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容乃玲回忆“武汉新一中毛泽东宣传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5 18:51 2

摘要:2025年4月5日中午,原“武汉新一中69届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周兵、蔡闲慧夫妇在汉口西北湖太子酒店999包房,宴请著名作家容乃玲和部分老队员,军人王伟同学、杨春桂同学特地从深圳赶回武汉参加聚会,祝贺容乃玲老师的(荒陌999)出版。重温著名作家容乃玲回忆“武汉新

2025年4月5日中午,原“武汉新一中69届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周兵、蔡闲慧夫妇在汉口西北湖太子酒店999包房,宴请著名作家容乃玲和部分老队员,军人王伟同学、杨春桂同学特地从深圳赶回武汉参加聚会,祝贺容乃玲老师的(荒陌999)出版。重温著名作家容乃玲回忆“武汉新一中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当年大家经历过的点点滴滴,让人含泪回望倍感亲切!!!

回忆"新一中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我分回学校工作时,已经是1967年的年底,正值一个异常干冷的冬季。

报到的当天上午是开会学文件,地点在一楼原语文教研组办公室,可是这里已不见办公桌,只是一排排的条凳上坐着全校的教职员工。

来不及和谁打招呼,但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几乎都坐在这个不规则多边形的空间里,我心情突然感到异样和失落,仅仅两年,难回过去。

在学习过程的间歇中,我望着靠马路一边的窗户发呆,因为这排窗户的外面应该有一条长长的过道,一直通到学校西边的大礼堂,我读书三年在校搭伙,各班就餐学生都在礼堂"偏刷"一处窗口打饭。窗户的木框架仍然涂着墨绿色的油漆,这点可记忆犹新,恍若回到曾经。

上午先学习后讨论。下班时,我朝一楼另一边望去,只见原初中班的教室一直到图书室这条长长的走廊都被堵得水泄不通,整个走廊上横七竖八地铺满了密密麻麻的一张张条桌,那些显然是教室里上课用的课桌,是那种深褐色的木条桌。一眼望不到边的桌面上是由无数张凳子架起来,搭成约莫可以钻进一人身子的"涵洞",让人想起电影里上演的"地道战",显然是学生不上课所为。过了这个冬天,学校一下子来了二十个班的初一学生,大家管它叫69届。

不久,在军宣队、工宣队的支持及领导下,学校成立了一支文艺宣传队,取名为"新一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校革委会委派原高中部的王老师负责带领这支队伍,全面主管宣传队的各项工作,主要是抓组织建设及思想教育方面,同时又通知我和另一位老师协助这项特殊的工作任务。文艺宣传队队员来自69届各班,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们推荐,经考核批准初步组建成型。

,当时,全国各地正在学习"乌兰牧骑轻骑队"的文艺方针精神,这种小快灵的文艺小分队队伍在某些局部地方一时蔚然成风,当时对宣传社会安定团结、抓革命促生产起到了积极促进的推动作用。当时,进入我们这个宣传队的男、女学生各有八名,他们个个天真活泼、能唱会跳,也包括乐队那些孩子。另有乐队至少共十人,颇具规模,他们也是一个个到各班去进行优选的,其中有几个队员上小学时就在青少年宫受训。就这样,一支约莫30人的文艺轻骑队就在一中校园里开始出现了!学生们一开始管我这个打着两条小辫的人叫"小老师",有的甚至直呼其名,后来慢慢地都叫我老师了,也知道我是个只大他们六七岁的同校校友。

我们很快进入角色。就在经过语、数、生、化及后勤办公室还有医务室的学校西头,那里便是我们学校的大礼堂。礼堂里有一个非常不错的舞台,舞台上放有一架钢琴,有两道幕布,舞台正对着学校的广播室,那是个进礼堂门头顶的"假二楼"。

回到学校的我,每次走进这座能容纳近千人而且没有一根顶梁柱的大礼堂时,总不免回想起一些往事。我做学生时,每周轮流派人在这里提着水桶、拿着抹布擦洗礼堂地板和靠背长椅的情景,历历在目。礼堂成为宣传队的驻地,我们拉开排排长靠背椅,空出地方分成几个方块,靠广播室那头坐的是我们的乐队,唱独唱及表演曲艺声乐的都安排在那一边,排练舞蹈节目所占的场地就相当大了。

