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老教,通常是指最早传入中国的格底目,后来传入伊赫瓦尼和西道堂。相对于三大教派来说,苏菲派四大门宦属于新教。四大门宦内部,虎夫耶(华寺门宦)早五年创立,称老教;哲赫忍耶晚五年创立,称新教。
从哲赫忍耶说起
老教格底目。
关于老教,通常是指最早传入中国的格底目,后来传入伊赫瓦尼和西道堂。相对于三大教派来说,苏菲派四大门宦属于新教。四大门宦内部,虎夫耶(华寺门宦)早五年创立,称老教;哲赫忍耶晚五年创立,称新教。
教派之争。
华寺门宦与老教格底目之间的矛盾。斋月结束后因为礼拜与开斋的先后次序问题,引发教争。格底目主张先礼拜后开斋,也即先开。华寺门宦主张先开斋后礼拜,也即后开。矛盾扩大后,华寺门宦被老教格底目以“邪教”之名告到衙门。华寺门宦与哲合忍耶之间的矛盾。苏菲派发展出多个分支,其中华寺门宦主张低声念诵赞词(迪克尔),哲合忍耶门宦主张高升念诵赞词(迪克尔),两者同源,仪轨分歧,互相抵牾,时有冲突。
苏四十三事件。
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哲合忍耶与花寺门宦因在循化厅(青海循化)传教中产生矛盾,发生械斗,各有死伤。花寺门宦即向官府告发。清政府定性哲合忍耶为邪教。并声称如有“不守法令,将尽诛之”。引发了恐慌和不满。哲合忍耶始传人马明心的义女舍力麦和门徒苏四十三当即率众反清,杀死政府官员,占领河州,围攻兰州。教主马明心被政府缉拿处决。激起更大民愤,不同门派教民摒弃前嫌,联合起来反清起义,引发重大历史事件。
引出捐监案。
话说当时,形势危急。乾隆皇帝唯恐兰州不保,急调甘肃各地、陕西等清军围剿反清队伍。数万清军会聚兰州,军费兵饷成了大问题。由于官军不能速胜,乾隆震怒,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心中有鬼主动向乾隆帝上奏说:“臣甘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乾隆觉起了疑心,穷地方怎么这么有钱,这里边肯定有问题!由此引出甘肃官场捐监冒赈案,杀了一众贪官,细节不再展开。
门宦制度。
最初的门宦教主大多是平民领袖,比如花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他的家族原本是大地主大商人,结果他出生时家道中落,只好去学经,起名“来迟”,意思是享受富贵来得迟了。哲赫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主张传贤不传子,该门宦前几代教主都远离权势和财富,一心只向教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门宦制度逐渐演变为世袭制,教主成了世袭的权贵,门宦也成了权贵们争权夺利的工具。
哲派四大门宦。
在广阔的大西北,逐渐兴起了四大门宦,即虎夫耶、嗄德林耶、库不忍耶和哲合忍耶,他们之下又分40多个分支门宦。相当于洪门里的“香坛”,有总坛,有分坛。也类似天地会的总舵、分舵。
其中,
虎夫耶兴于清初,教理思想源自中亚的纳格西班迪教团,约有毕家场、花寺、穆夫提等21个支系。
哲赫忍耶比虎夫耶晚五年,教理思想源自中亚的纳格西班迪教团。以前有教主,现在没有,只有教务主持人,教内称作“热依斯”。如今有三个支系,分别是沙沟支系、板桥支系和张家川支系。
赛莱菲耶。
除以上派别外,上个世纪40-50年代,在甘肃又产生了赛莱菲耶教派,因礼拜时抬三次手,故称“三抬教”。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该教派在甘肃乃至西北各省的传播非常迅速,已经成为三大教派四大门宦之后一个新兴的教派。
西北马家军。
哲赫忍耶一派成为陕甘回变的主力,而虎夫耶一派倒戈后大批投靠清军,摇身一变成了清军将领。著名的西北四马都出身于虎夫耶这一派。其中,马步青、马步芳、俗称尕司令的马仲英都出身于花寺门宦,马鸿逵、马鸿宾出身毕家场门宦。
简单归纳一下,伊斯兰一教分两派——什叶派,逊尼派。中国是逊尼派,包括格底目派、伊赫瓦尼派、西道堂派、苏菲派和赛莱菲耶派。其中苏菲派又包括虎夫耶、哲赫忍耶、嘎德林耶和库不忍耶四大门宦。
以上,难免错漏,请予指正!嗯呐。
来源:日常微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