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春日暖阳逐渐驱散寒意,博州大地迎来了又一个春耕季。在广袤的田野间,广大农民辛勤耕耘,智能农机驰骋沃野,良种、良机、良法、良田融合配套,相辅相成,奏响博州“三农”领域变革与奋进的激昂旋律。
随着春日暖阳逐渐驱散寒意,博州大地迎来了又一个春耕季。在广袤的田野间,广大农民辛勤耕耘,智能农机驰骋沃野,良种、良机、良法、良田融合配套,相辅相成,奏响博州“三农”领域变革与奋进的激昂旋律。
良田为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根据今年的博州政府工作报告,博州计划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与一般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州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科科长霍慧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一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可以显著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壤保护能力等,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以博州实践来看,我州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土、水、路、林、电”六个方面,其中灌溉和排水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占到总投入的七成以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在所有项目实施前,农业相关部门都会收集项目区资料,组织村民代表开会征求意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并在项目建设前后进行检查与评估。
“建设高标准农田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巴掌田’改成‘整片田’,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农田的边角地和耕地的浪费,提高土地的积极利用率,也方便机械化作业。”霍慧说,根据以往数据测算,土地连片整合增加了5%左右的耕地面积,更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综合生产能力,以棉花为例,亩均产能增加25公斤左右,玉米亩均增产150公斤左右。
对于高标准农田的“表现”,常年奔走在田间的人最有体会。温泉县安格里格镇安格里格村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后,2024年,种植大户王铁军种植5000亩玉米,亩产达1335.79公斤,刷新全国冷凉区玉米单产记录,比原记录提高106.5公斤。他感慨道,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土地质量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大幅增强,灌溉设施的完善,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喝饱水”。在播种、施肥、收割等各环节,大型机械化设备能畅通无阻地作业,人力成本大幅降低。不仅如此,由于产量大幅提升,分摊到每斤粮食上的种植成本更是大幅下降,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博州积极争取各类农业专项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019年以来,博州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26.55万亩,截至目前,博州耕地总面积达27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96万亩。
良种播下
精耕细作,良种是关键。
“对我们农民来说,每年春播时,选种都是头等大事。种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年的收成。种子好、抗性高,我们的劳动强度会相对降低。而且在收购环节,好品质意味着好价格。”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乌日木则格得村棉农李鲁杰直言,“以前为了挑种子得跑好几个农资店,非常谨慎,现在政府每年都会推广优质品种,还能享受到农技专家的现场指导服务,少操了不少心。”
州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程翔告诉记者,针对主要农作物,每年州上都会选取10至20个品种在同一块田地进行实验示范播种,试种过程中不标明品种名称,采取统一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到收获时经过检验分析后优中选优,对主推品种进行推荐。
“目前,我们已向各县市乡镇场发送了今年主要种植农作物的主推品种推荐意见,其中包括玉米、棉花、小麦等数十个优质品种。这些良种都具备普遍产量高、抗病性强、深受农民认可三个基本条件。”程翔说。
为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开春以来,州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中心持续对各县市种子生产企业及种子经销店进行质量监督抽查。抽查过程中,检验人员严格按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要求,对抽取的种子样品及时、规范进行发芽率、水分、净度等指标检测,确保质量标准。此外,还对种子企业经营资质、种子来源以及仓储条件等方面开展了细致入微的检查,保证市场供应的种子安全、可靠且可追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均指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长期以来,博州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围绕种业振兴先后制定印发多个实施方案,连续实施棉花、玉米、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良种基地建设及引进国家、自治区级棉花、玉米区域试验、联合体试验和绿色通道项目等。先后引进多家制种企业落户博州,提高种业市场竞争力。还与疆内外高端前沿科研机构和企业展开深度紧密合作,大力开展种业创新攻关。
