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古大夫”一词为何误作“庸医”解,其产生缘由目前主要有三种:一是西方人的创造。13世纪,圣方济修会的修士威廉·鲁伯克受法王路易九世派遣到东方,他对东方医师的描述中提到“蒙古大夫”,认为东方医师虽善用草药和把脉,但不采尿液样本,在他看来“蒙古大夫”的医术只是江
“蒙古大夫”一词为何误作“庸医”解,其产生缘由目前主要有三种:一是西方人的创造。13世纪,圣方济修会的修士威廉·鲁伯克受法王路易九世派遣到东方,他对东方医师的描述中提到“蒙古大夫”,认为东方医师虽善用草药和把脉,但不采尿液样本,在他看来“蒙古大夫”的医术只是江湖方术。二是与蒙医的治疗方法有关。蒙医古代主要集中于喇嘛庙,多用物理疗法,很少用药且擅长接骨正骨。对于普通头疼脑热,蒙古族人很少求医,蒙医在这方面不接诊则已,接诊就是重病危急,养成了蒙医为了立竿见影敢于用猛药的习惯,这让一些人对蒙医产生了“恶治”的看法,从而将其称为“蒙古大夫”。三是来源于清朝随军兽医。清朝时期,由于蒙古民族对各种家畜牲口的医疗技术相对要比满族人高明,所以常作为专门编制的人员来替八旗军照料牲口。但在战争的年代里,常出现用蒙古大夫来应急治疗作战负伤人员不得已的办法,“蒙古大夫”也逐渐演变成了技术较差医生的代名词。如今使用“蒙古大夫”来指称“庸医”的情况较为多见。如:北京人有句歇后语“蒙古大夫——恶治”,用来形容和讽刺那些本来医术不高却胆大妄为、动作粗鲁的江湖术士;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89年出版的《四字语分类写作词典》中对“蒙古大夫”就释义为“医术低劣的医生,尽出医疗事故的医生”。不管来源如何,把“蒙古大夫”来指称“庸医”这是对民族的歧视,应该禁止使用。2001年是“蒙古大夫”一词使用泛滥年,如:热播的电视剧《大宅门》多次提到“我不要蒙古大夫治病”;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播出的“蒙古大夫”用刀子、钳子、锯给病人野蛮看病的小品;河北电视台《超级宝宝秀》出现了主持人解释游戏参与者用钳子给病人看牙是“蒙古大夫”。因此,2001年5月,3189名蒙医药工作者开始状告《大宅门》, 就“蒙古大夫”一词提出多起侵犯名誉权诉讼。此后,辽宁省民委向央视发出《关于防止影视作品中出现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内容的建议函》(2004-07-15)、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向国家国家民委上报《关于消除“蒙古大夫”一词恶劣影响的意见》(2004-10-10)均就丑化诬蔑“蒙古大夫”问题表明立场。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如:2001年12月中宣部下发《不能用“蒙古大夫”的称谓贬称医术低劣的医生》;2002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切实把握民族宗教宣传正确导向的通知》,指出“不应将医术低劣的大夫讥讽为‘蒙古大夫’”;2005年4月新华社发布的《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就明确规定“不得使用‘蒙古大夫’来指代‘庸医’”;2007年7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停止使用“蒙古大夫”一词,尊重少数民族感情的通知》,要求“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出版物应停止使用‘蒙古大夫’一词”。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也郑重提出了《关于停止使用“蒙古大夫”一词,依法保护蒙医药工作者名誉司法权的司法建议》(法函〔2007〕18号),据此,随意使用“蒙古大夫”一词来指代“庸医”,不仅不妥,而且还涉嫌违法。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