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工资7千和大三岁亲家母搭伙9年,别人都说傻,我却感觉很幸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02:20 1

摘要:"搭了伙的日子,连空气都是甜的。"每当张阿姨这样说,邻居们总是意味深长地看着我,好像我这个退休工资七千的"小富婆"被人精明地算计了。

"搭了伙的日子,连空气都是甜的。"每当张阿姨这样说,邻居们总是意味深长地看着我,好像我这个退休工资七千的"小富婆"被人精明地算计了。

我叫李春华,今年六十有八,与大我三岁的亲家母张晓梅搭伙生活已有九个年头。

这个清晨,窗外雨声淅沥,阳台上晾着的衣服被我及时收了进来。厨房里飘来小笼包的香气,我悄悄站在门口,看着张阿姨忙碌的背影,心里暖融融的。

她虽年过七旬,却依然身姿利落,手上功夫不减当年。灶台上的老式铝制蒸笼冒着热气,她正熟练地摆放着一个个手工捏制的小笼包。

"发什么呆呢?快来尝尝我新学的小笼包。"张阿姨头也不回地说,仿佛背后长了眼睛,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灵活地将小笼包放入蒸笼。

"香!比街上那家老字号的还香。"我接过一个热气腾腾的小笼包,轻轻咬了一口,汤汁四溢,皮薄馅嫩,香味直冲鼻腔。

"得了吧你,就会哄我开心。"张阿姨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满脸的皱纹像盛开的菊花,"瞧把你嘴巴烫的,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这熟悉的唠叨让我想起了我们初相识的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是九年前的中秋节,正赶上单位刚给我办完退休手续。儿女难得聚在一起,我准备了满桌子的菜,蒸的炖的煎的炒的,忙得腰都直不起来。

丈夫老李去世已有三年,空荡荡的三室一厅住着就我一个人,日子清净却也冷清。每天早上打开收音机听戏曲,中午在楼下棋牌室搓两圈麻将,晚上对着电视机发呆,日子一天天过,却感觉生命在慢慢流失。

席间,我与亲家母张晓梅因为一块五仁月饼的归属"战"了起来。她坚持要给我夹,我执意推辞,互不相让,闹了个不欢而散。

"什么脾气啊,推来推去的,吃个月饼还这么多讲究。"她当时嘟囔着,不高兴地扭过头去。

谁知回家路上突遇暴雨,我被困在小区门口的公交站台,浑身湿透,冷得直打哆嗦。这时,一把花伞出现在我头顶,张阿姨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二话不说将我送回家,还帮我烧了姜茶驱寒。

"喝口热的,别着凉了。"她递过搪瓷杯,里面的姜茶冒着热气,香辣扑鼻。

屋里老式挂钟滴答作响,电视里正播着八点档连续剧,我俩坐在沙发上,从儿女工作聊到养生保健,再到各自的孤独日子。光阴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时我们还只是陌生人,如今却因为儿女的婚姻成了亲家。

"春华啊,我看你一个人住这么大房子,我那边也冷清得很,要不咱们搭个伙?我做饭你洗碗,平时还能互相照应。"张阿姨当时眼睛亮晶晶的,像个提出大胆想法的孩子。

我犹豫了。都说亲兄弟明算账,何况我们只是儿女婚姻牵线的亲家。那时候的我,刚开始享受退休生活,不想被任何人打扰,更不愿意改变自己生活的节奏。

但那晚的姜茶香气和窗外孤寂的雨声最终说服了我。想想也是,两个老太太相互有个照应,总比一个人对着四堵墙强。

"行啊,不过咱得先说好,柴米油盐各出各的,家务活分工明确,别到时候闹得不愉快。"我装作很严肃地说。

张阿姨搬来的第一天,从她那一米八几的老布衣柜到缝纫机,从搪瓷脸盆到几十年前的嫁妆铜火锅,满满当当装了一辆三轮车。

她烹饪了一桌家乡菜为我们的"合伙生活"庆祝。我惊叹于她的厨艺,那碗清蒸鲈鱼,鱼肉细嫩却不失韧性,鲜香但不腥气,让我吃到了童年的味道。

"我年轻时在机关食堂做过几年炊事员,每天要做几十口人的饭菜,这手艺是那时候练的。"她不好意思地笑着,一边麻利地翻炒着锅里的青菜,铁锅发出"滋滋"的响声。

"哎呀,这手艺比我强多了,我这些年在办公室里敲敲打打,下厨的功夫都退化了。"我由衷地赞叹道。

搭伙初期也不是没有摩擦。我习惯天不亮就起床,喜欢在清晨的安静中听收音机里的戏曲,慢慢地品茶;而张阿姨则是个夜猫子,常常深夜还在厨房叮叮当当地忙活,有时候还会放着老式录音机听评书。

