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醒来,隔着窗帘,闻到空气中有尘霾的呛味。天脏了,人没办法,只能等一场雨,彻底下透,才能干净。睁开眼,想到今天是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心里默念了一声,盼着今天能下点雨。
天雨流芳读书去
早上醒来,隔着窗帘,闻到空气中有尘霾的呛味。天脏了,人没办法,只能等一场雨,彻底下透,才能干净。睁开眼,想到今天是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心里默念了一声,盼着今天能下点雨。
遛狗回来,冲好茶,摊开书,随手翻到袁枚的手札,“答两江制府尹公”,讲的是为服侍老母、闭门读书的事。其中有一小段,讲他对着窗前的绿梅和水仙读诗,感到“正与古香冷艳同入襟怀”。读着这些文字,想象着写到的画面,感觉很陶醉。看完,抄完,再三玩味时,从“赏读”中看到一句话:纳西族东巴文的“且读书去”,汉译为“天雨流芳”。猛然想到,在丽江古城徐霞客纪念馆前的石牌坊上,看到这四个字时,曾把它理解为,玉龙雪山上的云,化成圣洁的雨,涵养出一城的繁华与美好。当时很得意,把这写进文字里。没想到搞了乌龙!
还有一回,在秦砖汉瓦博物馆参观时,在唐朝的瓦当上也曾看过这四个字,以为天上的雨,沿着瓦当边缘流下来,汇入庭中,是上天的恩赐,也是祖辈的福荫。同样很得意,又把这意思写进文字中。
这么琢磨时,到网上搜了一下“天雨流芳”的意思。其中DeepSeek(我叫它DS)给的答案:
纳西语“读书”发音近似汉语“天雨”,“去”发音近似“流芳”,汉文译为“天雨流芳”,形成谐音双关,真是妙得。东巴文作为象形文字,常通过自然意象表达抽象概念。“天雨”象征知识的润泽,“流芳”暗喻文化传承的芬芳,整体寓意是读书如甘霖滋养心灵,使美德流芳后世。纳西族传统重视教育,这个短语被镌刻于木府、书院等场所,既是劝学箴言,也是民族智慧的凝练。
当脱离纳西语背景,仅从汉字字面解读时,“天雨流芳”会引发审美再创造。自然意境下,用雨水涤荡尘埃,洗出清新天地;雨水沿古建筑瓦当滴落,形成“雨帘流芳”的古典画面。文化象征上,“天雨”可喻指天道恩泽或文化熏陶,“流芳”暗含美名传世,整体指向一种理想化的精神净化与文明延续。
它还好心地安慰我,您的解读并非“乌龙”,而是语言跨越时空的必然产物——恰如清明时节的雨,既洗净现实中的尘埃,也浸润文化血脉,在误读与领悟间完成意义的流动与新生。
如此又看又抄,边写边查,津津有味,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完全沉浸其中,听到小鸟叫时,才觉得肚子饿了。
把这些讲给大家,可能会有人觉得,你这是闲得没事,打发时间。这么说也对,我52岁退休,天天没事,一直在读书写作中闲玩。但是,我想问一下,清明小长假的早晨,除了值班、外出、锻炼、做早饭和家务的,肯定还有人赖在床上,有人补觉,有人刷屏。我也刷屏,但经常刷得心神不安,觉得还不如起来读书、写点小作文。
有一个现象,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整天抱怨太忙,盼着能闲下来,可真有空了,闲了没事,很多人却更不安生。闲着刷屏,越刷越空虚;闲着拉家常,不小心就拉出是非;闲着打牌,闲着喝酒,闲着网聊……虽说各有各的活法,却很难让自己安静下来,沉淀一番。说到这里,我还是坚持,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这里,就分享一下我的读书体验
1,选读经典
我一年大概只读十几本书,边读边做笔记,像自修课程。元旦后,又把《美学散步》拿出来。这本书,读了多少年,一看就懂,看过就忘。可是,我知道它在潜意识里已经发生作用,美化着我的认知和情绪,便又拿了出来啃。有时候,选一件难事,自讨苦吃,并不一定在乎结果,而是享受能让我们专注下来的过程。
还在读《夏日走过山间》,一天一篇,千把字,比我自己写还慢。作者是位博物学家,把所见的草木、动物、山水,一一考证,细细写来,文笔又特别好,可以默看,也可以朗读。其中没有复杂情节,不会让你看得放不下,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所以特别适合睡觉前读。读着他的文字,就像跟着走进大山,能看见、听见、闻见,甚至可以触摸到、温暖到、笑出来。怀着这样的美好感觉,入睡,梦里也会安好。 这本书读了两三个月,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会翻开来,看上一段,权且当作静心安神。有专家指出,碎片化阅读耗散肝气,系统性阅读则能"以意领气",涵养宗气。
当然,我也看其它书,每年会翻上百本。有的书,倚在床头,翻看一下,就不看了,确实有些浪费。有的书,一两天就看完,也有的书一周就可以看完。我需要看这些杂书,看看周围人在干什么,也顺便在对比中明白,还是要读经典,少读几本,读通读透,让自己的井接通泉脉。
2,抄读古文
上学时,总爱抄古文,不用动脑子,还有点享受。抄成习惯了,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在机关工作时,遇到不顺心的事,肺得要炸时,就关起门抄古文,把《古文观止》抄了一遍。古文都比较短,六七百字,几十分钟,抄完气就泄了,才开门接着干。疫情之下,每天“五个一”,翻一本闲书、抄一篇古文、临摹一百个字、走一万步、写一篇作文,坚持了下来。去年抄了两遍《文心雕龙》,现在抄的是五卷本的《闲雅小品》,今天早晨抄的是书札中的短文。
