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天,北京的风还是带着点儿凉,但在三里屯某条街口的一家老KTV里,上午十点,已经坐满了人。
2025年春天,北京的风还是带着点儿凉,但在三里屯某条街口的一家老KTV里,上午十点,已经坐满了人。
他们不是年轻人,而是一群六七十岁的退休阿姨、叔叔,穿着鲜艳的上衣,热热闹闹地围坐在包间里轮流点歌。
你也许很难相信,这些看似“过时”的KTV,今天最大的顾客群体,已悄悄换成了这一代老人。
而我们这一代,曾把KTV当作青春坐标的80后、90后,却越来越少踏进那个熟悉的门。
是的,KTV行业已经从2015年巅峰时的12万家锐减至2024年底的不足5万家,9年间关掉了7万家,连“钱柜”“好乐迪”这样一代人的情怀都只剩寥寥几家门店还在坚守。
但KTV真的“被年轻人抛弃”了吗?我不觉得。
它其实只是悄悄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陪伴我们。
还记得吗?那些年放学后的学生套餐、第一次和同事去团建,吼着周杰伦和张学友的《吻别》,唱完一首还没缓过气,又开始抢下一个麦的热情。
2005年到2015年,是KTV行业的黄金十年。
一线城市的KTV单店月营收动辄上百万,投资几十万,半年回本不是传说。那时候,“吃饭、喝酒、唱K”几乎是都市青年的社交标配。
而对于刚上大学的90后、刚步入社会的打工人来说,KTV不仅是娱乐,更像是一种情绪出口,一个可以不被打扰地大声说话、大声唱歌的地方。
在那个微信还没被广泛使用的年代,很多人第一次向喜欢的人表白,是在KTV包厢里轻声唱的一首《小酒窝》。
时间真的会改变很多事。2018年之后,KTV行业的转折点一个接一个:
• 版权问题让6000多首经典歌曲下架;
• 团购大战拉低了利润;
• 租金、人工、装修成本节节攀升;
• 年轻人分散到了更多元的娱乐方式里——剧本杀、露营、短视频、直播、线上K歌……
与此同时,一份调查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K歌用户超过5.7亿。也就是说,我们还在唱歌,只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个方式。
有时候不是我们不再喜欢唱歌了,而是没有时间、没有人一起去KTV了。毕竟,一场聚会、一顿饭,能约得上三个人都不临时变卦,已经是一种运气。
KTV也没有怪我们。它只是慢慢学会了调整节奏,继续服务那些还有时间、有热情的人。
我觉得,需要。
只是它的角色变了。
年轻人也许不再在这里通宵达旦,但60岁以上的叔叔阿姨们,已经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精神俱乐部”。
据一家KTV工作人员讲,每天早上还没开门,就有老人等在门口。
不是来消费,是来“聚会”。
他们不在乎音质,不追求曲库有多新,只希望有地方唱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甜蜜蜜》,有朋友一起吃块点心,唱完后一起搭地铁回家。
有些KTV店推出了“夕阳红卡”,399元4次,每次6小时;曲库中也增加了《滚滚长江东逝水》《南泥湾》《天路》等“爷爷奶奶级”金曲。
这些KTV,反而比年轻人常去的地方,更有人情味。
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超过2.8亿人,“银发经济”正崛起。而KTV这种有座位、有情绪、有氛围的场所,反而成了银发族的“情绪自留地”。
它不再是年轻人的狂欢地,而是跨时代的连接场。
一位70岁的爷爷在KTV唱完《一剪梅》,给孙女发去视频,说:“你小时候也喜欢这首歌。”
唱歌这件事,其实从来不是为了好听,而是让我们在快速老去的生活中,仍能感受到回音。
我们总在说KTV“时代结束了”,但它其实一直没有走,只是在等待下一次和你重逢的机会。
也许是你某天深夜下班走过一条安静的街,看到熟悉的灯牌突然亮起;也许是你带着父母旅行,在小城市偶然唱了一首歌,看到他们眼里泛起的泪光;也许是你某天想起一个人,忽然就点了一首你们一起唱过的《后来》。
KTV不会消失,它只是融入了更细微的生活节奏里。
唱歌这件事,还会继续,和我们一起,慢慢变老。
你多久没去过KTV了?还记得最后一次点的那首歌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KTV回忆,也许,我们的青春,就藏在那句歌词里。
来源:思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