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帝胤禛得到消息,清军在西北击败噶尔丹策零。雍正帝大喜,在晚膳的时候,突然想小酌一杯。于是,他派人把裕妃叫来共饮。裕妃此时已经吃过晚饭,但还是欣然前往。于是,皇宫中便出现了罕见的一幕:嫔妃把皇帝喝倒了!
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帝胤禛得到消息,清军在西北击败噶尔丹策零。雍正帝大喜,在晚膳的时候,突然想小酌一杯。于是,他派人把裕妃叫来共饮。裕妃此时已经吃过晚饭,但还是欣然前往。于是,皇宫中便出现了罕见的一幕:嫔妃把皇帝喝倒了!
根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雍正帝的裕妃身体康健,最善饮酒,而且善饮烈酒。雍正帝向来清心寡欲,只是偶尔小酌。所以,每逢宴请宗室亲王,雍正帝为了让客人们尽兴,总会安排裕妃来作陪,而裕妃也当仁不让,每每豪饮,能让男子们退避三舍。
都说饮酒伤身,但裕妃却是一个特例 ,她活了96岁,是清宫中年龄最高的后妃之一。
本文,博史君将搜集史料,来为大家讲述雍正的宠妃裕妃,希望通过她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一段不一样的清宫史。
根据《清世宗实录》的记载,雍正帝胤禛约有26位嫔妃,但从潜邸(雍亲王府)带进皇宫的,只有6位,分别是皇后乌拉那拉氏,年贵妃、熹妃、齐妃、裕妃、懋嫔。而本文的主角裕妃,则是这6人中除了熹妃外,最年轻的一人。
关于裕妃的出身,《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后妃传》云:
管领耿德金之女,康熙年间事世宗潜邸,为格格。雍正元年封裕嫔。
裕妃耿氏的出身并不高,他的祖父名叫耿世龙,是清朝初年入汉军旗镶白旗的包衣奴才,当时并没有官身。按照当时的制度,旗主对所属旗人是有支配权的,包括未出阁的女儿。而胤禛在登基之前曾是镶白旗的佐领,所以,耿氏并不是通过选秀进入胤禛潜邸的,而是以“奴才”的身份直接入府侍奉“主子”的。当时,耿氏的身份不是福晋,也不是侧福晋,而是身份最低的“格格”,相当于服侍主子的丫环。
耿氏生于康熙二十八年,她出生时,四阿哥胤禛已经10岁了。耿氏是家中长女,且自幼谦让懂礼貌,从不与姐妹争执,14岁那年,她被召入四阿哥胤禛的府邸,当时,胤禛还只是贝勒。但女儿能进入贝勒府邸,已经让耿家人深以为荣。耿氏也知道自己所背负的期望,她在贝勒府小心翼翼,尤其对当时的福晋乌拉那拉氏很恭敬,得到胤禛和乌拉那拉氏的一致好评。胤禛曾评价耿氏“克叶柔嘉,早推淑慎”,可见,耿氏在潜邸时,的确是个温顺谨慎的女子。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这一年,20岁的耿氏开始近身服侍胤禛。两年后,耿氏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弘昼。弘昼是胤禛的第五个儿子,但由于前两个儿子夭折,因此那时胤禛膝下只有弘时、弘历和弘昼三个儿子。
当时,正是“九子夺嫡”最激烈的时候,弘昼的到来,让胤禛非常高兴。他特地通过运作,安排耿氏的父亲耿德金担任包衣佐领,耿家也因此成为官身。从这一点来看 ,耿家当年把耿氏送入胤禛府邸,是一笔非常明智的“投资”。
关于弘昼,史料对他的童年几乎没有任何记载,不过,乾隆帝弘历只比弘昼年长一岁,二人年幼时一起读书,根据乾隆帝在《乐善堂集·忆昔篇》中的回忆:
“昼弟性豪宕,临帖常走笔。师怒欲加笞,予代乞恩宥。”
乾隆帝的意思是说,弘昼并不十分聪慧,而且性格放荡贪玩,临帖的时候,常常不认真,老师要惩罚弘昼,多亏了他(弘历)求情。
由此可以看出,耿氏虽然谨慎,但弘昼却有些顽皮。母子性格并不相像。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胤禛登基,是为雍正帝。
在皇家,母以子贵。对于耿氏来说,只要弘昼不出问题,她的后半辈子基本上就无虞了。她这个包衣奴才的女儿,终于熬出了一番天地。
雍正元年二月,雍正帝开始册封嫔妃,当时一共册封一后3妃2嫔。乌拉那拉氏为皇后,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钮祜禄氏为熹妃、而耿氏则被封为裕嫔。还有一人是懋嫔宋氏。
这个册封在当时很有讲究,乌拉那拉氏本就是胤禛的嫡福晋,皇后之位非她莫属。而年氏因为兄长年羹尧是胤禛登基时的助力,因此被封为贵妃。齐妃和熹妃是因为分别生了弘时和弘历,所以被封为妃。宋氏因为生了女儿,被封为嫔。那耿氏生了儿子弘昼,为何只被封为嫔呢?
