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在各个诺贝尔奖项中均有斩获,尤其在科学领域表现突出。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日本历届诺贝尔奖得主,我将按照诺贝尔奖的类别,使用有序列表进行详细的分类和介绍:
日本在各个诺贝尔奖项中均有斩获,尤其在科学领域表现突出。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日本历届诺贝尔奖得主,我将按照诺贝尔奖的类别,使用有序列表进行详细的分类和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列出的诺贝尔奖得主,均指在获奖时拥有日本国籍的人士。 有些日裔科学家在加入其他国籍后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例如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他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为美国国籍,这里不包含在内。
1. 诺贝尔物理学奖 (ノーベル物理学賞 - Nōberu Butsurigaku Shō):
日本在物理学领域共有五位诺贝尔奖得主。
汤川秀树 (Yukawa Hideki, 湯川 秀樹)获奖年份: 1949年获奖理由: "预测了介子的存在 (for his predic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mesons)"。贡献概要: 汤川秀树因其在1935年提出的介子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之间强大的核力是如何产生的,预言了传递核力的粒子——介子的存在。 介子的发现证实了汤川的理论,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也是首位亚洲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朝永振一郎 (Tomonaga Sin-Itiro, 朝永 振一郎)获奖年份: 1965年 (与朱利安·施温格、理查德·费曼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对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做出了基础性贡献,特别是对于重整化理论 (for their fundamental work in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with deep-ploug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physics of elementary particles)"。贡献概要: 朝永振一郎因其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 фундаментальные 工作而获奖,特别是他在重整化理论方面的贡献。重整化理论解决了量子电动力学计算中出现的无限大的问题,使得能够进行精确的物理量计算,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他与美国物理学家朱利安·施温格和理查德·费曼共同分享了该奖。小柴昌俊 (Koshiba Masatoshi, 小柴 昌俊)获奖年份: 2002年 (与雷蒙德·戴维斯和小行星马卡特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先驱性贡献,特别是探测宇宙中微子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astrophysics, in particular for the detection of cosmic neutrinos)"。贡献概要: 小柴昌俊因其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的先驱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领导的卡米奥卡 neutrino 探测实验,首次成功地探测到来自超新星爆发的中微子,开启了中微子天文学的新纪元,对理解恒星演化和宇宙奥秘具有重要意义。他与美国物理学家雷蒙德·戴维斯和小行星马卡特共同分享了该奖。南部阳一郎 (Yoichiro Nambu, 南部 陽一郎)获奖年份: 2008年 (一半奖项)获奖理由: "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broken symmetry in subatomic physics)"。贡献概要: 南部阳一郎因其在亚原子物理学中发现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理论最初应用于超导现象,后来被证明在粒子物理学中也具有 фундаментальное 意义,成为了标准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释了基本粒子的质量起源。 他获得当年一半的奖项。赤崎勇 (Akasaki Isamu, 赤﨑 勇)、天野浩 (Amano Hiroshi, 天野 浩)、中村修二 (Nakamura Shuji, 中村 修二) ( 注:中村修二获奖时为美国国籍,此处仅列出赤崎勇和天野浩 )获奖年份: 2014年获奖理由: "发明了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从而带来了节能明亮的白色光源 (for the invention of efficient blue light-emitting diodes which has enabled bright and energy-saving white light sources)"。贡献概要: 赤崎勇和天野浩因发明了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 (LED) 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蓝色 LED 的发明是实现白色 LED 照明的关键一步,因为通过红、绿、蓝三色 LED 的组合可以产生白色光。 白色 LED 照明具有节能、寿命长、亮度高等优点,彻底改变了照明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2. 诺贝尔化学奖 (ノーベル化学賞 - Nōberu Kagaku Shō):
日本在化学领域共有八位诺贝尔奖得主。
福井谦一 (Fukui Kenichi, 福井 謙一)获奖年份: 1981年 (与罗德·霍夫曼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因为他们对化学反应历程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for their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cour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created independently)"。贡献概要: 福井谦一因其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 (Frontier Orbital Theory) 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该理论解释了化学反应中分子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最高占据分子轨道 (HOMO) 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 (LUMO) 在决定反应活性和立体选择性方面的重要性,为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他与美国化学家罗德·霍夫曼共同分享了该奖。白川英树 (Shirakawa Hideki, 白川 英樹)获奖年份: 2000年 (与艾伦·麦克迪尔、艾伦·黑格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发现了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conductive polymers)"。贡献概要: 白川英树因其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与美国科学家艾伦·麦克迪尔和艾伦·黑格共同发现了导电聚合物, 颠覆了人们对塑料只能绝缘的传统认知。 导电聚合物具有可加工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在电子器件、能源存储、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野依良治 (Noyori Ryoji, 野依 良治)获奖年份: 2001年 (与威廉·S·诺尔斯、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的工作 (for their work on chirally catalysed hydrogenation reactions)"。