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批“95后”“00后”正悄然从事着殡葬礼仪、入殓、遗体接送等工作,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态度,为这份特殊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市燕儿窝殡仪馆,遗体接运工冉家玲与师傅曹凯赶往服务点。(全媒体记者梁淑芳摄)
安葬礼仪师陈殿元正在与家属沟通仪式相关事项。 (全媒体记者梁淑芳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梁淑芳)一批“95后”“00后”正悄然从事着殡葬礼仪、入殓、遗体接送等工作,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态度,为这份特殊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连日来,记者走进市殡葬服务中心下属基层服务单位东山生态园和燕儿窝殡仪馆,从青年“生命摆渡人”口中了解到了生命最后一程的故事,记录下这些年轻人在特殊行业的成长轨迹。
安葬礼仪师 在泪光中寻找职业温度
4月4日,在东山生态园,23岁的安葬礼仪师陈殿元正在为一场安葬仪式做准备。
毕业于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2022年7月入职以来,他已主持了700多场安葬仪式。
最让他难忘的是主持一位37岁因病去世教师的安葬仪式。她的父母带着一袋子玩偶来送别,其中有一个毛绒兔。老人说,这是女儿7岁时的礼物。逝者的母亲摆放好毛绒兔,颤抖着手指一遍遍抚摸着毛绒兔子。
此后,他开始留意每一件陪葬品的故事。褪色的手表、生锈的钢笔――这都是生者与逝者最后的“对话”。当逝者母亲抱住骨灰盒痛哭时,陈殿元劝导:“阿姨,您的眼泪会让亲人走得不安心”,这句话让家属逐渐平复情绪,也让他深刻理解到:殡葬服务不仅是完成仪式,更是为生者搭建情感出口。
关于职业选择,陈殿元说父母起初是反对的,看到他的坚持后,认可并尊重了他的选择。
“爸爸经常说:你已经成年了,有权利去选择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做到学一行,悟一行,精一行。”牢记父亲的教诲,陈殿元在市殡葬服务中心踏实努力学习,去年获得了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公墓管理员赛项的第三名。
“在这个行业里慢慢找到了价值。”他认为,做殡葬服务工作,除了要有责任心,还要有同情心,能与逝者家属共情,才能把工作做好,“我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承载着让逝者体面、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让生者得以慰藉的责任。”
遗体接运工 在告别中重构生命认知
在市燕儿窝殡仪馆,“00后”遗体接运工冉家玲的工作日记里,记录着许多生命故事:为70岁的抬棺者调整接运方案;用40分钟将遗体从三楼“挪”下狭窄楼梯……
4月4日,一头短发的冉家玲忙着擦拭桌面、检查当天要接的业务、整理工作台、与同事交接。
2021年7月,冉家玲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园林设计专业,选择留在实习单位――市燕儿窝殡仪馆。
在轮岗中,会开车的她跟着47岁的遗体接运工曹凯搭档接运逝者。她觉得遗体接运工更像是一个默默的陪伴者。
殡仪车的副驾一般是给家属留的,他们要跟车一同送逝者到殡仪馆。
有的老人全程默默流泪,不时回望车厢后座的棺木;有的子女哭得撕心裂肺,几度昏厥……在无数次短短的返程旅途中,冉家玲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折叠着人生百态。
她记得,第一次出车,是一起非正常死亡的意外事件,“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因车祸,人当场就没了。”一路上家人悲痛欲绝,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生死之外,世界很大。”冉家玲说,亲人离世是最悲伤的时候,“我们时刻要替别人着想,从不主动握手问好、不说再见、不笑……”
入殓师 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4月3日23时,25岁的入殓师谭家宝仍在工作台前俯身忙碌。镊子、棉签、特制蜡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灵魂――车祸逝者的面部损伤逐渐愈合,紧皱的眉头被轻柔抚平。“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逝者生命故事的尊重。”他说。
“8岁时母亲去世,当我们最悲痛、无助时,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给予了专业的服务。”谭家宝说,读书考大学,他将殡葬专业作为第一志愿。
在学校,谭家宝学习了“火化机技术”“防腐整容”“现代殡葬应用解剖”等众多课程,每一门都旨在实现“生者慰藉,逝者安息”的目标。在“防腐整容”课程中,看到老师展示的特殊遗体修复前后对比图片,逝者面容从破损恢复安详,他深刻体会到了这份工作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这份与死亡零距离的职业,曾让家人避之不及。父亲摔了茶杯:“我供你读书不是让你干这个!”但一次为白血病儿童整理遗容的经历让谭家宝坚定了从业信念:当孩子母亲颤抖着握住他的手说“谢谢您让他像睡着了一样”,那一刻,他触摸到了职业的“神圣性”。