笔者认为,耿氏为何只被封为嫔,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的儿子弘昼最年幼,而且弘昼并没有弘时、弘历出挑。第二是耿氏的出身太低。其实,齐妃也是包衣出身,但因为齐妃在潜邸时就是侧福晋,且弘时当时是雍正帝最年长的儿子,因此被册封为妃。
不过,雍正帝当时应该是有安抚裕嫔耿氏的意思的,因为他将耿氏一族都抬到镶黄旗了,算是对她的一种补偿。
在本文开篇时笔者提到,耿氏身体康健,善饮酒,而且能饮烈酒,且从来不醉。这在雍正帝的诸位嫔妃中,算是一个独特的女子。所以,雍正帝在闲暇之时,如果有了酌酒的兴趣,便会想到耿氏。在宗室朝贺的时候,也会让耿氏陪宗室亲王多喝几杯,以表皇家心胸。
除了喝酒之外,耿氏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人缘好。他和皇后乌拉那拉氏关系特别好,和弘历的生母熹妃也情同姐妹。在弘时失势之后,弘时之母齐妃在后宫处境艰难,得到很多人的同情,但耿氏却和齐妃划清了界限,很少和后者接触。
所以,归根结底,耿氏是聪明人,而不是一味地热络。
耿氏的聪明,还可以从他教育儿子方面看出。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中档》记载:雍正三年,弘昼因为风寒而病重,“五阿哥偶感风寒,脉象浮紧”,耿氏日夜不离弘昼,照顾了6天,最终弘昼病情好转,她才放松下来。
慈母心肠,即使在皇家也是如此。也是因为如此,耿氏从此对弘昼看得非常紧。
弘昼自幼顽皮,待到长大,却有些荒唐。《啸亭杂录》记载:
和亲王少时,尝扮优伶演《白兔记》于庭,世宗见而笑斥之。
弘昼年少时,不仅爱听戏,还在庭院内扮演戏子。雍正帝见到了,并没有发怒,只是笑着责备他几句。
到后来,弘昼还喜欢上了“活出丧”,假装自己去世,让家人和奴才们为自己哭丧。
要知道,在弘时失势之后,雍正帝膝下的成年皇子只有弘历和弘昼,弘昼每天整一副“傻”样,明显是要告诉弘历,他无意皇位。
歌德曾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聪明人干了一件蠢事,那就一定不是蠢事。
所以,尽管弘昼和母亲耿氏性格不同,但母子俩都是聪明人。而对于心细如发的雍正帝来说,裕嫔耿氏和弘昼的所作所为,他是了然于心的。
所以,到了雍正八年,雍正帝下旨册封耿氏为裕妃,3年后,弘昼被封为和亲王。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胤禛驾崩,乾隆帝弘历即位。乾隆登基后,把雍正旧邸的财物赐给了弟弟弘昼,并尊封弘昼之母裕妃耿氏为贵妃(皇考裕贵妃)。在当时,称裕贵太妃(为方便阅读,下面继续称她为裕妃)。乾隆在册文中说:
裕妃侍大行皇帝多年,诞生皇五子。已蒙圣恩封为亲王。今裕妃应封贵妃。
在当时还活着的雍正嫔妃中,裕妃耿氏的地位仅次于乾隆帝的生母钮祜禄氏(太后)。
在乾隆朝,裕太妃身份非常尊贵,而他的儿子弘昼,也被太后钮祜禄氏视如己出,每逢重大节日,太后都会召裕妃来饮宴,乾隆帝若有闲暇,也会带着弘昼来陪伴两位老人。在乾隆三十三年,太后钮祜禄氏迁居慈宁宫之后(之前住寿康宫),乾隆帝特地赐裕妃耿氏“随侍慈宁”的权利。也就是说,她可以随时出入乾隆生母钮祜禄氏所居住的慈宁宫,乾隆帝给太后行礼时,裕太妃也可以安然地坐在太后身边,不必起身。
这一特权,不仅能看出乾隆帝对裕妃耿氏的尊重,更能看出,裕妃和太后钮祜禄氏之间的亲密关系。
