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因为历史的发展和自身传教的需要,它的造像种类不仅浩如空中繁星,而且数量也多如恒河之沙,所以在历史上佛教又被称为“像教”。在众多佛像种类中有一类似像非像表达了佛教中有像无相的境界,那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因为历史的发展和自身传教的需要,它的造像种类不仅浩如空中繁星,而且数量也多如恒河之沙,所以在历史上佛教又被称为“像教”。在众多佛像种类中有一类似像非像表达了佛教中有像无相的境界,那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隋唐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01
谁是最美法界人中像?
在学习硬核知识之前,先来赏析一波精美造像和壁画!目前存世的圆雕或壁画形式的法界人中像全世界不足30尊,可以说是非常的稀少,而在一众造像中,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当是最美的法界人中像。
隋唐 卢舍那佛法界人中像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弗利尔美术馆藏的这尊隋代至初唐(七世纪)的石造卢舍那佛法界人中像,头手已毁,但是袈裟上的图纹十分复杂,可分为九层。第一层代表天界,第二层是阿修罗道,第三至第六层表示人间世,第八、九两层则作饿鬼和地狱道。
佛像上半部分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正面拓片
胸前第一层有宝树和殿堂,这些殿堂下皆有莲台,双肩各有一飞天。
胸前第一层
第二层双龙绕山纠缠,向上拱起云彩朵朵,在双龙两侧各有一手捧日月的四臂阿修罗。
第二层
腰部第三层描绘悉达多太子出游,腹部第四层中央有一马,左右的屋宇中有佛与菩萨说法。第五层则是菩萨和弟子礼拜佛塔,第六层有两座华丽的台阁院落,第七层是六神王。
三到六层人间世
第七层六神王
第八层的右侧画饿鬼,而左侧大半和最下的第九层则作地狱。
饿鬼道和地狱道
除了这些图像外,这尊立佛的背面还囊括了许多当时佛教美术流行的题材,如兜率天宫弥勒菩萨说法图、佛说法图、维摩诘经变等,其目的是在表达诸佛和菩萨也都是卢舍那佛所化现的道理。
佛像背部
青州博物馆收藏的这尊北齐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同样精美。佛像为圆雕立像,石灰石质,佛头缺失,着袒右袈裟。以双阴线将袈裟前身分成十三个方框。方框内刻山峦、宫殿、人物、动物。方框外用不同图案装饰。此像采用减地平雕的手法雕出图案的轮廓,细部应加彩描绘,但彩绘已脱落。这种造像题材在古青州地区出现较多,是古青州地区造像的一大特色。
北齐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青州博物馆藏
双阴线将袈裟前身分成十三个方框
青州博物馆还有一件法界人中像残件,可以看到躯干和胳膊处有一条裂缝,这件是后来拼合而成的。佛像的躯干部分最初在社会上流散,后被青州市公安局查获,并于1999年移交青州市博物馆。而左臂部分则在2002年原南阳城西城墙修整过程中出土,随后也入藏市博物馆。
由于原南阳城西城墙位于龙兴寺遗址范围内,且龙兴寺窖藏已出土了3尊同样风格的法界人中像,推测这件残像也可能出自龙兴寺遗址。
北齐 圆雕法界人中像残件 青州博物馆藏
敦煌石窟第428窟南壁的这幅卢舍那佛,是莫高窟壁画中为数不多的几幅中最早、最好的一幅。
北周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南壁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特写
这尊像的身上(法衣上)自上而下描绘了上自天界、下至地狱的六道图。在两肩和胸部上方绘有佛、飞天和忉利天宫的天上界。胸部中央须弥山前画双手高举日月而坐的阿修罗,这是阿修罗界。下方是并列的山岳围绕着的房舍和衣着整齐的人物,这是人间界。再下方是半裸体的饿鬼界和鸟兽穿行于林间的畜生界。
胸部阿修罗界
法衣的下摆部分是地狱界。佛教讲业报轮回,人们会因各自的善恶不同而分别坠入六道中轮回,特别是那些欺人诈物、谋害他人的人是必定要下地狱的,这里刀锋遍地、狱鬼出没,一群赤身裸体的人在刀丛中狂奔号叫,气氛阴森可怖。
地狱界
此尊上海震旦博物馆收藏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彩绘敷金保存完好,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山东青州造像。佛头,双足与左肘以下都已残缺。人中像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握衣缘,下摆较短而且收直,露出脚踝,衣薄而平滑贴体,衬出双腿。像这样薄衣贴身的鹿野苑式佛像,盛行于四、五世纪的印度笈多王朝,此际由印度渡海而来,传到青州。
北齐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上海震旦博物馆藏
佛袈裟上遍施彩绘,更令人耳目一新,正面、背面各分为三直条、五横路,其上布满了彩绘界格,好似百衲衣。正面中央最上一格画的是坐佛,顶有华盖,两肩侧绘飞天,其他田字形方格,表现六道众生的故事场景。从天界至地狱的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色彩丰富,有朱红、宝蓝、孔雀绿、藕紫等色,均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佛身贴金,以应三十二相的金色身相,立像颈部仍保留较多的贴金痕迹。
佛像特写
青州佛像加彩的很多,但是不少是二次彩,而此尊圆雕立佛身上的彩绘却是原彩,没有后来补笔加添的情况,经过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岁月,还能保存得如此鲜丽清晰,诚为难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法界人中像,小探君在此不一一介绍了,大家欣赏一下吧。
北齐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博兴县博物馆藏 嘉德青州展展品
佛像彩绘特写
唐 石雕法界人中像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佛像特写
北齐 石雕彩绘法界人中像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佛像背面
02
什么是法界人中像?
