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车祸曝光,我们离失控的智能有多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5 16:01 1

摘要:作为小米车主,自然不希望小米因为此事受到过度抨击,毕竟这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使用体验,比如修车是否会变得困难等。对于事件本身的一些细节,也需要我们去客观分析。

不久前,小米汽车发生的一起车祸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安徽,三位女大学生在驾驶小米汽车时遭遇不幸。这起事件令人痛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智能汽车以及人与智能如何共处的深入思考。

从小米车主的角度来看,这件事确实让人心情复杂。

作为小米车主,自然不希望小米因为此事受到过度抨击,毕竟这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使用体验,比如修车是否会变得困难等。对于事件本身的一些细节,也需要我们去客观分析。

小米汽车的NOA功能在使用前是有一系列要求的,车主需要在车机上进行考试并观看教学,以确保对功能的正确理解和使用。而且,在交车时,交车顾问也会专门介绍车辆的一些关键功能,比如机械拉手的使用等。然而,此次事故中的车辆并非车主本人驾驶,这或许是一个关键因素。

当车辆转交给他人驾驶时,新驾驶员可能并不了解这些功能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而小米账号的设置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如果换人驾驶时没有退出原账号并开启代客驾驶模式,新驾驶员可能在不熟悉的情况下误操作智能驾驶功能,从而带来风险。

此外,从事故复盘来看,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车辆在遇到锥桶时开始减速,但在撞击前一秒被人工接管。这里存在一种可能,即驾驶员可能因为经验不足,在紧急情况下的操作反而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比如,轻点刹车可能会使车辆的自动刹车功能停止,导致车辆处于怠速状态,减速效果不佳。同时,车辆在自动驾驶时,如果驾驶员猛打方向,车辆会有往回拽的机制,对于新手来说,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紧急情况下更加慌乱,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

这起事故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智能汽车目前的可靠性问题。虽然各大车企都在大力发展智能驾驶技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技术似乎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高度可靠。

现在车企们宣传的智能辅助驾驶,虽然名称有所改变,但宣传内容与之前的自动驾驶并无太大差异,这可能会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车辆可以完全自主驾驶,从而在驾驶过程中放松警惕。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比如小朋友用 AI 写作文。现在的小朋友已经逐渐成为 AI 原生一代,他们出生后就接触到人工智能,将其视为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以写英文作文为例,小朋友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会借助 AI 来完成作文,但他们往往看不懂 AI 生成的内容,即使作文被扣分也不知道原因。这就如同一些司机在不了解智能驾驶系统的情况下盲目相信它,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可能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

在科技公司中,AI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Google,已经将在产品中融入AI变成了KPI。从个人角度来看,对于 AI 的信任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在GPT-3出现之前,很多人对AI并不信任,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使用 AI,并且在某些方面,比如语言表达层面,对AI的信任度逐渐提高。然而,在涉及到识别事实、选择合适功能以及操作等方面,人们仍然不敢完全依赖 AI。

以Google旗下做无人驾驶的Waymo为例,他们最初也考虑从智能驾驶开始做起,后来发现,即使宣传的是L3级别的自动驾驶,员工也会将其当作真正的自动驾驶来对待,导致责任划分不清。

因此,Waymo决定直接以L4级别为目标进行研发,因为在L4级别以上,责任明确由车企承担。但目前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还面临诸多挑战,尚未完全成熟。

从这起小米汽车事故,再到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人与智能的相处方式变得至关重要。在工作中,AI已经开始改变一些岗位的需求。

以美工为例,会使用AI的美工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市场对大量图片的需求,而不会使用 AI的美工则可能面临失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岗位都会被 AI 完全取代,对于一些创意性、需要独特观点的工作,人类的优势依然明显。

在内容创作领域,AI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比如通过AI将播客内容转化为多种形式,如公众号文章、视频等,实现一鱼多吃,提高了内容的传播效率。这说明AI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重复性、低创造性的工作,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创作中。

随着AI的发展,也必然会有一些人面临失业的风险。

对于那些不擅长创造观点、只能从事简单操作工作的人来说,AI 的迭代可能会让他们的工作受到威胁。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就像当年出租车司机面对滴滴等网约车平台的冲击一样,虽然一开始他们进行了罢工等抵抗行为,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发挥作用,通过调控来保障就业,例如要求企业在 AI 替换员工比例较大时缴纳 AI 税,用于充实失业保险等。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社会的进步往往是有代价的。在享受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无论是使用智能驾驶汽车还是其他AI产品,都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不能盲目依赖技术

特别是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即使是小朋友也需要像成年人一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在面对风险和代价时,社会并不会因为年龄等因素而区别对待。

另外,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AI时代也有了新的思考。

过去,农业社会中人口越多意味着劳动力越多,财富创造也就越多;工业社会时,由于机器的使用,从事生产的人减少,人口控制成为必要;而到了信息社会和消费主义时代,人越多消费市场越大,生产与消费形成循环,人口又变得越多越好。

但随着AI的发展,一些人开始失业,这可能会导致消费逆循环。不过,AI的发展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计划经济的可能性,因为现在我们拥有了大数据基础设施和 AI 辅助决策,或许能够更好地应对计划经济中的一些问题。

小米的这起车祸就像一个导火索,引发了我们对于人与智能如何共处的多方面思考。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智能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积极应对其带来的挑战,找到人与智能和谐共处的方式,让智能技术真正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福祉,而不是成为潜在的风险。

文本来源:科技乱炖

来源:波波百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