我一度为此烦恼,夜里睡不好,白天没精神,想过好几次要中止这段合作关系。但又一想到白天回到家,桌上总有一盘我爱吃的红烧肉或者清蒸鱼,心里又舍不得这份温暖。

"晓梅啊,咱俩岁数加起来快140了,还改不了各自的老毛病。我这耳朵越来越不好使,你晚上动静小点行不?"一天早晨,我忍不住抱怨道。

张阿姨不慌不忙地从围裙口袋里掏出两个棉花球:"这是我特意买的耳塞,晚上你听不见我的动静,早上我也能多睡会儿。我知道你早上起来喜欢听戏,这不,我让儿子给我买了个随身听,戴上耳机,你听你的,我睡我的。"

就这样,我们在包容中找到了共处之道。。她会剪纸、会编中国结、懂些老中医的养生之道。

她小时候跟着爷爷学过中医,知道哪些草药能治头疼脑热,哪些食材适合什么体质的人。我每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她就熬红糖姜水给我暖身子;我颈椎不好,她就教我几个简单的保健操。

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创办了小区读书会,每周四下午,小区里十几位独居老人齐聚我家客厅,或朗诵古诗,或分享生活点滴,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

"咱们这帮老家伙,与其在家里唉声叹气,不如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日子也有滋味多了。"张阿姨总是这样乐观地看待生活。

去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让张阿姨卧床不起。天气冷得厉害,暖气片也不够热,我连夜从柜子底下翻出压箱底的电热毯,接上老式插座,为她烤火取暖。

那几天,我手忙脚乱地照顾她,熬粥、煎药、测体温,彻夜未眠。黑暗中,时钟的指针一格格挪动,我守在她床边,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声,心里又急又怕。

"你退烧了吗?要不要再喝点水?"我小声问道,生怕打扰她的休息。

"好多了,别忙活了,你也休息会儿。"她虚弱地回答,眼睛却依然有神。

当她烧退后虚弱地向我道谢时,我才意识到,这九年来,我们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搭伙"关系。我们是相互依赖的家人,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春节前,小区的菜场还没开门,北风呼呼地刮着,冻得人直哆嗦。我的退休金卡不慎丢失,补办需要一周时间。家里米缸见底,冰箱也空空如也。

"晓梅啊,这几天可能要委屈你了,等我卡办下来,一定加菜补偿你。"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张阿姨二话不说垫付了所有生活费,还添置了一堆年货。大红灯笼、福字剪纸、春联对联,样样齐全。她甚至买了一只肥大的童子鸡,说是要露一手,做她家乡的招牌菜"三黄鸡"。

"过年图的就是个热闹喜庆,钱不钱的算什么。再说了,咱俩谁跟谁啊,见外什么。"她这样宽慰我,眼里满是真诚,手上麻利地剥着大蒜。

。楼下健身器材旁,总有三五老人聚在一起闲聊,其中就有爱说闲话的王大妈。

"你们听说了吗?李春华退休金七千呢,张晓梅那点事业编退休工资没多少,搭这个伙不就是奔着人家的退休金去的嘛!"王大妈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路过的人都听见。

"就是,听说张晓梅每次买菜都买最贵的,肉啊鱼啊样样要最新鲜的,心疼李春华那点钱哦。"另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太太接茬道。

"人家精着呢,自己的钱省着花,李春华那退休金多好使啊,天天大鱼大肉不心疼。"王大妈翘着兰花指,一脸的酸溜溜。

去年中秋,我儿子小刚专程从外地赶回来,一进门就板着脸,把我拉到卧室,压低声音质问我是否被张阿姨占了便宜。

"妈,您一个人挺好的,干嘛非要搭伙?您那点退休金够自己花就不错了,别人惦记什么您心里没数吗?"小刚语气强硬,眼神中满是责备。

"什么叫我的退休金?我和你张阿姨一起住了这么多年,柴米油盐各付各的,水电煤气分摊,明明白白,哪来的占便宜?"我有些生气地说。

"那您知道背后别人怎么说吗?说您傻,说您被算计了!您想想,她住您家,用您的水电,吃您买的菜,出门还坐您的车,这不是明摆着占便宜吗?"小刚激动地说,脸都红了。

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解释这段关系中的温暖与默契。房租、水电,这些都是可以计算的,但那些看不见的情感交流和陪伴,却是无价的。

所幸张阿姨当时正好回来,她放下菜篮子,不慌不忙地从柜子里取出一个旧账本,封面已经发黄,边角有些卷起。这是我们搭伙以来一直记录的账目,从大到家电,小到一把青菜,清清楚楚。

"小刚啊,你妈退休金是比我多,那是她年轻时候在机关单位上班,职称评得高,付出多得来的。但搭伙这事儿,不光是钱的问题。"她翻开账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九年来的每一笔开销。

更让我惊讶的是账本最后一页,贴着一张银行存折复印件。原来张阿姨有一笔不小的积蓄,是她多年做裁缝和儿女孝敬的积累。这些年来,她常买些价格不菲的食材改善我们的生活,怕我不接受才一直瞒着我。

"阿姨,我...对不起。"小刚红着脸,语无伦次地道歉,"我不知道您..."

