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日,特朗普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如一颗深水炸弹,在全球经济海洋中掀起巨浪——对中国商品叠加税率高达54%,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被加征36%至46%的关税,美股期货应声暴跌,标普500指数单日蒸发4万亿美元市值。
4月2日,特朗普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如一颗深水炸弹,在全球经济海洋中掀起巨浪——对中国商品叠加税率高达54%,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被加征36%至46%的关税,美股期货应声暴跌,标普500指数单日蒸发4万亿美元市值。
这场被CNN称为“二战以来最大贸易政策转向”的豪赌,不仅让美国消费者信心跌至2021年新低,更迫使中国采取反制措施,暂停审批企业对美投资,当特朗普高呼“今天是美国解放日”时,一场撕裂全球产业链的“经济飓风”已悄然登陆,只不过最先摧毁的可能是美国经济自己。
关税风暴刮自己
特朗普这次的“对等关税”已经预告了很久,两边的邻居包括欧洲的一众盟友该劝的也都劝了,但没用。
至于中国,本来就是美国重点照顾的对象,就不用奢望特朗普“大发慈悲”了。
具体看的话,这次生效的关税政策要求对华商品在原有20%关税基础上再加征34%,实际税率飙升至54%,远超WTO规则允许的边界。
这种“关税叠加”策略直接冲击全球供应链:福特汽车测算其单车成本将增加3800美元,沃尔玛警告日用品价格可能普涨18%,而依赖中国零部件的美国半导体企业面临3年产能空窗期。
而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并未因“豁免承诺”幸免。
欧盟汽车关税升至20%,德国车企被迫削减15%对美出口;
日本半导体材料关税达24%,东京电子宣布推迟在美建厂计划。
更讽刺的是,美元指数虽因避险需求升值,但美国贸易逆差扩大至月均2400亿美元,外汇储备覆盖率跌破1.8个月警戒线。
这种“强美元弱贸易”组合,正将美国推向“进口通胀、出口萎缩”的恶性循环。
美联储陷入两难困境:核心PCE通胀率已升至2.8%,但4.5%的基准利率让3.8万亿美元企业债面临违约风险。
高盛测算,新关税实施3个月即可推升美国通胀率1.7个百分点,而GDP增速预期从2.4%砍至1.7%。
密歇根大学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暴跌28.2%,家庭储蓄率攀升至7.3%,预示“物价上涨、需求萎缩”的滞胀模式正在固化。
是反击也是机会
面对美国关税大棒,中国选择“以柔克刚”。发改委暂停审批企业对美投资,看似被动防御,实则暗藏深意。
2023年中国对美投资仅69亿美元,而同期对东盟直接投资增长19%,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已成新重心。
这种“东进南拓”战略,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
中芯国际28纳米制程市占率突破34%,华为海思14纳米EDA工具实现国产化,长江存储232层NAND芯片量产。
这些突破背后,是关税战倒逼的科技自立。
与此同时,中国启动“内需倍增计划”,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延长至2027年,智能家电下乡政策覆盖90%县域市场,试图用14亿人口消费市场对冲外部冲击。
中国联合欧盟、东盟推动WTO改革,在RCEP框架内建立“跨境投资安全例外条款”互认机制,削弱美国单边制裁效力。
针对美国“对等关税”,商务部援引《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将洛克希德·马丁、高通等38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禁止参与中国新基建招标。
这种“精准反制”既避免伤及无辜,又直击美国科技霸权命脉。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终将沦为一场自我消耗的闹剧。
当美国制造业PMI再度跌破荣枯线、普通家庭年增支4800美元时,中国却通过“一带一路”新增1200亿美元基建订单,在东南亚建成3个跨境数字经济走廊。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曾令全球贸易腰斩,如今54%的关税壁垒或将加速美国霸权衰落。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述:“没有哪个国家能靠加征关税实现繁荣,合作共赢才是未来。”
当RCEP成员国贸易额突破12万亿美元时,真正的“解放日”不属于挥舞关税大棒的孤岛,而属于拥抱开放的多边主义大陆。
来源:英财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