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视西方科学,发现客观确定性原则是首先要追求的,科学的各种策略,比如分解、实验室研究、逻辑分析,都要保证客观确定性。比如:“水在4度时密度最大”,“肺炎要用抗生素治疗”,这些结论有明确的内涵,任何人都不需要主观发挥。
审视西方科学,发现客观确定性原则是首先要追求的,科学的各种策略,比如分解、实验室研究、逻辑分析,都要保证客观确定性。比如:“水在4度时密度最大”,“肺炎要用抗生素治疗”,这些结论有明确的内涵,任何人都不需要主观发挥。
科学实验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步骤都可清晰描述,其他人操作,理论上可复现相关结论,整个事态是可控的。整个过程能构建严密的逻辑闭环,保证科学的威严。正如人们的反思“这种价值无涉的形式化系统享有认识论上的独特权威性,因为它能消除实验室及其传播的地方性,是科学达到普遍性的有效途径……方法论规则不仅确保了实验室之间的科学复制,而且还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去情境化的表述和传播。”
医学上,基于细胞和分子理解生命和疾病的机理,让西药作用于异常的细节,基于统计表达治疗方案的效果,这些是确定的,医生只需根据规范治疗就好,不需要病人的主观思辨。
要调查疾病原因,预防疾病,研究者选择某种因素,得出确定的结论,比如吸烟可能增加多少患病危险。专家只能说“45岁以上的人要定期体检”,不会说“中年以后要定期体检”,“中年”是含混的,容易导致个性发挥。
科学不一定非得排斥主观或空洞的概念,关键是要保证确定性,比如,能基于客观指标定义机体之于某种病毒的免疫力,不需要医生的个性发挥,就是可以的。再比如,细胞也是复杂的事物,在相应的目标下,它有明确的内涵,能确定地表达,就是可以的。
这种努力造福人类的精神值得鼓励,毕竟人是有限的,应当谨慎地应用确定性原则。
科学刻意追求确定性,而世界的基础是不确定的,这就否定了科学的希望。科学在研究微观世界时遇到混乱,比如电子云、量子的不确定性,正是确定的研究手段激发的,不那样研究就不会遭遇混乱(人类也并不会遭遇显著损失)。
世界依靠不确定原则孕育了夸克、原子、分子、复杂分子、初级生命、高级生命、人,也让世界能稳定地运转。人于是利用掌握的确定性,反过来探索宇宙基础,这是不可能成功的,就像一个人试图穿越回去,把祖父杀掉。
生命研究上,人们希望对象是确定的,比如基因自己会突变,细胞的发生发展不受外界影响,疾病来自明确的因素,精神和环境制造的影响可以明确地表达。这些不十分真实,因为它们的基础和背景是不确定的。
人们不去理解浑然的生命,不理会身体的变化归转,守在疾病环节,找到某些确定的异常,再采用强有力的干预手段。这种认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有限地解决问题。
人类行为受到世界的复杂影响,受到思维的影响,更加不确定。科学只能确定地论述,丢失深层次的因素。科学没法面对民众捉摸不透的眼眸,拿出一些庸俗的结论指令民众遵循,无意于激励民众成长。
科学立志于维护确定的世界,对健康、积极、压力等,只能用明确的内涵来逼近,变得低效。至于生命、今天、未来、人性、人类等,只能不予理睬。它们必然是真实的,可以科学地把握。
确定的科学要么揭示的真相有限,要么愈发缺乏实用价值。人们是能知道体内有多少种细胞,可没什么实用价值;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确定的,这远不能揭示该分子的价值;某种病的死亡率是多少,这结论压缩了大量真相;人的身高看似明确,它是如何来的,还有大量隐含的知识;人得了什么病,其原因可能很复杂。
科学追求确定性,而生存是不确定的,于是逻辑地推论:那些至关重要的知识都不是确定的,越是确定的,都不是至关紧要的,比如,万有引力当然非常确定,因此不能成为生命的根本性原则。
科学无法触及真正的世界,不意味着它无法营造确定的世界,比如,既然癌症无法把握,就编辑基因以消除相应的隐患;不管社会多么复杂,简单得出一些统计结论以指令社会运营。少数人就可以拯救世界了。
科学坚持的客观确定性其实比较孱弱,以“吸烟有害健康”举例,人生观、遭遇的境况、缺乏朋友的帮助,等等导致吸烟行为;吸烟有丰富的细节,比如烟的材质、吸烟的时间段、吸气的深入程度、吸烟的环境;吸烟导致各器官发生复杂的分子变化,对每个人产生各异的影响,日积月累,导致某些病变。科学统计一批人,根据有限的指标,得出一些明确的结论。这些结论理论上能够重复出现,因而显得科学,触及多少真相,有效性有多高,适用于哪些人,谁也不知道。
追求客观确定性的科学不可能真正救赎人类。在实验室,研究的是微观细节,得出机理清晰的化学药品,再厉害,也需要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效率不可能高。它解决的是细节问题,体内的细节太多了,对大多数疾病来说,治疗效果不会有多好。还有诸多原因,医学会愈发复杂,继续变得昂贵,人类的痛苦没有改善多少。
在真实世界,民众没有参与科学探索,各种结论不够有效,不利于民众的认可和践行。民众还在变得低矮,人际合作变得有限,等等,所以人类进步有限,很多时候更腐化,问题更多。一句话总结:但凡民众被排除于科学之外,人类就好不到哪儿去。
客观的面目下,西方科学也开始玩主观的游戏,比如认为科学全面有效,把圆周率计算到无数位以后,希望搞懂黑洞等奥秘,研究了那么多生命分子而缺乏实用价值,展望某种方法能克服癌症。需要发展主观的科学,激励民众的成长,让主观具备实用价值,扭转科学上的奢靡之风。
不是否定只有娱乐用途的科学,是我们要把事情说清楚。
客观的认识论统治着当下,人们不敢在科学上坚持主观认识,就像一些人关于中医的批评:用语缺乏清晰内涵,因而不可能是科学的。这是不对的,客观与否和科学与否是两个维度,主观的认识也能符合客观世界,比如法律上讲“过失杀人”。
主观的表达,只要它导致更好的生存状态,就可以算科学的,比如,元气充盈百病不生。我们考察两组人,一组信任和践行这句话,一组人不理会这句话,包括随意作践自己、只听专家的,看两组人的命运有何不同,如果前一组人能更好地生存,就说相应观点是科学的。
深入的思考表明,只有不追求客观确定性,才能在科学上确定地把握人类。人类出现了千万年,并且(总体来看)越来越好,说明人类的生存是确定性事件。我们发展新的科技手段,便于每个人更好地生存。人能相互影响,有效的方案,正确的认识,都得到扩散。越来越多人幸福安康,人类愈发变得确定。这里的确定性已经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
固执地追求客观确定性,只能更加依靠技术,比如通过编辑某个基因而显著地改变,通过电子信号影响思维,让纳米机器在体内操作,技术的打击也就到来了。换言之,简单地追求确定性,人的命运就已经被技术确定了。
来源:希望的一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