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不论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还是在高血压治疗领域,都普遍认为只要糖尿病患者把血压维持在“<130/80mmHg”就算达标。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超过65%的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高血压这个问题。
但在糖尿病患者当中,血压的控制率却很低,还不足10%。
这就使得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明明血糖一直都控制得还不错,却依然发生了心梗、脑梗等致命性心血管事件……
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究竟怎样才算是把血压给“控制住了”呢?
过去,不论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还是在高血压治疗领域,都普遍认为只要糖尿病患者把血压维持在“<130/80mmHg”就算达标。
比方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所提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目标”就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目标值为“<130/80mmHg”。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再比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也同样指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但当时间来到2025年3月,随着一份最新医学指南的正式发布,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似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25年3月底,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与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正式牵头发布了最新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
2025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
这份医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多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建议将血压控制目标设定为“<120/80mmHg”,而不是过去的“<130/80mmHg”。只有少数高龄(年龄≥80岁)、健康状况不佳、存在靶器官损害又或是合并严重冠心病的特殊患者,才只需要将血压控制目标设定为“<140/90mmHg”。
也就是说,自此,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就算是正式进入了【<120/80mmHg】的时代!
那一定有人会问:为何要特意将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高压”)控制目标从“<130mmHg”给进一步下调到“<120mmHg”呢?
原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王卫庆教授团队所开展的一项名为“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目标研究(BPROAD)”的临床试验证明: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来说,在谨慎监测低血压与电解质的前提下,与收缩压降至“
要知道,该研究从我国25个省或直辖市、83个城市的145个研究中心当中招募了12821例受试者,连续干预并观察了5年的时间。其结果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也为糖尿病患者“最佳降压目标”这一关键的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解答。
为此,世界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于2025年3月26日专门刊发了一篇社论,基于BPROAD研究的结果与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最终强调了在2型糖尿病患者当中采取“进一步强化降压”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不论是我国最新的医学指南、还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医学期刊,它们都在非常清晰地向外传递:大多数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把血压控制到“<120/80mmHg”,的确能够获得更大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让糖尿病患者把血压给降到更低的水平上去,往往意味着需要服用更多或更大剂量的降压药。
而这一行为,也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血压的发生风险,又或是引起降压药相关的电解质紊乱。
但好在,只要做好定期的监测并在治疗过程中小心谨慎,那么,大多数的低血压与电解质紊乱风险都是完全可控的。
因此,2025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也特别强调:应该是在严密监测低血压迹象与电解质水平的前提下,将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给尽可能地降至“<120mmHg”。
一直以来,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还有一大特殊之处,就是降压药的选择!
与很多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习惯于从“地平类”降压药(比如氨氯地平等)开始吃起不同,糖尿病患者往往倾向于优先使用“普利类”(比如培哚普利、依那普利等)或“沙坦类”(比如缬沙坦、厄贝沙坦等)降压药。
举例来说,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就明确提到: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推荐首选“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降压药来控制血压。
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这是因为,有系统评价显示:与“地平类”(CCB)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等其他常用降压药相比,“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降压药更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心力衰竭甚至死亡风险。
并且,“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降压药一般不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造成不利影响,也不会掩盖糖尿病患者身上可能出现的低血糖症状。
不过,近年来在高血压治疗领域还有一类新型降压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就是“沙库巴曲缬沙坦”。
那么,这类药物又是否推荐用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压呢?
事实上,从药物名称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同时包含了“沙库巴曲”与“缬沙坦”这两种成分的药物。
其中,“沙库巴曲”负责抑制脑啡肽酶对于利钠肽的降解,从而加强利钠肽在人体内的作用,以此来发挥出利尿、排钠、扩张血管、抗交感神经等降压以及心血管保护效应。
而“缬沙坦”则是作为一种经典的“沙坦类”药物,负责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以避免因沙库巴曲的作用而导致的RAAS系统代偿性激活,同时,还可以起到协同降压的效果。
简言之,“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类包含了“沙坦类”药物成分的新型降压药。其不仅在降压效果上比普通的“沙坦类”药物更强,理论上,还可以提供比普通“沙坦类”降压药更多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从这个角度来说,“沙库巴曲缬沙坦”理应同样是一类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所使用的降压药。
只不过,过去,由于它是一类比较新的降压药,因此,在很多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当中没有被及时地写入进去。
而如今,最新的2025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则是直接明确了:“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与“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降压药具有相同的推荐地位!
也就是说,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而言,建议优先选用的降压药,除了过去的“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降压药以外,现在还多了一种“沙库巴曲缬沙坦”!
亚洲与全球的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与一般的“沙坦类”降压药(ARB)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以让诊室收缩压额外降低约5-7mmHg。
这也就意味着,在过去,已经利用“沙坦类”降压药把收缩压给控制到120-130mmHg的糖尿病患者,只需要将普通的“沙坦类”降压药给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就大概率足以让收缩压达到“<120mmHg”的新目标了。
毫无疑问,“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出现,为糖尿病患者达到最新的血压控制目标,增添了一项非常有力的工具!
综上所述,2025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的正式发布,将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直接带入了【<120/80mmHg】的新阶段。
广大的糖尿病患者要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那么,除了控制好血糖以外,也还得同时控制好血压。
而控制好血压的关键,则至少需要记住两点:
第一,在严密监测低血压迹象与电解质水平的前提下,将血压给尽可能地降至“<120/80mmHg”;
第二,优先选择“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或“沙库巴曲缬沙坦”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这三类药物不能联合使用(只能任选其中一种)。必要时,可以拿这些药物与其他常用降压药进行联合。
【参考文献】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 5年3月 第41卷 第3期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年7月 第32卷 第7期
4,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9月 第52卷 第9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家有好医赵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