"没事,你关心你妈是应该的。"张阿姨笑着拍拍他的肩膀,"来,尝尝我刚包的饺子,馅儿是你妈爱吃的韭菜鸡蛋。"

那晚,月亮格外圆,我们在小区广场上支起了烧烤架,邀请了常在背后议论我们的邻居们。小刚买了几箱啤酒,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着满天繁星,心情格外舒畅。

我拿出精心准备的相册,翻开泛黄的塑料封面,向大家展示这九年的点点滴滴:上个世纪的老相机拍下我们在黄山看日出的合影,一起包饺子的欢笑瞬间,生病时互相照顾的温馨画面。

"去年我扭伤脚的那三天,张阿姨寸步不离地照顾我,半夜起来好几次给我换冰袋,连喝口水都是她端到床前。。"

张阿姨红着眼圈接过话茬:"你们别看春华平时不声不响,她比我细心多了。我血压高,她每天定时提醒我吃药;我牙不好,她总是把菜切得碎碎的;我怕黑,她就在走廊上装了感应灯。这些小事儿,钱买不来。"

大家沉默了,就连最爱嚼舌头的王大妈也低下了头。月光下,我看到小刚眼中闪烁着泪光,他终于明白了这段关系的珍贵。

"阿姨,以后您和我妈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小刚认真地说,语气中满是歉意和感动。

后来,在儿女们的建议下,我和张阿姨决定正式签订搭伙协议,公开账目,邀请子女和邻居见证。这不是不信任,而是让大家都安心,也免得再有闲言碎语。

在整理协议的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都有记录对方付出的小本子,只是从未提起。我的是个红皮日记本,张阿姨的则是个蓝格子笔记本,都藏在各自的抽屉里。

我的笔记本上写着:"晓梅阿姨今天又早起做了豆浆,知道我爱喝甜的,特意分成两份。"还有"下雨天她还记得收我晾在阳台的衣服,这记性真好。"以及"她给我织了双毛袜,比我那不成器的女儿的手艺强多了。"

张阿姨的记录则是:"春华今天给我织了双毛袜,针脚细密,比我那不成器的女儿强多了。"还有"她悄悄把我爱看的连续剧录下来,怕我错过。"以及"下雨天她帮我收了晾在阳台的衣服,这么细心,真好。"

读着这些零碎的记录,我们相视而笑,原来彼此的付出都被深深记在心里。

小区居委会得知我们的故事后,深受启发,组织了"银发伙伴计划",鼓励更多独居老人结对互助。而我和张阿姨则成了这个计划的"首席顾问",常被邀请分享经验。

"老吴头和老钱结对了,听说老吴的厨艺比你还好呢!"张阿姨有一天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我。

"那咱们得去尝尝,看看是不是真有那么好。"我笑着回应。

就这样,小区里的独居老人们纷纷找到了自己的"搭伙伴",原本冷清的楼道里多了许多问候声和笑声。

今天早上,张阿姨做完小笼包,从围裙口袋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木小盒子,有些神秘地递给我。

"这是什么呀?"我疑惑地问,手指抚摸着盒子上精致的雕花。

"打开看看。"她神秘地笑着,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期待。

盒子里是一枚老式的铜钥匙和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张阿姨,大约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花棉袄,站在一栋小楼前笑靥如花。背景是一片桃林,粉色的花朵点缀其间。

"这是我在老家的房子钥匙。那是我爷爷留下的老宅,后来我嫁人了就很少回去。前段时间我托人修缮了一下,看着还不错。明年春天,要不咱们一起回去住段时间?那里有片桃林,三月开花时漂亮得很。"她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真的?那得多美啊!"我惊喜地说,仿佛已经看到了桃花盛开的景象。

"咱们搭了伙的日子,如今是越过越精彩了。"她笑着说。

我哽咽着点头。岁月匆匆,我们都不知道还能一起走多远,但当下的每一天都弥足珍贵。有人说我傻,但我却从未后悔这个决定。

窗外雨过天晴,阳光透过玻璃洒在餐桌上,照亮了两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和几个金黄的小笼包。老式收音机里播放着京剧《贵妃醉酒》,张阿姨哼着小曲,我则翻看着晨报。

亲情之外,还有人情;血缘之外,还有情缘。我们在各自的黄昏岁月里,通过搭伙找到了家的温暖,收获了超越金钱的富足与满足。

那些曾经的质疑声,如今都化作了祝福。退休工资七千,大三岁亲家母搭伙九年,别人说我傻,但我却感到无比幸福。

生活本就如此,真情实意面前,世俗算计不值一提。与其孤独终老,不如结伴而行,让晚年的道路充满阳光与笑声。

"春华,快来尝尝这个,刚出锅的!"张阿姨的呼唤把我拉回现实。

我放下思绪,笑着走向厨房。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满头的白发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这一刻,我忽然明白,这就是我想要的晚年生活。

人这辈子,聚也是缘,散也是缘。能在夕阳西下时分,有人陪你看花开花落,夜深人静时,有人和你说说话,这样的福气,比什么都珍贵。

来源:纸短情长妹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