我把我在高校宣传队参演的开场歌舞搬到我们这里,这是一首欢快的新疆歌曲,宜于载歌载舞。还有我曾跳过的《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亚非拉人民要解放》《壮锦献给毛主席》等,都传授给了宣传队。排练舞蹈节目时,所有8位女孩加上一定数量的男队员都得上。当时是没有专业老师来辅导的,全靠我们自己来解决。学生们早训练午演出,经常加班加点。早出晚归,汗流浃背,也正是一心向上、不晓苦累的年岁啊。

初一(10)班的一个女学生(队员)当年独唱《远飞的大雁》《珍宝岛我的故乡》《我站在海岸上》《沁园春·雪》等,都是难度相当大的曲子。她嗓音甜润,清亮悦耳。豆蔻年华的她,那得天独厚的乐感,代表着这一届近千名学子们歌唱的最高水准。孩子们无师自通,天赋异禀,为他们日后从事专业文艺工作,创造了坚实良好的基础条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乐队。武汉一中乐队素来不缺人才,底蕴深厚。我们的乐队发展很快,从民乐到管弦、民管双管齐下的中等强队,当年在整个武汉三镇文宣队中享有盛名。学校又派了一个音美老师专门负责乐队排演练习,他包覆了整个舞美及乐队指挥、创作编曲这一块的工作。在演出频繁、质量要求有指标时,乐队学生干脆和这位老师都住在学校里,便于进行高强度训练。多少年后,当老师和学生共同回忆这段摸爬滚打的日子时,无不为这一青春时光顶礼膜拜,再也难有这样的学生生活,大家有目标、活在所热爱的艺术世界里。

原语文组的青年骨干老师为宣传队做了大量文学撰写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自编自演的对口词、三句半、快板书、快板剧,凡曲艺类的文稿皆郑重编撰,颇具文学性。当学生回忆这些时,他们告诉我:其中的四个大小伙,帅气而挺拔,就在他们四位说快板时,被公安部一宣传部门毫无条件地相中,我问是否要他们演出时,当然这绝对在预料中。

多年后的今天,站在眼前的风华未泯的文宣队员们,一点没有辜负他们的追求与担当,他们都延续了当年他们在宣传队的生命历程。成就不能说明一切,快乐伴随他们终生。

回忆中,到了1968年下半年,运动还在进行着,复课闹革命有关政策文件早在1967年10月份就公布号召,宣传队的学生同样要求上课的时候就要回班。当时教研组建制已撤销,在军、工宣队参与组织下,学校施行的是连队制。我当时工作非常忙,忙的主要是开会学习以及文艺节目排练两不误。

就在当年上半年,还有一件令我终生难以忘怀的事情。

其实,就在我接到协助"新一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这个工作的同时,学校革委会有一个32人名单,名单里有几个派性负责人的老师,还有出身不太好的青年人,好几个还是原教研组的教学骨干。办了个学习班,名字叫"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学习班",也通知了我,也就是说,我也是学习班成员。可是,我最多只参加了一次学习,在座的老师们都是哪些,我都没看清。学习班结束时,我也没参加,肯定是忙不过来,我就这样毕业了。

多少年后的今天,回忆当时我们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到工厂、车间、街道、农村、医院、部队进行慰问,进行演出宣传。王老师作为宣传队的教导员及负责人,不仅以身作则、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把握方向、守住定力,这是带领这支队伍的灵魂与核心。我有一次遇到当年乐队的一个学生,他到现在还记得王老师对他纪律上的要求及几次严肃的批评。

又例如:业务上我们缺乏外援,坚持自力更生。扬琴坏了自己修,没有低音雷胡就自己用小鼓改做,许多服装道具都发动老师和自己制作,坚决贯彻当年乌兰牧骑优良作风。我记得有时接连几天都有演出任务,有时单位有车来接,如果路途不远,我们结队步行前往。每当演出完后,学生们由队长负责,大家把所有的演出道具、服装、重要物件以及花呀纸呀可统统装进一个竹篾大箩筐里,最后有两个学生帮我抬到一中教工食堂三楼女教师宿舍(我住学校)。

每当回忆往事,我眼前常浮现队长国强拎着大箩筐的身影。

尤其令我感怀的是,我完全没去"可教育好的子女学习班"去学习,而军、工宣队和校革委会从来没人找我谈一次话。我把这种信任与关心一直珍藏在心里。

没有人给我们打考勤,也无人来检查工作,而我们师生自强自律,自觉锻炼自己,只因面前有一面旗子在领航引路。

"复课闹革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宣传队的学生不排练演出时坚持要回班上课,但学校的情况仍然比较松散。据当时教数学的一位老师告诉我,说他一个"温度计"上了一个月。"温度计"是初中一年级课本中的第一节课内容,是指有理数中的正、负数概念的引入,用"温度计"直观讲述。原因是学生仍然到不齐,三来三不来的,老师无法正常组织教学。

