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如果清朝是一座牢笼,那么明朝就是一座监狱。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大明帝国开始,他所设计的一切方案,就是要把除了他和朱家子孙后代以外的所有人,当做工具人和囚徒来看待。
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如果清朝是一座牢笼,那么明朝就是一座监狱。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大明帝国开始,他所设计的一切方案,就是要把除了他和朱家子孙后代以外的所有人,当做工具人和囚徒来看待。
朱元璋继承和强化了蒙元的户籍制度、明朝的户籍制度是严格限制禁止自由迁徙。
《大明律》记载:“人户以籍为定,诈冒脱免者杖八十”,禁止擅自脱离原籍。
明朝人需持官府发放的“路引通行证”方可离乡,无路引者视为“逃户”或“流民”被逮捕治罪。
里甲制是以110户为一里,十户为一甲,邻里互相监督。人口流动需向里长报备,私自离乡导致“连坐”惩罚。
朱元璋的户籍制度如同一张精密编织的巨网,以“民、军、匠、灶”四大户籍为纲,将百姓世代锁死在固定的职业与命运中。民户耕田纳粮、军户戍边赴死、匠户无偿服役、灶户煮盐抵课身份世袭役税永随。《黄册》与《鱼鳞图册》如铁链般绑定人地,里甲制催征赋役,律法严惩脱籍,百姓沦为大明朝廷的“税役工具”。
朱元璋让每一个底层的明朝人画地为牢,固定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成为供养朱明皇室的养料!而且,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后代子孙还建立了厂卫制度。
这个厂卫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特务系统的集大成者。有人会认为唐朝有不良人、清朝有粘竿处。几乎自秦始皇大一统后,历朝历代都有隶属于皇帝的秘密组织!他们和明朝的厂卫都是一个性质的。为什么非要单拿明朝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来说事呢?
那是因为任何朝代替皇帝办事的特务机构,都没有明朝的三厂一卫权力大!也没有他们造成的恶劣影响和破坏程度严重。
中国历史其他朝代的特务组织,主要是为了替皇帝监察文武百官!
而明朝的厂卫不仅针对官员集团,他们还负责控制大明帝国老百姓的一言一行。厂卫的规模非常大,东西两厂和短暂存在过的内厂!再加上锦衣卫,到明朝后期有将近20万人!其中锦衣卫在崇祯年间就有15万人。
锦衣卫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们办事拿人不受大明朝廷律法约束。无论你官位多大“锦衣卫皇权特许、先斩后奏。”
锦衣卫又掌管着明朝诏狱和廷杖的执行权,大明皇帝让他们对付谁,他们就对付谁。不仅严重干扰了大明帝国的正常运转,还使得任何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都不敢轻易传播,让整个大明王朝成为了朱家的私人花园。
从朱元璋开始,锦衣卫就已经依照皇帝的命令,对明朝文武百官进行全天候三百六十度的监视了,监视的严密程度达到什么地步呢?可以说你今天上了几次厕所、你今天吃了什么饭、跟老婆晚上在床头说了什么话!皇帝都了如指掌。
比如:明朝初期的时候,朱元璋有次召见太子的老师宋濂,用开玩笑的语气问他:你昨天都跟谁在一起吃饭?宋濂老老实实的回答。朱元璋听了以后很满意,随即让太监拿出一份宋濂昨天请客的人员名单和菜单,跟他对照!里面的内容,跟他刚才说的话几乎一字不差!宋濂吓出一身冷汗!想不到自己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清流,也能被大明皇帝“关心照顾”得滴水不漏。
说实话,朱元璋想找人麻烦!可不管你清不清廉、功劳有多大官有多高、有没有异心!像宋濂这样谨小慎微的忠臣,他的一首《宋东阳马生序》更是勉励万千学子,教诲世代的读书人!到最后也没有善终。
明太祖找不到宋濂的过错,就从他的儿孙入手。朱元璋杀了宋濂的孙子,逼着宋濂犯错!但宋濂依然不上钩!朱元璋恼羞成怒,将70多岁的宋濂贬到了四川茅州,让宋濂病死在了那里。
朱元璋对付李善长、胡惟庸、蓝玉、这样的开国权臣勋贵!朱元璋更是离不开手下锦衣卫们的从中协助。光是一个胡惟庸,锦衣卫就帮朱元璋杀了三万多人!抓捕了十万多人。试问,一个明朝有多大、一个朝廷官员加起来才多少人?这十几万人里面有很多不言自明,恐怕只不过是被殃及池鱼的普通人罢了。
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说明太祖杀贪官真的不是为了百姓,而只是单纯为了维护和加强自己的家族统治而已。要说贪和坏,谁又比得过朱元璋那些在明朝各地当藩王的儿孙们呢?