记者从种业发展中心了解到,多年来,博州共完成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展示项目80余项,参试品种1300余个。目前,博州棉花、油葵、甜菜、玉米等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小麦良种覆盖率98%以上。2025年,博州良种率达98%以上。
良机跟上
3月24日一大早,在精河县大河沿子镇额勒森陶盖南村,2100亩棉花开始播种,正式打响博州棉花春播“第一战”。
棉田中,3台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精量播种机,按照预设路线匀速行驶,一次完成开沟、下种、铺膜、覆土等作业,这种智能农机能够自动调整播种深度,每穴精准播撒1粒包衣种子,空穴率控制在3%以内。与传统机播方式相比,北斗导航技术使播种效率提升40%,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为后期机械化采收打下坚实基础。
配套升级的滴灌系统同样充满科技含量。根据土壤质地,棉农们选择不同规格的迷宫式滴灌带:黏土地采用滴头间距35厘米的滴灌带,沙土地则选用滴头间距25厘米的型号。这种精细化配置可使灌溉水利用率达到95%,较传统漫灌节水30%左右。
田埂边,棉农苏来满乃看着播种机有条不紊地工作,感慨万千。他说:“以前播种路线比较难掌握,种子播撒也不均匀,司机累了机器还得歇着。现在高科技的自动驾驶系统太轻松了,省时又省力。这三台播种机一天能播种400多亩地。”
大河沿子镇呼萨英铁热克村董希光有着相同感受。53岁的他是村里第一代拖拉机手,在30多年间先后经历了拖拉机从链轨式到履带式,再到胶轮式的变迁。他告诉记者,最初的拖拉机设计简单,功能有限,马力普遍较小。拖拉机负载农具进行作业时,需要频繁地换挡来调节速度,在大忙时节一整天都要重复踩离合的动作,非常辛苦。随着科技技术的提升,现在的拖拉机可搭载多种农具,作业范围广、效率高、质量好。
农机手们的真切体会,反映出博州农业机械化的广泛普及。近年来,博州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和农牧业生产实际需求,着眼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各环节机械作业,积极推广农牧业新机具、新技术,大力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着力培养农机实用型人才引领农机化发展。
截至目前,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96.89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22392台,其中100马力以上拖拉机2030台,配套农机具28953台(套、架),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100%、农林牧渔业机械化水平92.92%,农业机械化率连续4年稳居全疆第一。
“目前,博州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比率为1:1.13,配置比越高,作业效率也就越高。”州农业农村局农机服务科科长宋怀杰介绍,今年博州推广的农机具有国产打包采棉机、吊杆式喷雾机、分流式整地机、植保无人机、捡石机、北斗导航作业检测终端等,涉及耕、种、管、收、防全生产环节。
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民生产积极性,近年来,博州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积极争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精准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确保惠农政策落地见效。
良法用上
良法,是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途径。
当前,博州棉花播种自东向西大面积展开,“宽早优”植棉模式成为广大棉农的首选。
“博州现有棉花150万余亩,其中采用‘宽早优’植棉模式的就有70多万亩。”州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丛虎滋介绍,“宽早优”植棉模式,即“宽等行种植、促早发早熟、优质高产”的植棉方式,是“良种+良法”的配套集成技术。该技术选择抗病、优质、高产、单株结铃性强、生长势强的品种,通过“宽等行、降密度、壮植株、拓株高”创建高光效群体结构,促进棉花早发早熟集中成熟,实现棉花高产、优质、高效。
经州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测算,在经济效益方面,“宽早优”植棉模式较传统“矮密早”植棉模式可降低种子成本15元/亩,节省拔草、打顶等用工成本20元/亩,降低籽棉含杂率,提高棉花单产30kg/667m2以上,提升品质1-2个等级。
棉农马国华是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呼和哈夏南村的种植大户,2023年起开始采用“宽早优”植棉模式。他告诉记者,该模式将从前的一模六行调整为一模三行,株距也从9厘米调整为6.75厘米,通过选择良种、减少密度、增加透光性,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增效可观。
记者从技术推广站了解到,除了“宽早优”植棉模式,今年,博州还将在博乐市、精河县主要的植棉乡镇推广小流量高频次智能灌溉技术。该技术通过将水分直接送达作物的根部,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浪费和蒸发。相比传统的洪灌和喷灌方式,小流量滴灌技术优势显著。其核心在于滴灌管的滴头采用湍流技术,能让整条滴灌管达到95%以上的灌溉均匀度,达到水肥均匀供给,同时可节约10%-15%的用水量,为棉花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推广应用,推动着博州农业向高质量发展大步迈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三农”之变带来的不仅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是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和无限可能。
文:记者段吉祥 通讯员史博图: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图库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出品
监审:葛慧慧 编审:谢晓研 编辑:邹小梅 责编:邹小梅
来源:博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