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八百里秦川的褶皱里,秦腔如一株顽强的荆棘,扎进每个乡民的血脉。1971年,高亚玲出生在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金星村,父母虽非专业演员,却以板胡与须生的演绎,为她织就了最初的戏曲基因。胎教时萦绕的胡琴声,三岁起跟着母亲在自乐班哼唱的咿呀调,早已为她的人生埋下伏笔—
在八百里秦川的褶皱里,秦腔如一株顽强的荆棘,扎进每个乡民的血脉。1971年,高亚玲出生在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金星村,父母虽非专业演员,却以板胡与须生的演绎,为她织就了最初的戏曲基因。胎教时萦绕的胡琴声,三岁起跟着母亲在自乐班哼唱的咿呀调,早已为她的人生埋下伏笔——这个在铡草声与板胡共鸣中长大的农家女,注定要以秦腔为舟,划破命运的层峦叠嶂。
九岁那年,母亲将高亚玲送进县戏校。冰冷的通铺、劈叉的剧痛、生吞活剥的戏文,让这个爱哭的女孩几度逃离。然而,每当她站在土台子上,听着台下老乡们"这丫头唱得像颗嫩豇豆"的调侃,心中那簇秦腔之火便熊熊燃起。戏校仅维持八个月便因教学水平有限被迫解散,母亲含泪接她回家,却不知这短暂的启蒙已为她埋下"人前唱戏,人后吞泪"的戏魂。
命运的转机来得猝不及防。婚后养牛送奶的清晨,高亚玲总在驮着两大桶鲜奶的自行车上轻声哼唱。某日路过镇文化站,站长被她"四五遍便能精准复刻的戏腔"震撼,破例收她为徒。从此,铡草间隙的《断桥》、奶牛棚里的《花木兰》,成了她对抗平庸生活的武器。三十年间,她记下数百出戏文,连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霍慧君都惊叹:"非专业演员能掌握如此多的戏码,罕见!"
2005年春天,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戏迷大叫板总决赛的战火点燃。34岁的高亚玲带着铡草时磨出的茧子,与专业院团的科班生同台竞技。评委陈忠实默默观察着这个"骑着加重自行车参赛"的村姑:当她唱起《三娘教子》中"老薛保你莫跪"时,浑然天成的哀婉与力量,竟让这位《白鹿原》的作者湿了眼眶。
决赛之夜,高亚玲穿着借来的戏服走上舞台。台下观众席里,丈夫梁维忠攥着全家积蓄的银行卡——那是他们为儿子准备的学费。当她唱到《窦娥冤》"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时,评委席突然亮起三盏红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陈忠实突然起立,用作家特有的腔调喊出:"我以《白鹿原》作者的名义,要求评委重新打分!"最终,这个"不识谱的草根"以98.7分斩获总冠军,创下了秦腔票友赛事的奇迹。
夺冠次日,北京人艺的邀约函雪片般飞来。高亚玲握着信纸的手微微发抖——这个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农村妇女,即将与濮存昕、宋丹丹同台演绎文学巨著。排练《白鹿原》时,她偷偷在后台用手机录下濮存昕的念白,凌晨三点爬起来反复模仿。某次走位失误,宋丹丹拍着她的肩膀说:"妹子,秦腔的野性子别吓着布景板!"她却红了眼眶:"我在用命演戏啊!"
2006年6月,《艺术人生》录制现场。当主持人问及"如何看待从奶牛场到舞台的跨越"时,高亚玲突然起身向陈忠实深深鞠躬:"先生,您让我知道,秦腔不仅是唱戏,更是活着的方式。"这句质朴的告白,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在《白鹿原》中饰演田小娥的"秦腔超女"。
2008年,高亚玲被特招进宝鸡人民剧团。然而,当她带着"要在50岁前开免费演唱会"的梦想履职时,却遭遇了民营院团的生存困境:宝鸡三区九县,九成剧团因人才断档濒临解散。作为省人大代表,她带着速效救心丸走访陕甘宁17万公里,记录下每个院团的困境。
2015年,她自筹资金成立陕西西路秦声剧院,提出"戏曲+直播+文创"的创新模式。2024年,反腐大戏《陈三两》全省巡演时,她裹着护腰在后台盯服装,直播镜头却记录下她对着手机屏练习新剧的侧影。当记者问及为何执着于秦腔,她指了指剧院墙上的《白鹿原》剧照:"当年陈忠实先生救了我,现在轮到我救这门戏了。"
2025年春,高亚玲在何尊文化主题微短剧中饰演周文王之妻。拍摄间隙,她抚摸着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轻叹:"秦腔的板眼,和这千年纹样一样,藏着中华文明的筋骨。"夕阳透过排练厅的窗棂,将她鬓边的银丝染成金色——这个从铡草声中走出的女子,终以秦腔为舟,载着乡土文化的魂魄,驶向更辽阔的江湖人生。
来源:满船清梦压星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