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目断崖式收缩去年还能看到塔吊扎堆的开发区,今年围挡里杂草都长到半人高。自然资源部去年发文要求严控商品住宅用地供应,现在核心城市只敢拿优质地块试水,三四线城市工地数量直接腰斩。老工头们的生存法则我在苏州湖西工地见到老王,他带的班组从30人缩到8人:"现在接活要
四月的工地上,有人烟抽到发苦,有人被窝里翻烂招工群——"马上都4月了,你们挣多少钱了?我还1000块没挣到"
一、工地"僧多粥少"的三大真相
项目断崖式收缩去年还能看到塔吊扎堆的开发区,今年围挡里杂草都长到半人高。自然资源部去年发文要求严控商品住宅用地供应,现在核心城市只敢拿优质地块试水,三四线城市工地数量直接腰斩。老工头们的生存法则
我在苏州湖西工地见到老王,他带的班组从30人缩到8人:"现在接活要会看开发商脸色,中字头项目得提前半年托关系"。像他这种有测量员证、会操作BIM放线的,才能挤进绿城53亿地块的施工队。隐形淘汰赛正在上演
昆明招工启事暴露残酷现实:45岁以上普工日薪压到160块,而会开全站仪的00后学徒,跟师傅学半年就能拿8000保底。工地不再是靠力气吃饭的避风港。
二、当"日结300"变成镜花水月
深圳龙岗地铁项目贴出的5300包吃住月薪,实际要两班倒干满12小时,折算时薪才15块十年前钢筋工日结300是常态,现在苏州打保温螺丝钉的包工价,182轮竞价后压到每平米不到2毛更扎心的是工资台账和银行流水对不上,很多工友三月工资卡里,取暖费扣得比进账还多三、破局者的生存智慧
技能跨界认识个90后小伙,白天在工地放线,晚上给头条做施工科普视频。他用Kimi模型写的《测量仪使用秘籍》,播放量比搬一个月砖赚得多。考证突围
现在工地最吃香的不是红帽子,而是揣着注册安全工程师证的人。像上海虹口宅地项目,持证安全员时薪比施工员高40%。区域游击战
云南工友老张组了支"候鸟施工队":雨季去海南装光伏板,冬季到哈尔滨干室内装修。他说现在死守一个工地,"饿死的比累死的多"。
四、行业大洗牌下的冷思考
当16万/㎡的上海静安寺豪宅和5公里外空置的厂房同时存在,工地寒冬其实是经济转型的阵痛。未来能活下来的,要么像中海地产那样专啃10万+豪宅地块,要么转型做绿色建筑改造——听说杭州有团队专门给老楼盘加装光伏外墙,工人日薪比传统工地高两倍。
结语
这个春天,工地上的挖掘机声比往年少了许多。但我在南京见过用无人机做土方测算的95后技术员,在青岛见过给智能脚手架编程的农民工二代。或许正如那句话说:淘汰人的从来不是时代,而是不愿抬头的惯性。那些在板房里刷考证题库的身影,可能正攥着行业下一个春天的钥匙。
来源:我不想和你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