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会拖慢“全民智驾”的节奏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5 10:49 1

摘要:60小时过去了,雷军最新的微博,依然停留在4月1日晚的“绝不回避”回应上,但在小米SU7事故中遇难者的两位家属微博已经清空,事件带来的舆论风暴有退却迹象。而网上针锋相对的评论早撕裂成两派,一边是站小米的,只要车辆贴上合格证出厂,罪不在车企;一边是质疑雷军避重就

60小时过去了,雷军最新的微博,依然停留在4月1日晚的“绝不回避”回应上,但在小米SU7事故中遇难者的两位家属微博已经清空,事件带来的舆论风暴有退却迹象。而网上针锋相对的评论早撕裂成两派,一边是站小米的,只要车辆贴上合格证出厂,罪不在车企;一边是质疑雷军避重就轻,小米的官方说明也有“暗引”驾驶员分神担责的嫌疑。

“欲戴流量王冠,必承其重”,显然,这是小米造车以来,遭遇到的最大信任危机。

但互联网有长时间记忆吗?驾驶员依赖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遭遇事故甚至酿成惨剧,最早在2016年特斯拉入华就有发生,蔚来、小鹏、问界都曾在风口浪尖上;而这次事件影响之广,连平时不关注汽车的人都关心起来,除了雷军是“什么都能上热搜”的体质,三个花季少女生命愕然而止太让人惋惜外,还折射出新能源车方方面面都存在“信任危机”。

对安全系统的不信任,事故后,小米在声明中未提及事故车辆的AEB状态;但用词严谨点出,AEB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试问在小米SU7在宣传AEB紧急制动,能识别夜间120km/h静态故障车并刹停时,有充分体现前提条件?

对电子锁的不信任,碰撞后车门电子锁有无自动解锁,车门变形机械锁能打开吗?

对电池安全的不信任,国家要求电池碰撞热失控后,5分钟不起火不冒烟,业界还想把标准定到半小时内,何以小米SU7一碰撞即燃烧?尽管小米SU7标准版电池没有“电芯倒置”设计。

再有,就是备受质疑的一点,事发时NOA状态下行驶,当NOA发出风险提示,到退出人驾接管,只有短短2秒钟,再1秒后悲剧发生,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否严重不足?

当然,在相关部门公布结果和责任归属之前,我们不能说全是小米的责任。但这桩桩件件基于理性的推断,都直指新能源时代电动化、智能化最核心,也最基础的问题——安全。可以说,“小米SU7事故”演变成全民对新能源车新技术的一场拷问。不只是小米,每一家推动全民智驾、“电比油好”的车企,都要和消费者构建新的信任桥梁,都有责任教育市场真实、客观看待新技术的上限;每一家车企,都要反思为新技术披上太过光鲜的外衣,是否早已变成追求销量的过渡营销?

口碑坍塌和流量反噬,对每个车企来说都是致命的,对行业何尝不是?短时期内,“小米SU7事故”显然上升到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投不信任票,这种不信任会给狂飙的“全民智驾”刹刹车吗?

小米SU7事故后,一位持币待购大六座SUV的群友,就在买车群里发出灵魂拷问:

“原计划我们也想买xx,现在小米出事后,对新能源车有点顾虑了,xx的电池是否靠谱;另外,xx会不会下半年来个降价,背刺老车主。”

这是当下很具代表的新能源购车心理,每一次新能源车发生上热搜的重大事故,会“触发”大片消费者短期内对新能源车安全的不信任机制;现在看来,背刺问题也紧跟其后了。

对新能源车的电池、智驾不信任,源于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不对等。在发布会、宣传端塑造的永远是技术先锋,硬核安全的形象,但在这次小米SU7出事之前,有多少人才知道SU7标准版的电池,是没有搭载小米“电芯倒置”技术?另一个风口浪尖上的AEB问题也是,在这之前,谁会较真小米AEB与行业同配置的别无二致,现在提出能识别成排锥桶、静止水马等异形障碍物,只有问界M9的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GOD网络方案;即便如此,AEB也存在夜间等一些极端场景失效的概率。

但今年进入价格淘汰赛叠加“全民智驾”元年的车圈,似乎呈现出变本加厉的“病态”,行业大哥宣传什么,就一窝蜂宣传什么,而且要把别人比下去,“人均第一梯队”的智驾,“新能源零自燃纪录”,仿佛不在宣传打擦边球、玩文字游戏凸显自己的独特和领先,就很难把车卖出去。实际上,大众消费者对智驾没有清晰定义,对“L2+”的上限和边界是模糊的,信任与不信任,全凭体验;一旦他觉得好用,就会变得非常信任,而激进营销夸大其词、预售技术有意无意的混淆,“无需司机”、“智驾安全行驶xx万公里”、“遥遥领先”都会放大“信任”;直至目睹惨烈事故的发生,全社会舆论的哇然,才又重新审视“信任”。

有观点认为,“小米SU7事故”凌厉的后劲,足以让“全民智驾”刹车三年,这时间对智驾成大趋势的车圈来说太长;但哪怕是短时间审视和讨论,都是好的,因为在内卷至死的车圈,单靠车企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行业又缺乏监管智能驾驶宣传的标准,对出格的智驾营销又没及时澄清和干预;消费者“用脚投票”,口碑倒挂,似乎更能“倒逼”车企刹停激进的营销手法,客观传播自己的技术优势。

时间回拨到2021年7-8月,当时蔚来连续发生两起高速惨烈车祸,事发时车主均开启自动辅助驾驶功能(NOP领航),以高速撞击路障车或隔离石墩,发生碰撞时并没有刹车痕迹,当时网上也引发轩然大波,小鹏、理想的辅助驾驶改名,剔除“自动驾驶”自研,而蔚来的智驾,被口诛笔伐很久才走出来。

事件直接影响到蔚来的营销方向,向换电、纯电架构倾斜,人均“智驾第一梯队”的宣传中不见蔚来,李斌在多个场合提到“人车共驾”的概念,智驾不能简单取代人,建立引导车主安全驾驶习惯的“智驾分”体系,另一边蔚来自家的全域领航辅助,软硬件都堆得很足,推广的重点也特别强调智驾的成熟度。

显然,蔚来对智驾的宣传策略,比很多新势力谨慎,虽不见得完全是4年前事情影响,但蔚来确实在这么多车企中把握一个度,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去宣传自己的智能驾驶。

市场永远有热点,“小米SU7事故”的余温在降,但事件已对小米集团的股价造成影响是实打实的,自事件广泛曝光后的两个交易日大跌9.45%,较2025年3月19日的历史最高价59.45港元/股已跌去25.06%,到4月3日跌幅收窄,但小米集团总市值近三天缩水超800亿港元。

市场端的后劲反馈也陆续有来,有人翻看以前小米SU7自驾的测评,有订了小米的车主,要求退订。小米如何走出“至暗时刻”,下半年的YU7怎么卷土重来,都得看小米“绝不回避”的一举一动;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是把事情淡化,让外界看不清小米智驾的上限。

而按小米汽车如今在车圈的江湖地位,也会连累那些以智驾为标签的新能源车企,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需要时间,但似乎找出智驾水平真正“第一梯队”车企的迷惑性更大了,依照打法,沉默一段后,各家营销打法继续来。

不激进不保守,回归理性,实事求是科技向善,应该是每家新能源车企应尽的本分,但在内卷至死的车圈,敢“踩刹车”才是最珍贵的;而我们只能做的,是奔走相告,努力削平激进营销与消费者现实使用之间的信息差。

来源:车厘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