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东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以色列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这个人口不足千万、国土面积仅相当于半个珠三角的小国,人均GDP竟高达5.47万美元,超越了德国、英国等传统西方强国。
在中东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以色列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这个人口不足千万、国土面积仅相当于半个珠三角的小国,人均GDP竟高达5.47万美元,超越了德国、英国等传统西方强国。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竟成为了全球顶尖的"芯片王国",英特尔、苹果、三星等科技巨头的核心研发中心都聚集于此。
以色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早在1959年,以色列就颁布了《鼓励资本投资法》,为后来的科技腾飞埋下伏笔。
从固定资产费用支持来看,若企业被裁定为获准企业或者优惠企业,最高可享受32%的固定资产费用支持。
举例来说,若一家科技企业计划在以色列建设研发中心,假设土地购置、厂房建设等固定资产投入需1亿美元,符合条件下,以色列政府最高可为其承担3200万美元,这大大减轻了企业前期重资产投入的压力,使得企业更有动力在以色列落地生根。
部分以色列政府资助计划,资料来自《以色列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税收优惠政策同样极具吸引力。7-15年的税收假期,意味着企业在这段时间内可享受超低税率。
以一家年利润1000万美元的企业为例,若正常税率为25%,在税收假期内,每年可节省250万美元的税款,这无疑为企业积累资金用于研发、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且,符合条件的国外投资者可免除资本所得税,对于逐利的资本而言,这一政策吸引着全球资本流入以色列。
在出口方面,符合条件的企业出口货物、服务或者无形资产可免除增值税,以色列企业出口增值税率通常为17%。若一家企业年出口额达5000万美元,可节省850万美元的增值税,极大提升了以色列科技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助力其开拓全球市场。
此外,以色列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设有双边研发基金,对共同研发活动提供50%的经费支持。
以美国和以色列的合作为例,若双方企业开展一个预算为1000万美元的芯片研发项目,以色列政府将承担500万美元的费用,这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更为以色列企业带来了先进技术与理念,提升了自身研发实力。
诸多全球顶尖科技公司纷纷在以色列建立研发中心,使其成为全球科技研发的重要据点。
1964年,摩托罗拉在以色列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半导体研发中心,这一举措犹如在以色列的科技土壤中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1983年,正是依托这个研发中心,摩托罗拉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手机DynaTAC 8000X,开启了人类移动通讯的新纪元,也让世界看到了以色列在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潜力。
1974年,英特尔紧随其后,在以色列建立半导体研发中心,如今以色列已成为英特尔在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所在地。英特尔支持使用WiFi的迅驰(Centrino)芯片及其核心处理器便诞生于此。
截至2022年年底,英特尔在以色列有1.2万多名员工,占英特尔全球员工人数近10%,并间接雇用42000多人 。英特尔在以色列的迦特镇还有制造工厂,生产10纳米制程芯片。
英特尔在以色列的深度布局,带动了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半导体专业人才汇聚以色列,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
2022年以色列半导体格局,图片来自网络
苹果在以色列的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苹果在以色列研发出A4芯片,这是苹果第一款自研芯片,领导开发A4芯片的Johnny Srouji就是以色列人。
乔布斯从2007年开始运作收购PA Semi公司,为苹果自研芯片网罗了全球顶尖芯片研究人才,但即便如此,他仍将目光投向在IBM工作的Johnny Srouji,因为他不仅是以色列人,还曾在英特尔工作8年,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乔布斯的这一决策,体现了其对以色列半导体人才的高度认可。2022年,苹果宣布将在耶路撒冷成立新的研究中心,进一步强化其在以色列的研发力量。
苹果在以色列的发展,提升了以色列在全球消费电子芯片研发领域的知名度,众多相关配套企业也随之在以色列周边布局,形成了产业集聚。
此外,英伟达、三星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在以色列设立研发中心。英伟达在以色列有7个研发中心,当地雇员约3000人,占英伟达全球员工总数的12% 。
众多科技巨头的集聚,让以色列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企业的研发成果不断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以色列本土科技企业提供了学习、合作的机会,促进了当地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早期,以色列政府直接给予科技企业大规模补贴,吸引科技巨头进入,扶持本土初创企业,但这种方式难以长期持续。
1985年,以色列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风险投资基金——阿斯蒂娜,开启了通过私人基金推动风险投资,进而驱动科技发展的新路径。
自1991年到2000年,以色列的风险投资总额从5800万美金飙升至33亿美金,增长近60倍,这使得以色列本土科技公司数量从100家迅速增长到800家 。
在2007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以色列有82家优质科技企业被兼并和收购,其中不乏美国科技巨头的身影。
此后,美国初创企业被大型科技企业收购的情况愈发频繁,苹果、英特尔、高通等纷纷在以色列收购芯片研发企业、晶圆代工厂及人工智能研发企业等。
以英特尔为例,2015年以167亿美元收购Altera,2017年以约150亿美元收购智驾芯片公司Mobileye,2019年宣布以20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初创AI芯片公司Habana Labs 。
这些收购不仅让科技巨头获得了先进技术与研发成果,也使得以色列本土的私募风投获得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又被投入到新的初创公司,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如今,以色列国内已拥有超过600家半导体公司。以色列本土最大的私募基金First Israel Mezzanine Investors(FIMI)旗下有7家私募基金,管理的资金池超过430亿美金 。
全球各大投行如高盛、德意志银行等也在以色列积极布局。虽然缺乏数据直接证明这些大投行与以色列本土私募的紧密联系,但从产业发展逻辑来看,二者之间很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
这种风险投资驱动的产业循环模式,不断推动以色列高科技产业向前发展,初创企业不断涌现,技术创新成果源源不断,为以色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以色列在高校教育方面精心布局,为半导体等高新产业定向培养工程师。位于海法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尤为突出,该校专门设有为半导体产业培养工程师的专业,每年向高新技术产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这些高精尖人才毕业后,能够迅速在相关领域发挥作用。
以色列理工学院
一方面,他们充实到各大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如英特尔、苹果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便有大量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企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创造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部分人才投身于本土初创企业,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助力初创企业发展壮大。例如,一些专注于芯片设计的初创企业,核心研发团队多由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组成,他们研发出具有创新性的芯片产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获得投资并实现产品商业化,为以色列创造了财富。
以色列全国高科技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14% ,这一高比例体现了其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进而支撑了以色列通过高新科技产业赚钱的发展模式。
以色列在高新科技产业领域,凭借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科技巨头的集聚、风险投资的循环推动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成功打造出一条高效的赚钱路径。
尽管面临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挑战,但其在高新科技产业的成就仍值得世界关注与学习。
文本素材来源@虚实之间
来源:小志一直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