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药市赋》作为明代文学家杨慎(杨升庵,四川成都新都人)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成都药市的繁荣景象,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尤其是对蜀地的地理、神话、人物和药事文化的描绘,为我们研究蜀地在上古药事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重要线索。文中提到“何如蓉城之日重开药市之春
从《药市赋》看蜀地在上古华夏起源药事中的重要地位
《药市赋》作为明代文学家杨慎(杨升庵,四川成都新都人)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成都药市的繁荣景象,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尤其是对蜀地的地理、神话、人物和药事文化的描绘,为我们研究蜀地在上古药事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重要线索。文中提到“何如蓉城之日重开药市之春”“被开明广都之野,带杜宇天隳之山”“布濩天府之区”,明确指出药市位于蜀地,且与蜀地的地理和文化紧密相连。
蜀地的药事活动历史悠久,从上古时期就已开始。广都之野作为古蜀文明的核心区域,不仅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药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山海经》中提到:“西南黑水之间,有广都之野,后稷葬焉。”郭璞注云:“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也。”都广之野被描述为“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的人间天堂,象征着蜀地的富饶与繁荣。杨慎在他的《山海经补注》中特别指出广都之野位置所在:“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
《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也提到,古蜀王杜宇、开明氏等曾先后以广都为治所:“ 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这段内容说明蜀王最初以广都樊乡为治所,后来迁都至成都。杨慎《药市赋》提及“被开明广都之野,带杜宇天隳之山”,以上这几部描写蜀地人文地理文献明确将古蜀神话里的蜀王开明、杜宇与华夏神话母版《山海经》里位于“天下之中”的“广都之野”作为同一文化(华夏文化)背景下的人物与地点联系了起来。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山海经》里还明确提到了“成都”这一地名及其周边蜀地地名,这也更加反证了翔子史前推理师一直强调的《山海经》就是巴蜀地理志书。
《药市赋》中提到的“蓬莱”,作为传说中的仙山,与蜀地的神话传说紧密相连,象征着蜀地的神秘与神圣。文中提到的“岷山”“邛崃”等山脉,不仅是蜀地的天然屏障,也是众多珍贵药材的产地。巫彭、长桑等神话人物,象征着蜀地在上古时期就与医药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韩康、扁鹊等地名和人物,则反映了蜀地在古代交通和商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四川眉山区域流传,进一步印证了蜀地在药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传说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展现了蜀地在中医药发展中的深厚底蕴。翔子史前推理之前一系列有关推论也印证了这一点,比如:古昆仑在眉山瓦屋山、尝百草的炎帝神农氏故里在眉山长秋山区域、中华医祖岐伯故里在绵阳盐亭、轩辕黄帝之都在双流牧马山等等。
考古发现佐证了“药事”在蜀发展的悠久历史,如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的经穴漆人像,是中国最早的经穴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展现了与《药市赋》时代相承的医疗实践。成都出土的《天回医简》中记载的“五色脉诊”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经研究人员发现,天回医简中有六枚载有“敝昔曰”的竹简,这两字被研究人员解读为“扁鹊”,意味着该书简主人可能为医圣扁鹊,也印证蜀地中医学自医祖岐伯(相传出生于绵阳盐亭)以来的古老渊源。
蜀地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为药事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美誉,其富饶物产为药事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岷山、邛崃山脉作为天然药库,盛产多种道地药材,《山海经》记载的“灵山”巫山亦在蜀地,被赋予祛病除瘟的神秘色彩。《蜀都赋》更明确记载巴戟天、黄连、蘼芜等道地药材的分布,印证蜀地“百谷自生”的医药禀赋。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四川境内植物、菌类、藻类中药材种类多达7290种,常用中药材重点品种占据全国85%的份额,大宗中药材产量稳居全国三分之一。
四川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横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等五大地貌单元,涵盖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等六个气候梯度,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这种生态多样性为动植物药材资源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达35.72%,林木覆盖率达51.8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2.57%,这些生态指标为药材资源的繁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蜀地的药材在全国享有盛誉,麦冬、附子、川芎等蜀地特产中药材尤为突出。麦冬是四川省三台县的特色产品,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要产于四川,其中江油附子、布拖附子品质尤佳。川芎主产于四川,产量大,品质优。四川中药材品种总数、大宗品种数、道地药材数均居全国第一,川芎、川贝母、附子、黄连等在全国同类品种产量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对《药市赋》及相关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看到了蜀地在上古药事中的辉煌篇章,也感受到了中华医药文明在西南一隅的深厚底蕴与璀璨光芒。蜀地的药事文化,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滋养着中华医药的沃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智慧与财富。
来源:翔子史前推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