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继续写写《哪吒2》,而且主要是写写龙族吧,毕竟如果你稍稍留意一件事情会发现,那就是以前任何关于哪吒的影视作品,这个敖丙和龙族都是偏反派为主,饺子导演的《哪吒》系列如果说最大一个改变,观众肯定会认为就是把灵珠改编成魔童。
文|令狐伯光
今天继续写写《哪吒2》,而且主要是写写龙族吧,毕竟如果你稍稍留意一件事情会发现,那就是以前任何关于哪吒的影视作品,这个敖丙和龙族都是偏反派为主,饺子导演的《哪吒》系列如果说最大一个改变,观众肯定会认为就是把灵珠改编成魔童。
因为把灵珠改编成了魔童,相应的敖丙和龙族立场也就有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说敖丙从原本的小反派炮灰变成哪吒的好基友和好朋友,那么龙族的立场也从原本天庭普通打工人(还欺压百姓),变成了千年前反抗妥协,受到天庭压迫又反击的一个阶级,可谓形象大改。
有网友认为这个改编非常符合现在时代,也有人认为这个改编非常糟糕。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种改编呢,我个人认为这个改编还是好的,毕竟神话演变的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如果你看过原著《封神演义》和动画《哪吒闹海》,你就会发现原著里龙族作的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动画要把“吃人”加进去,这就是为了让哪吒抽敖丙龙筋显得正义。
龙与龙亦有不同。龙本身是自然力的象征,偏中性,其形象也来自于星象(东方七宿)。早期神话中,黄帝驭使应龙而胜蚩尤,是展现轩辕氏部族征服、掌控、利用自然的能力,龙也一直作为一种图腾形象出现(早期集中在北方),但也就是“之一”,凤、各种鸟类等与它并行。
《庄子》中贡献出一个成语“屠龙之术”,可见当时龙没有多么神圣,孔子推崇老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可见龙也作为正面形象出现。 对龙的极度推崇,成为顶端的那个“一”应是从汉代由中央政权自上而下开始,因刘邦并无与上古氏族的亲缘关系,不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因此选择龙作为自己的象征,刘邦的出生才在史记中拥有了和契、稷等人物相似的套路。
大概也是在汉代以后,龙王逐渐取代先秦文献中的河伯(寓言小故事的常客)一类角色成为司掌江河湖海的神,是百姓将代表统治权力的龙与自然灾害、与地方实际权力的掌控者结合而成的形象,对抗龙王也成为民间故事的一大内容。民间故事里杀死龙、惩罚龙、驭使龙不算少见,主要是针对地方上的水龙王或者蛟龙。哪吒闹海不说了,大禹治水时斩龙又锁蛟、李冰治水时擒蛟,这两个很明显是征服自然克服水患的象征,斩蛟更是个喜闻乐见的桥段,天师许逊斩蛟、周处除三害也斩蛟。
民间对待龙总的来说是一种敬畏与征服意图并存、爱恨参半的情绪。百姓一边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一边在口耳相传的故事中惩罚龙王,寄托其征服自然力、对抗自然灾害和惩戒地方豪强恶霸的愿望。
不管是什么文艺作品,我其实都觉得哪吒和龙的那种“非友善”很精彩,这可以说是哪吒这个形象第二大的一个核心,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龙图腾的崇拜,而哪吒是极少数极少数的“屠龙者”。 尤其是哪吒几乎完全可以说是民众虚构的,哪怕是现代龙图腾的崇拜都很重,龙在文艺作品中也很少作为完全的反派角色,更何况是古代。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人能在群众中“造”出一个屠龙者,其背后实际是非常深重的。 原因无非就是那些,天灾、人祸,干旱、大水。但你要想像,是什么样的灾难,让百姓觉得“砸了龙王庙”都不够,乃至于要在一个自己作品中,活生生把一条龙“抽筋扒皮”。这种对龙称得上是虐杀的行为,在古代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现代的信息传播中尚且会失真,更何况是口口相传传播极难的古代,能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虚构角色“虐杀”龙的行为被保留,甚至被歌颂,其背后包含的属于百姓的怨恨和苦难,是极其沉重的。 哪吒相关的作品,把哪吒和龙写的“相亲相爱”,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改编。