当时我住在学校里,还发生一个学生朝操场扔了一颗手榴弹的事。当时刚好路过两个女学生,"嗖"的一声本能地撑开手中的雨伞挡住,幸亏是一颗哑弹,只炸飞了操场上的几块石头。漫漫无期,复课仍陷于囧途。

直到1968年下半年,我们的宣传队仍有活动任务。

在创作节目方面,我把在水塔等地街头看到的其他宣传队跳的《四个伟大》这一舞蹈,带回学校,由四个女学生表演。这四个宣传队员,到如今年届花甲仍是亭亭玉立,妙态绝伦,其中一人终生从事舞蹈艺术事业,武汉市首位创立少儿舞蹈培训基地的教师就是她。一朵朵的少儿蓓蕾在她手中绽放,她的学生一批地拔地而起,跃进舞者精英行列。

我在"大串联"时,曾在广州花五分钱看了一场歌舞影片《椰林怒火》,凭着记忆中的片段排成了具有越南风味的情景舞蹈《望北方》,还有队长及另一位队员自编自演的《金色的芒果献给毛主席》,皆成为这支队伍久演不衰,极受观青睐的保留节目。

宣传队队长也姓王。当初何曾想到他是华中地区饰演毛主席的演员第一人,他也是在未毕业时被省话要去的。当年腼腆、纯朴、老实的少年郎,而今是博古通今、满腹经纶的大演员,他不仅担任省话剧院院长一职,而且是许多乞术院校专门特邀的顶尖教授和艺术人才。直到晚年,仍活跃于舞台与课堂,发发挥余热、贡献资源,百战不殆。

在当时数理化领域的断层立显青黄不接的状况下,文艺专业的断层同样岌岌可危。在这支宣传队里,兵教兵、官教兵的磨炼成长结果,为部队、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了数量可观的文艺后备军。"新一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绝大部分学生走上专业文艺工作者道路。他们分别是胜利文工团、公安系统文宣队、各军工种文艺兵成员等。在这个艺术专业领域处于断层时期的时代召唤下,还有的学生做到了极致。出类拔萃的他们中有的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全市刑侦首席专家的;有学有专攻、术有所长的古琴教育教学专家,在海南闯出天涯之路为社会作贡献的;有的成为芭蕾舞蹈家的部队师级宣传干部,桃李芬芳,受人爱戴尊重;还有琵琶演奏家之称的当年宣传队的优秀学生以及师范专业的音乐教师等,当年的宣传队就是他们学习的课堂、成长的摇篮。

"新一中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演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八角楼的灯光》,这是一个大型四幕七场歌舞剧。全剧舞美及乐曲组编由乐队音乐老师全盘制作,我负责舞蹈部分,王老师全面统筹指挥。全程自编自导自演,想想都是青春热血沸腾。

我们的《八角楼的灯光》就在大礼堂的舞台上进行彩排。观看过的老师送上精美的鲜花。这时的这支队伍也历练得更加成熟完美。

到了次年迎"九大"时刻,"新一中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复课闹革命走上正轨,新的一批文宣队队员走向街头扭秧歌时,我已回到数学组教我的"温度计"去了。

回想当年,当我还未曾真正进入教师角色时,我实习着我的教师工作,在这里上了人生第一次社会实践课。

我的第一届学生,69届的学弟学妹们毕业后分赴各条人生道路时,我预测着他们的未来,无比充满信心。和"新一中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样,风靡当年武汉三镇的文艺宣传队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的只有记忆。

这就是我和它的故事。

2015年4月(原作)

2022年10月25日(修改)

个人简介:容乃玲出生于1947年,中学高级数学教师。曾在武汉一中、武汉二十七中学任教。一中、武汉二十七中学任教。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刻苦读书、积极工作,品性优良;要求进步,兴趣爱好广泛;热爱文学艺术,摄影、旅行皆有追求。退休后热情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及工作。出版文学摄影集《荒陌999》,作品在《今古传奇》等报刊媒体发表,并多有获奖。

来源:谌经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