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网不在”的现代信息社会,将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每一个部门都转化成了网络上的一个个节点,数字化的网络快车在提供便捷快速服务的同时,也把这种电磁平台的“软肋”暴露无遗。
“无网不在”的现代信息社会,将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每一个部门都转化成了网络上的一个个节点,数字化的网络快车在提供便捷快速服务的同时,也把这种电磁平台的“软肋”暴露无遗。
透过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硝烟,石墨炸弹造成的贝尔格莱德大停电,微波炸弹造成的巴格达电视转播信号的消失……
所有这些,都给世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面对“第五维战场”一一电磁空间日渐激烈的争斗,面对电磁脉冲武器强大的攻击优势,在未来战争中如何保护己方电子设备安全运转并有效发挥功能,已成为夺取制电磁权进而达成制信息权的关键。
“电磁珍珠港事件”即将发生?
国外某权威期刊对下一场世界战争进行了猜想:下一次世界灾难降临之时,将看不到蘑菇云。
随着一声巨响和一道闪电划过,各种计算机系统中的一切数据都将被抹去,所有的电子控制设备、金融中心、电力输送网、通信网都将陷于瘫痪。
所有电气化发动机都将无法起动,世界将倒退200年……
这并非耸人听闻。
因为新一代电磁脉冲武器大规模使用时,世界就将变成这般模样。
美国兰德公司等一些世界著名智库认为,世界已是一个“无网不在”的信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及其机构都在迅速转化为网络上的一个个节点,数字化信息网络在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也使各国在电磁武器打击面前变得无比脆弱。
据悉,美国专门成立的一个电磁脉冲委员会,针对电磁脉冲武器对美国的威胁提交了一份评估报告。
该报告指出:“一次由卫星或洲际弹道导弹在内布拉斯加州上空30英里处实施的规模不大的电磁武器打击,就会使整个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部分地区的电子设施全部失灵。”
虽然有专家表示,这多少有些“狼来了”的味道。
但从技术角度讲,并非完全没有依据,也绝非完全危言耸听。
而且事实是,在美国的防务报告中,明确发出了面临发生“电磁珍珠港事件”或“电磁9·11事件”的危险警告。
电磁脉冲武器:“第二核弹”
电磁脉冲,是短暂瞬变的电磁现象,它以空间辐射形式传播,可对电子、信息、电力、光电、微波等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所谓电磁脉冲武器,是依靠特定技术产生电磁脉冲,在一定地区或目标周围空间造成瞬间的强大破坏性电磁场,从而毁伤敌方电子设备的一种新概念武器。
在西方,电磁脉冲武器已被列为大规模电子破坏性武器,甚至被称为“第二核弹”。
这种“核弹”爆炸的景象如同自然界的雷电现象,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是自然形成,而另一个是人为产生。
目前,按产生电磁脉冲的原理划分,电磁脉冲武器分为核电磁脉冲武器和非核电磁脉冲武器两种类型。
核电磁脉冲武器是一种利用核爆炸产生的高强度电磁脉冲实施目标打击的电磁脉冲武器,是一种以增强电磁脉冲效应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核武器。
核爆炸时,除产生冲击波、光热辐射、贯穿辐射和放射性辐射之外,还有第五种效应一电磁脉冲效应。
它能瞬间造成雷达迷盲、通信中断、计算机失灵、指挥控制系统瘫痪。
非核电磁脉冲武器是利用炸药爆炸压缩磁通量的方法产生高功率电磁脉冲的电磁脉冲武器,其原理是将炸药的化学能瞬间转化为巨大的脉冲电磁能,并对敌方电子战系统进行软杀伤。
虽然长期以来,由于技术等原因,电磁脉冲只有通过核爆炸才能产生,因此电磁脉冲武器的研制一直受到很大限制。
但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非核电磁脉冲武器已登台亮相,并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新势头。非核电磁脉冲武器不可小视。
目前,世界上少数国家已经开发出具有实战价值的非核电磁脉冲武器,大体可分为四类:电磁脉冲弹、高能电磁脉冲发生器、高功率微波炮和爆炸驱动磁通压缩辐射器等。
电磁脉冲弹是一种利用大功率电磁脉冲直接杀伤破坏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非核电磁脉冲武器。
这种武器由飞机或导弹在空中发射并引爆后,其强大的脉冲功率可将敌方的全部电子设备瞬间摧毁。
据悉,俄军研制成功的一次可释放100兆焦能量的电磁脉冲弹,可对北约CISR系统构成巨大威胁。
而且高能电磁脉冲发生器能发射频带很宽的电磁脉冲,可瞬间大范围覆盖目标系统的响应频率。
据外刊报道,美军在研的高能炸弹驱动电磁脉冲发生器近年来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过高功率微波炮是另一种电磁脉冲武器,它能像探照灯或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一般,瞬间击毁电子目标系统。
外军拟将小型高功率微波炮装备在巡航导弹中,利用类似聚光罩的天线,将高功率微波能量汇聚起来并发起攻击。
爆炸驱动磁通压缩辐射器是外军近年研制的一种新型电磁脉冲武器,并已成功整合到炸弹上。
据悉,一部大型爆炸驱动磁通压缩辐射器产生的电流要比一次典型的雷击产生的电流大10~1000倍,该辐射器可由制导炸弹或巡航导弹投掷,目前已可实现小型化研制生产。
据外电透露,目前世界上已研制成功如手提箱大小的这种武器,可由突击队员携带潜入敌国,实施遥控引爆造成混乱。
信息化战场“绝命杀手”