贡献概要: 野依良治因其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开发了高效的手性催化剂,用于不对称合成,可以高选择性地合成特定手性的分子。 手性分子在医药、农药、材料科学等领域非常重要,野依良治的工作为手性分子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他与美国科学家威廉·S·诺尔斯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共同分享了该奖。田中耕一 (Tanaka Koichi, 田中 耕一)获奖年份: 2002年 (与约翰·贝内特·芬恩、库尔特·维特里希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为了开发出用于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软解吸附离子化方法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soft desorption ionisation methods fo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贡献概要: 田中耕一因其在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软电离技术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发明的软电离技术,特别是软激光解吸电离法 (Soft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SLDI), 使得质谱分析技术能够应用于分析蛋白质等脆弱的生物大分子,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化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的发展。 他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贝内特·芬恩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共同分享了该奖。下村脩 (Shimomura Osamu, 下村 脩)获奖年份: 2008年 (与马丁·查尔菲、钱永健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发现了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贡献概要: 下村脩因发现并分离出绿色荧光蛋白 (GFP) 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从水母中分离出的 GFP 是一种能够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荧光标记工具,帮助科学家们观察和研究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过程。 他与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共同分享了该奖。铃木章 (Suzuki Akira, 鈴木 章) 、根岸英一 (Negishi Ei-ichi, 根岸 英一)获奖年份: 2010年 (与理查德·赫克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工作 (for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s in organic synthesis)"。贡献概要: 铃木章和根岸英一因其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领域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与美国化学家里查德·赫克共同发展了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这是一种高效、通用的有机合成方法,可以用于构建复杂的碳-碳键,在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大隅良典 (Ōsumi Yoshinori, 大隅 良典)获奖年份: 2016年获奖理由: "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 (for his discoveries of mechanisms for autophagy)"。贡献概要: 大隅良典因其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的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通过酵母菌实验,揭示了细胞自噬的关键基因和分子机制,阐明了细胞自噬在细胞自身成分降解和循环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对理解细胞生理过程、疾病发生机制以及衰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吉野彰 (Yoshino Akira, 吉野 彰)获奖年份: 2019年 (与约翰·B·古迪纳夫、M·斯坦利·惠廷厄姆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为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贡献概要: 吉野彰因其在锂离子电池发展中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基于约翰·B·古迪纳夫和M·斯坦利·惠廷厄姆的早期研究, 开发了现代锂离子电池的原型, 使用碳材料作为负极, 使得锂离子电池更加安全、轻便、可充电。 锂离子电池的普及应用, 推动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 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他与美国科学家约翰·B·古迪纳夫和英国科学家M·斯坦利·惠廷厄姆共同分享了该奖。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ノーベル生理学・医学賞 - Nōberu Seirigaku・Igaku Shō):
日本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共有五位诺贝尔奖得主。
利根川进 (Tonegawa Susumu, 利根川 進)获奖年份: 1987年获奖理由: "发现了抗体多样性遗传学原理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genetic principle for generation of antibody diversity)"。贡献概要: 利根川进因其在免疫学领域的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揭示了免疫系统如何产生种类繁多的抗体,以识别和对抗各种病原体。 他发现了抗体基因重排的机制, 阐明了基因水平上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 极大地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 对理解免疫系统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山中伸弥 (Yamanaka Shinya, 山中 伸弥)获奖年份: 2012年 (与约翰·格登爵士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发现成熟细胞可以被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 (for the discovery that mature cells can be reprogrammed to become pluripotent cells)"。贡献概要: 山中伸弥因其在细胞重编程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发明了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 细胞) 技术, 成功地将成熟的体细胞重编程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多能干细胞。 iPS 细胞技术为再生医学、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被誉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进展。 他与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爵士共同分享了该奖。