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家这一想法开始动摇,越来越多人放弃留学梦想,拾起地上的六便士。
留学成为负资产?985本科生站在十字路口
最近各大985院校公布的出国深造数据显示,研究生留学申请越来越冷了。
有人在留学和秋招之间,选择了后者,提前锁定国内大厂的offer;
有人在申请材料准备到一半时,突然抽身,转而投入国内考研或工作;
有人明明已经拿到心仪院校offer,却毅然决然加入职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留学-这个词背后承载着很多意义:镀金、换赛道、追求更好的教育、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职业起点...
但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家这一想法开始动摇,越来越多人放弃留学梦想,拾起地上的六便士。
对于大多数名校生来说,与其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如踏踏实实走一条更稳妥的路。
当光环不如性价比重要
十几年前,留学依然是大多数优秀学生向往的选择。
尤其是来自985高校的学生,他们具备强劲的学术背景和竞争力,申请名校的机会也相对较大。
对于他们来说出国深造意味着更高的平台、更优质的学术资源,甚至是未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985学历,再加上国外名校光环,在国内求职可以说是占尽优势,站在鄙视链顶端。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经济低迷,越来越多人觉得过去出国就是镀金,现在出国更像是-买一张昂贵的彩票-,没有人能保证回报。
准备留学需要一笔不菲的开销,托福、GRE、GMAT等,还没走出国门,留学预算就已经在燃烧。
而真正的烧钱大头,是国外高校每年居高不下的学费和生活成本。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NCES) 的数据,美国研究生院(硕士、博士和专业课程)的平均总费用约为每年43,620美元,中位数约为35,550美元。
图源: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其中,两年制硕士的整体花费在36,000-93,000美元之间,平均每年约36,760美元。
专业型研究生学位学费更是水涨船高,医学和牙科专业的学费中位数均已突破5万美元,法律专业中位数也达到4.2万美元以上。
图源: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另一大热门留学目的地英国,硕士学费也在不断上涨。
牛津大学2024年秋季的金融经济学硕士项目学费已从去年的52,560英镑涨至59,360英镑,涨幅惊人。
而且,英国的房租、汇率等因素,也在进一步抬高留学成本。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11月,伦敦的平均房租已高达2,206英镑-月。
如果选择住在帝国理工学院所在地伦敦SW7区,租金甚至突破5,363英镑-月。
图源:BBC
过去留学回国就业几乎是降维打击,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几年的新闻:哈佛大学硕士毕业生入职杭州某街道办;耶鲁大学毕业生成为郑州郊区公务员;斯坦福博士入职乡镇机关基层岗位...
海外名校生顶着光环入职基层单位,成为单位临时工,被认为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去年年底,广东、山东、北京等选调生都明确限制甚至拒绝了留学生,直接堵上了部分海归进入体制内的大门。
在考公大潮仍未退去的今天,如果一名985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再回国考公,这条路可能会越来越窄。
留学的高昂花费,求职的不确定性,遥遥无期的回报,已经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留学的现实困境
前不久,美国国会正式向斯坦福、CMU、普渡、UIUC、USC、马里兰六所大学发出信件,要求在4月1日前提交所有中国留学生的完整资料,涉及签证材料、研究项目等核心信息。
在当下风云变换的美国学术界,硕博学生所面临的风险要远远高于本科生。
因为本科生被认为是-学习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课程,获取学位,而硕博生则被看作研究人员,直接参与实验室科研,甚至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的部分工作。
在当下美国对华高科技封锁的大环境下,中国硕博生往往被美国政府视为-敏感群体-,一旦涉及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就可能成为审查的重点对象。
图源:Trump White House
推荐阅读:禁止中国留学生:一场注定失败的技术围剿?
近年来,美国政府不断收紧相关政策,例如大规模限制STEM专业中国学生的签证、针对某些领域的学者拒发F1或J1签证,甚至直接撤销已经获批的签证。
这些措施直接斩断了个别院校、个别专业学生赴美留学的前途,也劝退了不少其他学生。
不只是在美国,在加拿大、瑞士等名校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限制中国学生进入敏感科研领域。
除了签证问题,美国学术界自身的财政危机也给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这段时间,特朗普政府大刀阔斧地砍掉哥大、宾大、哈佛、JHU、普林斯顿大学研究资金。
科研经费的紧缩直接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实验室预算被削减、部分研究项目被迫中止、教师招聘和硕博招生暂停。
对于未来想要在学术界积累成果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当头一棒。
硕博阶段的申请中,导师的重要性甚至远超学校本身,但是美国学术界的动荡也导致很多教授纷纷出逃。
图源:香港文汇报
这段时间,越来越多华人学者回国加入国内高校。
对于很多985学生来说,在国内的选择或许比国外还多,自然就不太需要出国留学了。
很大一部分985学生,出国留学是-润-的跳板,但是STEM专业获得H1B签证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H1B签证配额每年仅有8.5万个,其中有2万个硕士及以上学历专属名额。
每年参与抽签的人数却高达数十万,在上一财年,申请人数超过70多万。
去年,经过两轮抽签后有135,137人中签,整体中签率约为28.73%,中国学生,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中签率约为10%。
图源:USCIS
H1B仅仅是留学生留美发展的起点,后续还有PERM和EB2-EB3 ,而目前越来越多公司停办PERM。
有机构预测,真正通过H-1B成功拿到绿卡的留学生,最长可能需要等待17年。
留学生取得英国永居的难度同样越来也大,因为,越来越少公司愿意给留学生提供工签,那些拿着PSW的学生只能熬过两年后,遗憾离开。
图源:BNY Mellon实习职位描述
对留学祛魅了
抛开现实因素,更深层的变化是,人们对海归与留学,正在逐渐-祛魅-。
曾几何时,斯坦福的创业基因、常春藤的学术光环、金门大桥下的创投生态,是过去我们对创业创新全部的想象。
但2024年以来,我们见证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趋势,真正掀起AI热潮的,并不是海归精英,而是中国本土人才突围的故事。
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峰,出身浙江大学,一路扎根本土技术体系,带领团队推出国产大模型;
其团队中,超过八成成员出身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国内顶尖高校,海归比例不足5%,甚至有还未毕业的博士生已经成为核心研发骨干。
Manus的创始人之一肖弘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他的团队在多模态AI技术上更上一层楼;
图源:Monica.im
还有宇树科技的王兴兴,本科就读于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上海大学,却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与波士顿动力正面交锋。
推荐阅读:从英语学渣到机器人顶流,这位90后暴露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短板
精英不再是海归的代名词,土生土长的中国精英同样可以站在时代科技最前沿,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者。
另一方面,国内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发展,为名校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机会。
一些海归青年都愿意回流回国发展,那么985学生也就不需要舍近求远了。
留学从来都不是唯一的选择,而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选项。
对于如今的985高校学生而言,留学不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经过充分权衡后的一种决策。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这种选择将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也更加理性。
未来,留学不能定义一个人的天花板,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后留学时代真正的命题。
举报-反馈
来源:优雅小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