到了明宪宗时期,根据《明史》汪直传记载,就算民间鸡零狗碎的琐事,东西两厂和锦衣卫们都要严密监控,明朝百姓皆不敢“胡言乱语”。
再加上从明初开始的“路引制度”,控制人口流动的“铁锁”。路引官方通行证,是明朝官府发放的出行许可文件。记载明朝持有人姓名、籍贯、出行目的、目的地及期限、无路引证者视为“流民”和“逃户”。
《大明律》规定:“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者,即验文引。”无路引者出行超过百里就是50公里,即被视为“流民”或者“逃户”面临杖刑、遣返甚至充军的惩罚。
整个大明朝276年,绝大多数人究其一生都走不出方圆百里的生活区域,彻底沦为了朱明皇室眷养的牛马。
明朝是封建时代君主集权,走向巅峰的开始!八股文、文字狱、海禁、闭关锁国、户籍制度、路引制度、连坐制度的盛行!让明朝和后面的少数民族清朝跟着学,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人们最不自由的两个朝代。
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清朝继承了明朝制度。以柔性驯化的“文明化牢笼”保甲连坐,监管清朝人的隐形栅栏。
清朝将明朝的暴力监控升级为“以民治民”的精密系统:十户一牌、十牌一甲!百姓既是囚徒也是狱卒。
清朝:满汉双轨的升级牢笼!保甲升级:全民监控迁徙。
清朝十户一牌:乾隆朝推广“循环簿”,每日登记人员迁徙动向,新疆商人玉素甫日记记载,住店需牌长画押担保。
清朝边禁政策:柳条边外严禁汉民垦殖,康熙年间山东流民闯关东,被抓者“枷号三月发回原籍”。
满清文化阉割:剃发易服与文字狱。顺治二年颁布“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抵抗中,清军屠城致17万人死,用暴力完成身体符号改造。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书籍3100余种,连宋应星《天工开物》因有“北虏”字样遭禁,导致农业技术断层。
清朝民族隔离满城与旗饷制度:满城隔离:全国设20座满城,西安满城占城区40%,汉民夜入者按“犯夜”处杖刑。旗兵年饷18两+80斛米,占清财政30%。道光年间,养旗人费用等同全国军费,导致黄河决口无钱修缮。
明朝法律:奴婢告主需“干名犯义”反坐,嘉靖三十七年,扬州婢女秋菊告主强奸被凌迟。
清朝法律:旗人犯罪可换刑,咸丰年间旗人阿克敦杀汉民仅枷号两月,引发“扬州十日”后最大的汉满冲突。
明朝和清朝户籍铁链:里甲制与路引制
明朝里甲连坐:每110户编为一里,实行“互相知丁”政策,邻里间需互相监视举报,逃亡者累及全甲。《大明律》规定“逃户周知册”,地方官需按月核查人口。
明朝路引桎梏:百姓离家超百里需申请通行证,正德年间徽商汪道昆记载,申请路引需5名保人联保,耗时半月。万历四十年,浙江农民陈阿三因无路引探亲被杖八十,罚做驿卒。
清朝治安保甲制:十户一牌。乾隆朝全面推行,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重点监控流动人口去向。夜间实行宵禁,出入需登记。
匠籍制度 → 明朝→ 职业世袭:户籍绑定职业明朝将手工业者编入匠籍,世代为官府服役。比如:轮班匠需无偿劳作,景德镇官窑工匠。
包衣制度 → 清朝→ 民族奴役:包衣满语“包衣阿哈”为满洲贵族私属奴隶仆人,多由明清战争掳掠的汉人、朝鲜人构成、包衣人世代为奴。雍正元年1723年《旗务则例》规定包衣子女“世代随主”,乾隆朝内务府包衣达5.7万人。
海禁令 → 明朝→ 限制贸易:洪武四年1371年“片板不许下海”,仅允许朝贡贸易比如朱棣永乐朝郑和七下西洋。下海重点打击私人海上贸易,比如嘉靖年间剿灭汪直,但未强制迁移沿海居民。
迁界令 → 清朝→ 制造无人区: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界令,山东至广东沿海内迁30里至50里,毁屋焚田、立界碑禁越。福建莆田县志载“迁民露宿野栖,死者十之三四”,直接导致沿海经济崩溃。
不要被现在的明朝和清朝影视剧迷惑盛世繁华,其实老百姓过得苦不堪言!
所以,有空的时候读一读史书文献,了解真实的明朝和清朝历史。我才说明清两朝一个是牢笼、一个是监狱。
那么,明粉和清粉!你们说是大明帝国好?还是大清帝国好?
来源:学社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