大村智 (Ōmura Satoshi, 大村 智)获奖年份: 2015年 (一半奖项,与威廉·C·坎贝尔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发现了治疗线虫感染的新疗法,特别是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 (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infections caused by roundworm parasites)"。贡献概要: 大村智因其发现和开发了伊维菌素 (ivermectin) 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伊维菌素是一种高效的抗寄生虫药物,对治疗盘尾丝虫病 (河盲症) 和淋巴丝虫病等线虫感染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为改善全球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与美国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共同分享了当年一半的奖项。本庶佑 (Honjo Tasuku, 本庶 佑)获奖年份: 2018年 (与詹姆斯·艾利森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发现了抑制负性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 (for their discovery of cancer therapy by inhibition of negative immune regulation)"。贡献概要: 本庶佑因其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发现了 PD-1 蛋白, 并证明 PD-1 是一种免疫检查点, 抑制 PD-1 可以解除免疫系统的 “刹车”, 激活免疫细胞攻击癌细胞。 基于 PD-1 抑制剂的免疫疗法, 为多种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显著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他与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分享了该奖。梶田隆章 (Kajita Takaaki, 梶田 隆章)获奖年份: 2015年 (与阿瑟·B·麦克唐纳共同获得)获奖理由: "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表明中微子有质量 (for the discovery of neutrino oscillations, which shows that neutrinos have mass)"。贡献概要: 梶田隆章因其领导的超级卡米奥卡 neutrino 探测实验, 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获奖理由与物理学相关,但诺贝尔委员会通常将其归类为物理学或医学奖,此处按照一般分类归为物理学奖。 ) 中微子振荡现象表明, 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在不同 flavor (例如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 之间相互转换, 而这种转换只有在中微子具有质量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 这一发现推翻了之前认为中微子没有质量的标准模型预言, 对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与加拿大科学家阿瑟·B·麦克唐纳共同分享了该奖。 ( *注: 虽然获奖理由与物理学领域相关,但由于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交叉性,诺贝尔委员会有时会将与生物医学相关的物理学发现归为生理学或医学奖类别。 梶田隆章的获奖情况也常被归入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处根据更常见的分类方式,将其列在物理学奖中,但在生理学或医学奖部分也进行提及,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 )补充说明: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虽然梶田隆章的获奖理由是物理学领域的发现 - 中微子振荡, 但由于中微子研究与生命科学、医学影像等领域也存在交叉, 诺贝尔委员会在公布获奖信息时, 有时会将其归类为生理学或医学奖, 或者同时在两个类别中提及。 为了避免信息遗漏, 这里将梶田隆章的获奖信息在生理学或医学奖部分也进行了简要提及, 更详细的介绍请参考物理学奖部分。4. 诺贝尔文学奖 (ノーベル文学賞 - Nōberu Bungaku Shō):
日本共有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川端康成 (Kawabata Yasunari, 川端 康成)获奖年份: 1968年获奖理由: "为了表彰他以卓越的艺术手法, 表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 (for his narrative mastery, which with great sensibility expresses the essence of the Japanese mind)"。代表作品: 《雪国》、《千只鹤》、《古都》等。贡献概要: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气息, 笔触细腻, 意境空灵, 充满了物哀之美和禅宗思想。 他的获奖, 标志着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领域获得了高度认可。大江健三郎 (Ōe Kenzaburō, 大江 健三郎)获奖年份: 1994年获奖理由: "因为他以诗意的想象力, 创造出一个浓缩的人生, आज 世界不安的 চিত্র (who with poetic force creates an imagined world, where life and myth condense to form a disconcerting picture of the human predicament today)"。代表作品: 《 ব্যক্তিগত 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死者的奢华》等。贡献概要: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关注战争创伤、 ядерный 威胁、社会边缘人群等严肃主题, 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 他的文学风格晦涩、 сложность , 充满了 интеллектуальный 思辨和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й 精神。石黑一雄 (Kazuo Ishiguro, 石黒 一雄) ( 注:石黑一雄为日裔英国籍作家,出生于日本, 后移居英国, 获奖时为英国国籍, 此处仅作了解, 不计入日本诺贝尔奖得主 )获奖年份: 2017年获奖理由: "他的小说, 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 揭示了我们与世界虚幻联系之下的深渊 (who, in novels of great emotional force, has uncovered the abyss beneath our illusory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代表作品: 《长日留痕》、《别让我走》、《克拉拉与太阳》等。贡献概要: 石黑一雄是一位日裔英国籍作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 融合了科幻、 推理、 历史等多种元素, 关注记忆、身份、时间、伦理等 тема, 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人文关怀。 虽然他获奖时为英国国籍, 但出生于日本, 早年生活经历也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5. 诺贝尔和平奖 (ノーベル平和賞 - Nōberu Heiwa Shō):
日本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总结:
日本在诺贝尔奖领域, 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共获得了 29 个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 这充分体现了日本在科学研究、文学创作等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卓越贡献。 日本诺贝尔奖的成就, 不仅是日本国民的骄傲, 也是亚洲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来源:积极的钢笔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