我们的文学作品神话作品中从来不缺关于“龙”正面的形象,甚至轩辕蚩尤大战,最后决定性的杀死蚩尤的都是应龙…… 哪吒这种与“龙”站在极端对立面的真的是极少数。
中国的“屠龙”和西方的“屠龙”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部分情况下,西方的屠龙都是正义之举,是被民众所支持的,“龙”或许被赋予强大的力量,但这只是给“勇者”的“勇”添砖加瓦的垫脚石。 但中国的龙不是的,中国的龙,最大的权能是“司风水”,现代人可能感受不到,但是古代作为农耕文明社会,“司风水”,可以说是对虚构什么最高级别之一的权能赋予。
在古代乃至现代,“屠龙”,不会是正义之举,再大的罪名,如应龙后面导致大灾,也只是“被贬”,再次,龙之死,也是快速的,并且有价值的,如女娲“斩黑龙”。大部分情况下,你说你要屠龙,屠中国龙,不会是被支持的,最大的可能是被民众亲自送上刑台。
哪吒作为极少数的极少数才显得格外难得,他“屠龙”“把龙剥皮抽筋”同样是几乎被神话的行为,并且只有哪吒这种通透的、纯粹的,毫无杂念的只为了慰藉受害百姓的“孩子”才有资格。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把这个故事中的“龙”“洗白”,最后让故事落于俗套,最后龙还是大家喜闻乐见被崇拜的形象。
不管哪吒屠龙最开始的动机是什么,只是为了一开始给一个佛教中的神话角色显示强大也好,还是单纯的一开始这个“佛家护法神”桀骜不驯也好,在后续传播中,哪吒的形象在民众中被推崇,并且保留“屠龙”这一举动,那么这个故事中的“龙”就应该是不无辜的。
这也符合造神的初衷,因为人力解决不了天灾人祸,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虚构的神明身上。但是“龙”本身作为另一个被造出来的物种被造出来的神,甚至脱离哪吒的故事在民众中也有极高的声望,那么反而在哪吒的故事中被“剥皮抽筋”,那么龙在这个故事中,绝对是被赋予了民众极端的怨恨的。 是献祭童男童女没有得到回报也好,是大旱大水求神无门极端的绝望也好,这个故事能被传播开来的背景,民众遭受到的一定是极端的痛苦。
至少我觉得,哪吒的故事,第一惊艳的是他的纯粹他的决绝,第二惊艳的就是他是神话中极少数“屠龙”的人一派了(那种纯生物链的不算,大部分民众也不认那个龙是“龙”,毕竟这种大部分都是佛家拿来给他们的神佛垫脚的)
我大概能感知古代人民的精,但现代作品我却不觉得与之背道而驰,人民所处的环境改变了,所要面对的困境是不同的。我们所抗争的不再是天灾,而是阶级的对立,是人心的腐朽,但人民反抗命运的精神仍然一致,所以人们对龙的态度发生转变我倒是可以理解的。
龙在中国传统形象的两面性,其根本还是在于,龙的形象来源于天象、代表着自然力,人依靠自然而生、不得不对抗自然灾害,更有着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雄心壮志,刨除掉皇权的影响,民间故事中的龙只是寄托这些情感的一个载体。
总的来说,我国最初的龙崇拜源于星象,也就是四象之一的青龙。因为是代表春天,意味着春耕开始,所以位格是相当高的。司水的职能也有,但应该不是只管水的。 海龙王应该是佛教进入中原后,为了争夺话语权,将听佛祖讲经的八个非人的类人族群中,排第二的“那伽”翻译为龙。而“那伽”在印度神话中有掌控天气的职能,住海里,还有海“龙”王的设定。然后这设定就被中原拿来用了
《哪吒闹海》最初始的故事应该是那吒杀龙。目前最早的文物里,那吒还是佛教护法,但龙的形象是中国龙的形象不是那伽。我个人的理解也是宗教抢话语权的手法,编故事,将我们的信仰说成邪恶的,然后他们外来的宗教护法把本土的人从邪恶的本土神明手下拯救出来。
反正结果是,在中国神龙依然神圣,海里多了龙王,李靖多了个有神通的儿子。
现在改编成哪吒不再杀龙,还多了个好基友,整个龙族成为压迫的阶级,也挺有意思了。
来源:令狐伯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