乾隆三十五年,裕妃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他的儿子和亲王弘昼因病去世,终年59岁。当时,裕妃已经81岁,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是一个女人人生最痛苦之事。乾隆帝怕裕妃太过伤心,特地让她到慈宁宫居住,每日派太医请脉。待弘昼丧仪之后,她才主动搬离慈宁宫。
乾隆四十二年,陪伴裕妃大半辈子的太后钮祜禄氏薨逝,失去母亲的乾隆帝非常伤心,从此待裕妃更加亲切。第二年,裕妃年近九旬(实际89岁),成为后宫中的“老寿星”,乾隆帝念及裕妃陪伴雍正和太后多年,特地下旨尊封裕妃为“皇贵妃”(皇考裕皇贵太妃)。
按照旧例,应该由裕妃的儿子亲自奉上宝册,但由于弘昼已死,当时礼部和宗人府都建议让宗室其他子侄辈的人来代替,例如庄亲王允禄的儿子弘明,但乾隆帝思考再三,决定亲自为裕妃奉宝册。
以90岁高龄被皇帝尊封为皇贵妃,又是皇帝亲自奉宝册,这对裕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于是,在册封那天,九旬老人感动得老泪横流。
《礼记》中说: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意思是说,尊敬和爱戴老人,是古代为政的根本。
乾隆帝之所以要如此抬举裕妃,其一是从亲情层面考虑,是对裕妃的尊敬;其二是从政治层面考虑,希望能通过此举给天下人树立爱老敬老的示范。
裕妃耿氏人生最后的岁月是比较安详的,乾隆帝很关心她的身体,每隔三日派太医为她请脉,每日的供养也是按照太后的标准。乾隆帝也经常来给裕妃问安。乾隆四十九年腊月十七日,裕妃在睡梦中去世, 享年96岁。
乾隆帝命在京亲王为裕妃治丧,葬在雍正陵寝之中,谥号曰“纯懿”,因此,后世称之为纯懿皇贵妃。
赵翼在《檐曝杂记》中称其裕妃耿氏“德配其位,能始终保泰”,她历经三朝,始终屹立不倒,既得益于其洞察世事,更离不开其过人的智慧与德行。
在博史君心目中,裕妃耿氏的一生,犹如一幅精美的宫廷画卷,展现了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智慧。她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她的时代。
耿氏的成功部分源于其“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她既不锋芒毕露,也不消极避世,而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最终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这种生存智慧,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叹服。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郭子仪传》中曾评价郭子仪:
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
意思是说,在封建社会,一个人,生前能够享受富贵,而且善终后,还能以较高的礼仪安葬,那他就没有遗憾了。裕妃虽不能和郭子仪相提并论,但她也算“人臣之道无缺”了。
本文作者博史通今,参考《清史稿》《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清朝野史大观》《啸亭杂录》。
来源:博史通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