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是方孝孺。方孝孺是明朝建文帝的臣子,他学识渊博、声名远播,是“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学生,才华更是宋濂诸弟子之冠。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方孝孺备受器重,担任建文帝的老师和朝廷要职,推行一系列改革。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是方孝孺。方孝孺是明朝建文帝的臣子,他学识渊博、声名远播,是“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学生,才华更是宋濂诸弟子之冠。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方孝孺备受器重,担任建文帝的老师和朝廷要职,推行一系列改革。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朱棣攻占南京后,想让方孝孺给他写封入盟信,方孝孺性格刚正不阿,坚决不从。朱棣威胁他说若不答应就惩罚九族,方孝孺毫不畏惧,甚至表示即使诛十族也不会答应。这一举动激怒了朱棣,他下令将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一同列入“十族”进行诛杀。这场杀戮持续了七天,总计九百人被处决,其中被诛十族的有873人。行刑时间长达七天,刑场上面鲜血像小溪一样流淌。
方孝孺的遭遇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代忠臣,忠于建文帝,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遵从自己内心,从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令人感动和赞美。也有人说方孝孺是愚忠,为了自己的操守,不顾873条人命。但无论如何,方孝孺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感慨的篇章,展现了古代集权背景下皇帝掌握生杀大权的残酷,以及忠臣志士为了信念不惜付出巨大代价的悲壮。
方孝孺为何被灭十族
方孝孺被灭十族主要是因为他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即位诏书。朱棣在夺取皇位后,要求方孝孺为其撰写诏书以昭示天下,但方孝孺认为朱棣是篡夺帝位,坚决不从。朱棣威胁说要灭其九族,方孝孺毫不畏惧地回答,灭十族也不怕。于是朱棣将方孝孺的门生廖镛、杜嘉猷等收为一族,与其九族并加诛戮,共杀八百七十多人。
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之一,也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大儒。在朱元璋时代,方孝孺就很有名气,朱元璋多次召见他,认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人品正直的人才,但因两人政治观念不同,朱元璋没有重用方孝孺,而是让他作为皇子们的老师。朱元璋去世时留下遗诏,让建文帝朱允炆重用方孝孺。方孝孺担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对建文帝忠心耿耿。
建文帝时期,方孝孺主要负责起草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他虽竭尽全力为建文帝出谋划策,但在军事方面的计策大多没有作用。例如,他曾建议使用离间计,想让朱高炽、朱高煦的矛盾扩大,搞起北军内乱,结果失败。他还建议用水军在江上和朱棣一决胜负,却没想到水军主将陈瑄直接投降朱棣。
朱棣大军攻入黄河以南时,朝廷大臣多见风使舵,到朱棣兵临城下,大臣和皇亲国戚多直接离开南京,保持中立态度,而方孝孺却反其道而行之,闭门不出,拒绝投降。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曾对他说,城破之日方孝孺是决不会投降的,但万万不能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答应,然而朱棣很厌恶方孝孺,最终还是因方孝孺的强硬态度而将其灭十族。
如何评价方孝孺被灭十族
对于方孝孺被灭十族这件事,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从正面来看,方孝孺是当时明代读书人的领军人物,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宁死不屈。在朱棣篡位后,他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见风使舵,而是选择抵抗到底,展现出了极高的气节和忠诚。他的行为体现了文人的风骨和担当,成为了后世许多人敬仰的榜样。
然而,也有人认为方孝孺的行为不值得同情。他的一句话断送了许多无辜的生命,在他眼中自己一死可以流芳千古,却没有考虑到被牵连的八百七十三人的生命。在当时的情况下,建文帝已经失败,朱棣夺取皇位已成定局,方孝孺的抵抗显得有些固执和愚忠。而且,他在战争中的决策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在战略决策和战术上都没有为建文帝带来胜利。
总的来说,方孝孺被灭十族是一个历史悲剧。他的忠诚和气节值得我们敬佩,但他的行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忠诚与生命、个人与家族、原则与现实的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方孝孺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让我们不断反思人性、权力和正义的关系。
方孝孺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他的遭遇令人感慨万千。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权力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时,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同时又能兼顾他人的生命和利益。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来源:让梦想起飞42730806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