现代信息化战争是在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中展开的。
这种电磁环境在为信息化武器装备提供充分发挥效能的电磁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遭受电磁脉冲攻击而导致电磁灾难的巨大隐患。
从打击目标上看,电磁脉冲武器与传统核弹有很大不同。
它的攻击目标主要为三类:一是军用和民用电子通信系统或金融中心等,如指挥机构、军舰、通信大楼或政府要地等;二是防空预警系统;三是各类导弹和导弹防御系统。
而从杀伤原理上看,电磁脉冲武器对电子设备有着独特的破坏力,即使用电磁脉冲武器摧毁目标所用的能量只有利用冲击波和弹片摧毁目标所需能量的数万分之一。
可以说,电磁脉冲武器是一个“全能杀手”,它具有短时巨能、杀伤面广以及投送方式多样等特性,能够使半径数十千米内的所有电子设备几乎完全瘫痪。
即使面对隐蔽在地下的电子系统,电磁脉冲武器也有办法应对,其可以通过地面天线等产生感应电流,直入地下破坏目标的核心部位。
电磁脉冲武器还是隐身武器的“克星”。
由于隐身武器与吸波材料的性能相关,因此使得电磁脉冲武器乘虚而入,让隐身武器“原形毕露”。
透过电磁脉冲武器的杀伤机理和特性可以看出,对于在现代军事行动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和信息战系统的信息化军队来说,电磁脉冲武器无疑正巧中其“软肋”。
毫无疑问,面对“第五维战场”一电磁空间日渐激烈的角逐,面对电磁脉冲武器强大的攻击优势,在未来战争中如何保护己方电子设备安全运转,已成为争夺制电磁权和制信息权的重中之重。
印媒直言中国将与美国上演电磁脉冲技术战
基于电磁脉冲武器的巨大军事应用价值,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军事强国在电磁脉冲武器的研制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并且世界各国都对电磁脉冲武器的研制抱持着高度的重视与关注。
据悉,美国很早便进行了代号为“竖琴”的电磁脉冲武器试验,其天线群向电离层发射电磁脉冲,可以阻断目标通信和摧毁来袭导弹;美国在对南联盟的轰炸中,曾使用了尚在试验中的电磁脉冲武器,造成目标区通信设施瘫痪3个多小时。
2003年,美军用电磁脉冲弹空袭了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造成其转播信号中断。
2004年,美军开始对新一代电磁脉冲武器进行广泛测试,计划最终将目前造价昂贵的电磁脉冲武器的成本降至约400美元。
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就开始了电磁脉冲武器的研究,其发明的重8千克的小型强电流电子加速器,爆炸时可发出X射线、高功率微波并破坏电子设备。
除俄罗斯和美国外,英、法、德、日等国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电磁脉冲武器的开发与研究。
国际军事专家认为,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之所以被动挨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指挥控制系统等遭到破坏,从而丧失了电磁环境控制权。
有矛必有盾。
美、俄等国在积极打磨电磁脉冲武器“利剑”的同时,也在积极铸造防御电磁脉冲武器攻击的“盾牌”。
因此,在对手电磁防护的盾牌尚未铸就之前,电磁打击必然拥有致命的威胁。
目前,少数国家军队拥有的电磁打击优势,并在信息化战场上造成了“不对称”局面,以至于大多数国家和军队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装备的“软肋”完全暴露在潜在对手的攻击下。
这种窘境如不及时改变,解放军在今后战场中的制胜就可能变成“空话”,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解放军如今在进行各类军事演习时都要强调“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军事斗争准备”。
因此,中国在这场电磁战场中主动攻击,磨砺电磁“达摩利剑”。
除了大家熟悉的反辐射导弹、电子干扰飞机之外,中国也在跟踪世界军事强国,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实战价值的电磁脉冲武器,作为打赢“电磁战争”的进攻手段之一。
虽然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队相比,中国军队对电磁武器的攻防研究、电子战能力建设上均起步较晚。
但这不等于说中国不重视电磁作战。
恰恰相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打下5架“不可一世”的美国U-2侦察机时,中国解放军就已经学会了电磁对抗,通过多次的干扰与反干扰,让这些神秘的“黑寡妇”一次次折戟沉沙。
而且中国军队还十分具有制电磁权的战争意识的。
在面对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国军队不仅持续强化包括制电磁权在内的实战意识,切实重视武器装备的电磁频谱资源管控和主动对抗能力,树立“三军一体、多维一体、攻防一体”的电磁作战思想,同时大力研发新型电磁作战的武器系统,解决好“攻防”两大核心问题。
如今中国更是凭借技术的不断升级与进步,成为军事强国,让全世界不敢轻视。
而一直视中国为劲敌的印度媒体甚至还直言,美国再不重视中国的电磁权武器攻防研究,后果将不堪设想!
参考文献:
赵明昊:“技术鹰派”如何重塑美国对华战略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美国炒作中国电磁脉冲武器 能够使世界倒退200年
环球网
电磁脉冲武器:信息化战争中的“无形杀手”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