欣赏完造像和壁画之后,咱们来讲讲干货。卢舍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法界人中像是卢舍那佛的一种形式,从华严信仰而来,即基于《华严经》的法界观,在佛像表面刻绘诸世界形象,表示整个法界皆由卢舍那佛的愿力所化现,借以反映观想所产生的世界形象,实现法界思想的具象化。
唐 阿艾石窟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
何为“法界”?“法界”是古人用以归类宇宙万象的思想图谱。在佛教的宇宙观中,“法界”可以依照有情众生的差别分为十个层次,是为“十法界”。“十法界”代表了宇宙中的十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六凡)到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涵盖了世间的苦难与超越、生死的轮回与解脱。
十法界示意图
“人中像”的人中二字意指“人体之中”,旨在表达《华严经》所说的“无等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的观念,故人中像一定在卢舍那佛的身上描绘法界诸相,以阐明在卢舍那佛的法身中,法界诸像无一不现的道理。
《华严经》认为整个宇宙(法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而卢舍那佛作为华严信仰的核心佛像,其法身被认为包含了整个法界。因此,法界人中像通过在佛像身上绘制天界、人间、六道轮回等图像,象征着卢舍那佛的法身中蕴含着世间万物。
从艺术形式上看,法界人中像通常采用圆雕或壁画的形式。圆雕的法界人中像多为立像,佛像身着通肩袈裟,袈裟上用阴线刻、减地浮雕或彩绘等手法描绘出各种图案。这些图案包括须弥山、天人、阿修罗、人间世界、饿鬼、畜生、地狱等,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形成一幅完整的法界图。壁画形式的法界人中像则以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中的作品为代表,其构图更为宏大,色彩丰富,能够更细腻地表现出法界诸相的细节。
北齐 卢舍那佛法界像 临朐县博物馆藏
03
法界人中像从何而来?
《华严经》最早在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由佛驮跋陀罗翻译成汉文,其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在南方,佛驮跋陀罗译出《华严经》后不久,即出现了一种称作“人中像”的造像。
《高僧传》中的僧诠传有这样的记载:
释僧诠……入吴又造人中像,置于虎丘山之东寺。
翻译过来就是,释僧诠在吴郡虎丘山的东寺造“人中金像”。这表明在《华严经》译出不久后,人们就开始尝试通过造像来表达其中的法界思想。然而,这一时期的“人中像”可能还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其具体形态和图像内容尚未完全成熟。
在北方,华严思想发展较迟,北魏永平元年(508年)北魏宣武帝敕命天竺沙门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三人翻译《十地经论》,华严思想开始在北方进一步发展,法界人中像的制作逐渐兴盛起来。《十地经论》翻译不久之后,也开始有了人中像的制作。
《洛阳伽蓝记》卷二(崇真寺)记述,胡太后(宣武帝后)时,禅林寺比丘道弘“造一切经人中像十躯”。同书卷四(永明寺)又有这样的记载:
……孟仲晖者,武城人也,父宾金城太守。晖志性聪明,学兼释氏四谛之义,穷其旨归……,遂造人中夹纻像一躯,相端严,希世所有,置皓前厅须臾弥宝座。永安二年(五二九)中,此像每夜行遶其座,四面脚迹隐地成文,于是士庶异之,咸来观瞻。由是发心者,亦无量。永熙三年(五三四)秋,忽然自去,莫知所之。
北齐时期是法界人中像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以卢舍那佛为题材的法界人中像,其图像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北齐时期法界人中像,其袈裟上刻画了说法图、胡人形象、飞天等图案,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交融以及华严信仰的盛行。这些造像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佛教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
隋唐时期是法界人中像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华严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逐渐形成,其思想体系更加完善,对法界人中像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的法界人中像在艺术表现上更加成熟,其图像内容更加丰富细腻,构图更加严谨。此外,这一时期的法界人中像在制作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有石雕、壁画等形式,还出现了金铜铸造等更为精美的作品。
隋唐 鎏金法界人中像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宋代以后,随着佛教各宗派的发展变化,华严宗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法界人中像的制作也逐渐减少。然而,在一些地区,如云南的大理国、北方的辽金地区,华严信仰仍然盛行,法界人中像的制作也得以延续。
北宋 山西高平开化寺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
来源:麦姐看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