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风采】静乐县省级银发人才张天柱的文学人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5 20:41 1

摘要:张天柱,男,1957年10月生,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7年11月退休。退休7年多来,张天柱积极书写“一针一线情意长,我为家乡识文脉”的精彩篇章,努力展现一名退休干部的“银龄风采”。他为传承静乐文化和宣传静乐山水埋头创作、

张天柱,男,1957年10月生,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7年11月退休。退休7年多来,张天柱积极书写“一针一线情意长,我为家乡识文脉”的精彩篇章,努力展现一名退休干部的“银龄风采”。他为传承静乐文化和宣传静乐山水埋头创作、笔耕不停,写下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半月谈》《中国电视报》《中国报告文学》等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选入《中华文学人才》一书。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奖项,2020年12月被评为市级“优秀网宣员”,2024年11月被评为“省级银发人才”。

1

探寻静乐山水

张天柱写的第一篇游纪散文是《鸡冠山意象》。鸡冠山,位于静乐县杜家村镇康家圪洞村南,因山顶形似鸡冠故取名鸡冠山,有静乐第二高山之称。为了探险这块原始的神秘之地,他和县里文化界的同志们登上了这座山,因为是原始地,所以无路可走,文中写道:海拔2189米的鸡冠山顶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视线之中,在“绝壁岩”,石头台阶和不断变换方向的山路,需要我们不断调整脚尖的方向,腰也随着脚尖的方向不自觉地扭动。如遇村民在身后一喊,回头瞬间,你的身体就会自然扭成一个“S”型,这是一段最为难走的路,可以说是无路可走,手脚并用,我们只有抓住葛根和山地柳,一步一步往上爬挪,快到冠顶的时候,几乎是光秃秃的青石,用手牢牢抠紧石缝,再用脚蹬住岩石与岩石的接缝处。通过这次登山,他发现了鸡冠山确实是一座美丽而神奇的宝山。回来后,一口气写出了纪实游纪散文《鸡冠山意象》,刊登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和《忻州日报》上,使静乐的这座美丽大山,走出了县界,走向了全国。文中有段文字:我们牺牲星期天,累得筋疲力尽,膝盖被石头磕破,脸被树枝划破,但是,我们探寻和展示静乐美丽的山水,既是职责,又是初心。杜家村镇在忻州展示各县旅游资源时,根据他的文章,对这块神奇的大山向外界进行了展示宣传。

2

写好静乐故事

静乐是革命老区,讲好静乐故事,是一个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他曾写过一篇长篇纪实文学《走出硝烟的老兵》。这个老兵已经93岁了,他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等,当上级让他把这个老兵的事迹写出来时,他深知这个任务的艰难,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读书识字的人不多,要找本人采访,还要查找档案资料,还的还要外出找相关老兵了解情况。为了写好这篇纪实文学,张天柱付出了大量心血,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在2019年初春时节,他更是忍着肚痛,手臂麻木,咬牙坚持完成了创作。当他为这部作品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尽管身体极度疲惫,但是,他不顾身体不适,将初稿装进包里,逐一和文稿里的主人翁进行核对,把10万多字的作品一字一句念给老兵听时,老兵边听边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哽咽地说:“你的作品能如此感动我,是因为你在用生命书写”。文章写成后,这篇纪实文学刊登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圏内和读者评价很高,很多报纸和杂志都进行了转发,静乐县电视台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拍摄成了专题片,在全县进行了播出,县电视台领导让他既写又讲,做了这个片子的解说人。

3

展示静乐形象

向外界宣传静乐,展示静乐的美好形象,是他多年的追求和向往。2019年,张天柱返回静乐时,下了济道岭,一个拐弯,一口气攀上悬钟山,这是家乡的一个景点,是一块神奇的石钟。他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了山上,眺目远望,坐了约有一个多小时,下山后,总觉得心中有一股激情在彭湃,以至于晚上12点多了仍无法入眠,白天在悬钟山上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于是,他打开书房,披灯夜战,一口气写下了约有2000多字的稿件《晋西北奇观—悬钟山》,被《人民日报海外版》采用。悬钟山报道后,他又把眼光描住了家乡的又一座名山天柱山。这座山,座落于县城的南面,说它是上苍的恩赐之地也绝不为过,《中国风景名胜词典》对此曾有记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中,无一不把天柱山视为洞天福地。其声誉之隆,可与安徽的南天柱山不相上下。因为汾河是三晋的“母亲河”,家乡人称天柱山为“父亲山”,此山仿佛一袭吉祥纳福的五彩霞云,一岁又一岁,护佑着这方静地乐土。临动笔前,他又上山一次,当他坐在山巅石炕上时,儿时在山上的情景历历在目,下山后,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写下了散文《奇秀北天柱》,被《人民日报海外版》采用。面对家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一个个“国字牌”的崇高荣誉,他又写下了《静地乐土话静乐》,被《人民日报海外版》采用。凭着对家乡的爱与情,张天柱创下了一年内在《人民日报》连发3篇稿件的新高,使静乐走出了山西,走向了国门。

张天柱用文字书写白发人生,为宣传静乐形象,传承静乐文化,扎根基层,埋头创作,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摄影家协会会员、静乐县作家协会主席。他是省级银发人才的杰出代表,充分彰显了静乐老干部的银龄力量,展现了静乐老干部的“银龄风采”,书写了不一样的文学人生。

作者简介:辛艾青, 男,忻州静乐人,1947年出生,1968年3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12月退休。笔名:立十。曾任静乐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督学。主编出版两部《静乐教育志》,任副主编整理出版《静乐记忆》、问世《自珍集》、《烛光集》两本文集,参与《静乐县志》《静乐财政志》的编纂工作,诸多诗文发表于报刊网络。现为忻州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先后被评为“静乐好人”“忻州市十大杰岀老人”“忻州市优秀网宣员”等。

来源:山西画报忻州记者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