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期间,“代哭代祭扫”服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从电商平台明码标价的“代磕头”“代献花”,到线下机构提供哭丧、念悼词等“全流程服务”,五花八门的服务样式为无法返乡的人提供了情感寄托的途径。
□潘礼悦(西南科技大学)
清明期间,“代哭代祭扫”服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从电商平台明码标价的“代磕头”“代献花”,到线下机构提供哭丧、念悼词等“全流程服务”,五花八门的服务样式为无法返乡的人提供了情感寄托的途径。
代祭扫服务的产生并非偶然。在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浪潮下,一些人因时间、距离等问题无法返乡扫墓的现象普遍存在。代祭扫在此时充当了某种“情感中介”,以商业逻辑填补了现实的无奈。正如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所说:“当物理空间阻隔了情感表达,市场便会创造替代方案。”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当清明祭扫成为一门“生意”,情感该如何安放?
代祭扫引发的伦理争议,直指传统祭祀文化的核心矛盾。反对者认为,雇人哭丧、代行祭扫的行为,将情感表达异化为流水线操作,消解了仪式的庄重性与个人情感的独特性;但支持者则强调,扫墓的本质在于“心祭”,而非形式主义的表演,代祭扫至少维系了传统仪式的存续。这场争论的本质,实则是“仪式是否必须与情感完全绑定”的价值观分歧。
面对争议,或许不必急于批判或推崇。代祭扫的存在本身,恰是传统习俗主动寻求生存空间的证明。与其纠结于“形式是否纯粹”,不如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一些陵园推出的“5G云祭扫”,让游子通过直播参与仪式;部分家庭选择集体撰写电子家书、建立数字家谱,这些尝试都在探索情感表达的新可能。
扫墓的核心价值,终究在于对生命与血缘的敬畏。无论是亲自扫墓还是委托代祭,关键在于是否存有“祭如在”的诚心。当社会加速流动成为常态,我们或许需要以更包容的姿态,允许哀思以多元方式抵达彼岸。毕竟,比仪式更重要的,是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传承。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