遗体火化工邱振宇是谭家宝的第一任师傅。41岁的他在岗位上已工作5年。他说,年轻人的加入让行业也多了改变,他们用生物降解材料模拟皮肤纹理,甚至通过AI分析老照片,还原逝者最生动的表情。
“我们修复的不只是面容,更是家属心中的遗憾。”他记得年初时,新老入殓师协力通过AI分析老照片,花了两天半时间为一名车祸逝者修复了面容。当时逝者家人看到后,感谢入殓师让他的孩子体面地离开世界,还送了锦旗表达谢意。
家奠礼礼仪师 让告别成为治愈起点
在凌晨的告别厅,28岁的家奠礼礼仪师刘可心正在调试视频播放设备。
刘可心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她说,殡葬行业是厚重的,她很敬仰自己的这个行业。
在工作中,她用现代技术重构传统葬礼。“遗像是我们用AI修复的老照片,修复后的照片更加清晰立体,让生者可寄托思念。”
“年轻人更擅长捕捉家属的情感需求,我们的角色不仅是流程执行者,更是哀伤辅导者。”市燕儿窝殡仪馆副主任包玉琴这样评价青年殡葬工作者。
不久前,刘可心为一名70岁的女性逝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家奠礼。对于携手50年老伴的去世,老人希望为老伴举办一个特别的告别仪式。
依据老人的意愿,她将逝者一生工作、生活的照片剪辑成一段视频,在遗像旁播放。
前来吊唁的亲属,看着一张张滚动的照片,不断勾起深深的哀思。
在悼文里,刘可心把老两口经历过的故事,温情地讲给亲朋好友。
当着所有亲属,老人还念了为老伴写的诗《在一起》:我爱你,感谢陪伴我走过今生,下辈子我想我们还会相遇、相知、相爱……
“谢谢你把我老伴一生的辛苦全都讲了出来。”家奠礼后,老人握住刘可心的手一个劲儿道谢。
谈及高学历为何最终选择殡葬行业,她说:“年轻人对择业的态度更开放,我喜欢有挑战的工作,而且学历不代表能力,在这里工作学到了很多礼仪知识、沟通技巧。”
刘可心的日常工作包括鞠躬、敬献鲜花等,随着清明节的到来,刘可心每天要开展好几场家奠礼,一天下来要鞠躬数十次。
平日岗位上,她用自己专业细致的服务送好逝者最后一程,努力让家属不留遗憾。
她的座右铭是:守护逝者尊严,抚慰生者心灵,提升服务质量,让每段生命旅程都充满敬意与爱。
年轻从业者 为殡葬业注入创意服务
包玉琴说,目前,市燕儿窝殡仪馆有60多名工作人员,“90后”“00后”占一半。
年轻人的加入,给殡葬行业带来一股“清流”,他们整体形象好,阳光、自信,更具有创新精神。
提及殡葬行业,不少人讳莫如深,一些人认为这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
在市殡葬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刘婷看来,开设殡葬专业,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创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
她说,随着教育部批准设立民政职业大学,开设现代殡葬管理等职业本科专业,殡葬行业迎来了更多高素质的年轻人才。为客户寄托哀思时,他们以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推动着行业的更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人们对殡葬行业的传统看法,他们以尊重和专业,为每一个生命的终章画上温暖而体面的句号。
“每一个职业都需要有人去做,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做好。”刘婷说,这是很多年轻人挂在嘴上的话。她认为,做殡葬服务工作,除了要有责任心,还要有同情心,能与逝者家属共情,才能把工作做好,大家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承载着让逝者体面、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让生者得以慰藉的责任。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曹晋喜说,一直以来,民政部门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青年潜力人才、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2023年,市殡葬服务中心与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专业学生提供一线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场所。同时,定向建立人才储备库,实现精准、高效的人才引进。
此外,我市民政部门通过不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礼仪服务等专业技术培训,选送业务骨干参加市级、自治区和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等,以赛代训提升技艺,着力培养优秀骨干人才,打造知识型、技能型核心人才队伍,深化新时代殡仪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