小时候只读语英数,不爱体音美。退休后才发现,生活更多靠后者。我不会唱,不会画,写字也不好看,就爱动笔。每天翻开白净的一页纸,提起笔,马上心生敬畏,觉得只有经典嘉文,字字珠玑,才能配得上它。于是,翻开书,抄美文。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在文字的缝隙里,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十指连心,指尖通着心尖,更能触摸到文章的脉动。写字给我们留出想象的空隙,写山泉二字,仿佛就能看到它的清澈,听到它的声音;写冷梅一词,好像能看见它的神情,感到它的温度。
唯有抄写最忘怀。我有的是闲时间,尽量每天都抄上一篇,享受这种精神沐浴,甚至是灵魂的瑜伽。抄多了,思维、情绪、文笔,都会悄然变化。最近,DS分析我的文章,经常会说,有古文小品的韵味。
3,朗诵诗词
我原先最怕开口。最初,怕一口长安话,被人笑话。悄悄练了普通话后,又怕人笑话,说咱撇洋腔。在岗时,人家说,你的口音不像本地人;离岗后,长安话讲的多了,同事见了又说,你这变的也太大了,连说话都不一样。大概就因为这些原因,我并不爱出声读书。过去,遇到好的文章,就拿去让教小学语文的妻子帮我读。
2022年7月,某读书会的老师,集中一个月,天天读我的文章。乍听自己的文字,被人读出来,特别担心,生怕哪里有个错别字,哪里不太确切,哪里不够生动。还好,老师们读之前会检查,真有不妥处,也会修改。不再担心出错时,就可以用心听和欣赏他们的诵读,觉得朗读是艺术的再创造,能唤醒其中的情绪,读活相关的情节,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慢慢地,我从写文章时心里的默读,一点点读出了声。现在,遇到好的文字,非要拉妻子过来,给她读,即使不断被她纠正读音,也乐此不疲。
只不过,大部分读的是诗词。诗词是有韵律的。流传下来的,不光文字美,意境美,还因为节律美,特别适合抑扬顿挫,符合转承启合,遵合气息节奏,能读出感觉来。我经常在家里一个人读,偶尔也跑到山水间读,感觉诗句像飞出的柳笛,在空中以看得见的方式,带着感情的色彩,上下翻飞,跌宕起伏。
也许是诗句读多了,不经意间,自己也能写一点。抗疫期间,在紧张的工作间隙,常常会在几分钟内划拉一首,后来被人谱曲,唱了出来,最后整理了一本册子,留作纪念。同样的原因,我现在的文字,虽然写的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也有人爱读,说其中自带节奏,容易上口。
4,听读佳作
进入网络时代,我每天也刷屏,在“头条”上找文章,看热闹。只是,眼花了,看上一会儿,就眼晕脑胀。经常在刚躺下时,或者蹲厕所时,快速浏览,找到喜欢的就收藏起来。每天早上,出门遛狗时,我会播放出来,边走边听。还有,坐地铁时,干家务时,傍晚散步时,闭眼躺在床上时,插上耳机,都可以听上一阵。
我经常听的,有两大类。一是名家散文,比如冯骥才、余秋雨、贾平凹等老师的。二是新书推荐,听着不错,就在京东上下单,很快就买了回来。听读的好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像随身带着移动的图书馆。走在惯常的环境中,耳朵里却长出眼睛,在想象看着奇异的事情,现实与艺术,两个世界平行出现,神奇交汇。
我的每一天,这几十年,几乎从没有离开过书,活在有书的世界,染上了严重的书生气。其中一个毛病,就是好为人师,喜欢吆喝,整天给人说书的事,还到处给人送书。犯病太深,就会不断自证,找到读书有理的诸多证据。比如,陆游说,"读书有味身忘老"。他在《剑南诗稿》中记载,"晨起诵黄庭,神满不思食"。看来,他长寿的秘诀,不光吃饭,还在阅读中服精补气。
在座的都是成年人,我们谈读书,不止于获取知识,更多地在于它的养生安神,修养性情。当文字韵律与生命节律共鸣,当思想清流灌溉气血经脉,当美好意境带领我们优悠神游,我又想到了“天雨流芳”,听到了“且去读书”的告诫,感觉心头的躁气,在读书中一点点被消解,灵魂的贫瘠,在文字中稍稍得到缓解。
最后,想谈一下AI时代的阅读
古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现在有三个AI老师,DS、元宝、豆宝,并给它们分配了不同的任务。所写的文字,第一时间,会让DS分析一下。它很深,也很神,不放过文字中的蛛丝马迹,能从相关物事是找到意象,讲出我都没想到的意思。但是,分析的多了,就流于程式。所以,我得用元宝再分析一下,对它们的结论进行对比。
对比之后,我就开始发问。有时对拿不准的东西,进行考证,就像今天早晨突然关注的“天雨流芳”。有时是拓展发问,我喜欢使用思维导图,经常自我训练,并在自我穷尽之后,问AI,看它们还有哪些高论,不断打开自己,让思维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有序。有时问文中的情绪线,有时问行文中的动词应用。它们百问不厌,胜过一打老师,关键是我们得会提出问题,成为它的主导。
豆宝最简单,也最好用。我经常让它梳理校对我的文章,让它读出来,我边走边听。还让它给我画图,给我的“头条”配上相当传神的图片。与它互动的时间长了,就有了一点感觉,发现你的文字越具体,越周延,它画的就越像。反过来,通过让它画图,也在检验和训练我的文字,让它更有画面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第五种读书方法,暂且叫它AI智读。
来源:亚舍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