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 年,河北省粮食生产书写了辉煌篇章,总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 9690.2 万亩,较上一年度增加 7.4 万亩;单产提升至 806.7 斤,增幅达 19.8 斤;总产量高达 781.8 亿斤,增加了 19.8 亿斤。粮食生产实现了
2024 年,河北省粮食生产书写了辉煌篇章,总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 9690.2 万亩,较上一年度增加 7.4 万亩;单产提升至 806.7 斤,增幅达 19.8 斤;总产量高达 781.8 亿斤,增加了 19.8 亿斤。粮食生产实现了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的佳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坚实的河北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河北省以 39 个小麦、69 个玉米、2 个大豆示范县为重要抓手,持续开展小麦亩产跨千斤、玉米亩产提百斤的示范行动。通过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行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总产保持在 740 亿斤以上。同时,在稳定净作大豆 100 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 150 万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突破性新品种的种植面积,探索高粱大豆、谷子大豆、花生大豆等多种复合种植模式,为粮食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石。河北省积极探索建立耕地种植“一张图”监测机制,明确耕地利用的优先顺序,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分类有序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改工作,完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验收和管护机制,并探索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吸引农民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与此同时,河北省大力开展耕地地力提升行动,运用工程、生物、化学等多种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分区分类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力争年内全省旱碱麦种植面积达到 180 万亩,让盐碱地也能变成“米粮川”。
“强农兴农,科技先行”,河北省深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为此,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种业创新团队建设,围绕种业振兴的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并优选支持 30 家省级优势种业企业,加快大型高端智能农机和适用于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的机具研发推广,使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8%。
以农机农艺和信息化融合为重点,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进“互联网 +”农机应用。实现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精准管理、高效收获,促进各环节机具装备的协同配合,推动良种、良法、良机的配套和智能化管理,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准。
在防灾减灾方面,河北省毫不松懈。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风险预警,提高对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的预报预测水平。大力推进区域统防统治、联防联控,构建“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体系。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参保工作,创新灾害保险查勘定损和理赔模式,最大程度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此外,河北省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粮食产业组织体系,推动粮食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2024 年,河北省在粮食生产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未来蓝图。未来,河北省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深度洞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