的人生建构于模型空间的内部,想象诸多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在其中发生,甚至将这种想象蔓延到沙盘没有展示也不可能展示到的地方。而通过制作实体模型来观见并不真实存在事物的时代已经过去,它被后来的3D制图乃至现在借助AI生产的图像替代。
这种现象的确印证了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的预言,现实和超真实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纯粹的拟像甚至会扭曲现实。但我想强调的恰恰是现实与超真实彼此临近的暧昧边界。作品中的情境仍然来源于我们真实的生活,只不过在极端的情感氛围下,或者通过打破人们看待日常的习惯性视角,在介于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场景中,我们的想象力和感知变化会自然而然地把我们带领到由超现实包裹的真实世界中。
消失 No.1,2023 尹航 摄
旋律的助手,2022 尹航 摄
下沉,2022 尹航 摄
杨梦娇:越来越同质化的世界正在将一切抹平,像素似乎可以表达一切质地。能否谈谈你在用传统的工作室摄影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实物场景的原因?以及你如何看待当代技术对图像生产和图像观看造成的影响?
尹航:被当代技术加持的世界确实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生产出源源不断的仿真图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术只是基于大数据的平均值所构建的算法结果。例如由AI生成的图像可以轻易塑造出很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景观,但AI并不具备对图像背后情感和意义的领悟。摄影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Wall)曾经将摄影师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直觉判断去捕捉即将发生事物的猎人,另一类则是勤劳培育影像的农夫。在我得知这个概念之前,工作室就一直是我种植和收获图像的场域。相比敏捷的猎人所着迷的捕获现成时刻的瞬间,我坚决地认为农夫所处的立场更有力地揭示了当代图像的诱惑性和不被信任的本质。在明确与不明确的边缘,农夫与构成图像元素之间的游戏、实验和对话或许才是激活图像生命的出路。
⽆所不在的拥抱,2022 尹航 摄
晚安,2022 尹航 摄
⼀天,2021 尹航 摄
杨梦娇:你的创作最终落实为拍摄而成的图像,而非模型装置,甚至你会主动弃置那些模型。为什么坚持以摄影作为你的创作结果?
尹航:现在,我们大都通过屏幕体验图像,从而忽略了图像的重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看图像的内容,却没有办法阻止图像的传播。每个人都是图像的宿主和传染源。在这样的世界里,图像是以轻快的方式传播的,而这种轻快的传播如同触碰到某种气味后联想到某个情景。模型装置在我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即是气味形成的源头,而我关注的则是气味本身不可见的重量感,以及这种重量感在传播过程中将可能被怎样的方式所感知。
⽆忧,2020 尹航 摄
到来,2020 尹航 摄
那一夜,2020 尹航 摄
杨梦娇:你的作品融入了许多对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的表达,这种个人情感如何与艺术创作相互关联?
尹航:在我看来,日常生活是一片真正自由的、不受控制和不被预知的田野,它总是伴随很多偶然的奇遇。在很大程度上,我个人的情感只是引诱我关注并得以最终见证这些偶然的触发剂。当偶然被截取出来,如拼图一般组合形成新的叙事时,这些生活中既普通又奇妙的时刻便从某种被我们忽略的事物变成了主动追随和笼罩我们的能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这种活跃于边框之外的能量恰恰也是赋予边框内的景象某种免于阐释便能与人交流的独特语言。
明日之戟,2020 尹航 摄
成⼈礼,2020 尹航 摄
大象,2019 尹航 摄
作者简介
尹航,1988年出生于北京,2015年本科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大学(AAU),2017年研究生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SFAI)当代摄影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曾举办“消失”(深圳,蛇画廊,2023)、“滑行在滩涂之上”(北京,新氧艺O2Art艺术空间,2022)等个展。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