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黄三平,因涉嫌严重问题正接受有关部门调查。这位曾在社交平台坐拥42万粉丝的“网红官员”,从桃李满天下的教师到主政多地的“父母官”,最终却在退休前夜跌落云端,让人不禁感叹:权力的双刃剑,终究难逃时光的淬炼。
今天是2025年4月3日,新疆的杏花刚谢,春意正浓,近年来,国家的反腐力度是越来越大,近日,新疆又有一名干部落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黄三平,因涉嫌严重问题正接受有关部门调查。这位曾在社交平台坐拥42万粉丝的“网红官员”,从桃李满天下的教师到主政多地的“父母官”,最终却在退休前夜跌落云端,让人不禁感叹:权力的双刃剑,终究难逃时光的淬炼。
1957年3月,湖北黄陂的油菜花开得正艳,黄三平在春耕时节的烟火气中降生。18岁那年,这个长江边长大的少年背起行囊西行千里,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的黑板前开启了人生第一课。粉笔灰落在中山装肩头,他或许不会想到,二十年后自己会在同一座城市的党委办公室里,用钢笔代替粉笔书写命运。
1980年代的博州党委大院,常能看到夹着公文包疾步而行的青年干部。从校党委秘书到州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黄三平用十年光阴完成了从“教书先生”到“笔杆子”的蜕变。1994年担任精河县委副书记时,他主导的棉田水利工程让戈壁滩长出“白银”,当地老农至今记得那个戴着草帽蹲在地头测算水渠的“黄书记”。
新千年的曙光中,47岁的黄三平迎来仕途转折点。2004年调任哈密地委副书记,他在“新疆东大门”推动的跨境贸易试验区,让哈密瓜的香甜沿着丝绸之路飘向中亚。2009年掌舵阿克苏地委时,他力推的“红枣经济”使柯柯牙荒漠变成“绿海金田”,当地农户院墙上“种枣盖楼房,感谢黄三平”的标语,曾是南疆独特的风景线。
2013年履新伊犁州党委书记时,56岁的黄三平做了一件让同僚瞠目的事——开通实名认证微博。在巩乃斯草原的毡房里教牧民发九宫格,在霍尔果斯口岸直播跨境电商发货,这位“网红书记”的账号粉丝数很快突破40万。有网友调侃:“别的领导视察是看报告,黄书记视察是看点赞数”。
2016年底晋升自治区政府党组成员后,他的社交媒体却突然停更。直到2023年4月,66岁的黄三平以新疆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身份重回公众视野。在“助老新疆”启动仪式上,他握着九旬书法家席时珞的手说:“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群众的新起点。”彼时基金会接收的千台AED设备捐赠,在乌鲁木齐各大商超落地生根,谁曾想这些救命的“心脏卫士”,竟成了他仕途谢幕的注脚。
纵观黄三平的职业生涯,有三个关键节点暗藏玄机:2009年主政阿克苏期间,正值新疆特色林果业补贴政策密集出台;2013年掌舵伊犁时,恰逢中亚油气管道项目加速推进;2023年投身慈善事业之际,正逢《慈善法》修订实施。这三个时期的公共政策与商业利益交织地带,往往是最易滋生问题的“灰色沼泽”。
知情人士透露,黄三平的问题可能涉及“雅贿”新变种。某书画拍卖会上,当代名家的《天山牧马图》以百万成交,买受人竟是基金会关联企业;某次慈善晚宴的“认捐榜”上,多次出现曾承接政府工程的建筑公司。这些看似合规的商业行为,实则是将公共利益转化为私人资源的秘密“旋转门”。
权力的失控往往始于细微处,从微博时代的“亲民秀”到慈善领域的“公益秀”,表面光鲜的形象工程,反而成为掩盖问题的迷彩服。有数据显示,新疆60岁以上老人已超291万多,当真正的养老事业成为某些人权力套现的工具,损害的不仅是公信力,更是千万家庭的晚年幸福。
黄三平的跌落,恰似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个别干部在临近退休时的“补偿心理”,也暴露出公益领域监管的薄弱环节。当我们在为AED设备覆盖公共场所鼓掌时,更应思考如何建立捐赠物资的全流程溯源机制;在赞叹“时间存证”项目保障老人权益时,亟需完善慈善组织的财务透明制度。
从黄三平案可以看出,反腐风暴不仅没有“退休倒计时”,反而随着时代发展延伸至更隐蔽的领域。这提醒我们:守住初心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制度护航的终身马拉松。
春日的伊犁河谷,顶冰花正破雪绽放。这种新疆特有的植物,总在冰雪消融时最先点亮荒原。或许人生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阳光直射的生命,才能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清白的倒影。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