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鸟窠禅师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虚幻与无常。人生如梦,来去无踪,何必纠结于虚幻的世事?诗人提醒我们,放下执念,方能超然物外。人生本就是一场梦,不必过于在意得失,顺其自然,方能活得轻松自在。
01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窠《无题》
唐朝最具禅意的小诗,字句简短,但通达世事,仅28个字,道尽人生况味。
鸟窠禅师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虚幻与无常。人生如梦,来去无踪,何必纠结于虚幻的世事?诗人提醒我们,放下执念,方能超然物外。人生本就是一场梦,不必过于在意得失,顺其自然,方能活得轻松自在。
人生百年,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什么也留不下,什么也带不走!不要在乎得到和失去,也不要计较拥有和错过,应该明白,得到的是经历,失去的是体验。人生如梦,万法皆空,笑对人世烦恼,才得自在从容!
02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
此诗大有禅意。让我想起了李白《将近酒》里的诗,“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本是如此。
年轻的时候如花开,年老的时候如花落。树红树空,都是自然。
这个道理引申开来,世上所有的东西岂不都是如此?一切都是过程,一切过程都会有开始和结束。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会经历悲欢离合,每个人都是生老病死,无人可以替你分担。
所以高的时候又有什么可得意的呢,而低的时候又有什么可卑微的呢,一切都是无常。谁如果想要荣华富贵不绝,谁就违背了天道。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如此。
那么最后的问题是,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修行,每个人都是用自己一生的所思所想所行去回答。
最能看清人生轮回的是佛家。人生要通透就像这三位高僧的古诗一样。
人生亦如此,朝开暮谢是常态,在时间的长河里,若是把人和花相比也是一样。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想不开时,退一步就明白了! 人生是一场修行花开半夏,锦绣未央,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越走越会明白。做人越简单,生活就越宁静!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人生如对弈,把小蝇小利算得太清,看得太重,只会自找不快,耗损心力。笑着吃亏,无介于怀,才能集中精力做真正重要的事。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招,毕竟输赢下不完。
03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插秧歌》
契此为五代时期的布袋空携空满袖的僧人,此诗为其借插秧之事,传达佛理禅机之作。诗中,契此以插秧为喻,描绘了“手捏青苗种福田”的劳作场景,并寓含深意。他借“低头便见水中天”启示人们,只有内心清净,才能洞察世事本质。而“六根清净方成稻”则进一步强调,只有去除杂念,才能有所成就。
最后的“后退原来是向前”,以插秧的动作寓意人生的进退之道,告诉人们在某些时候,后退也是一种前进。整首诗充满了佛系的智慧与禅意。
04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士
南朝的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
他可以说是前禅宗时期妙会禅宗的代表人物。这首怪诞的诗偈,后来常常为禅师们引用,里面到底有什么“秘意”呢?
佛家讲:“颠倒无明”,“烦恼即菩提。”
也可以作为对《老子》“反者,道之动”思想的参照。
这首诗采用了色界“矛盾”的手法:既然是空手,怎么又说是把着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又是骑着水牛呢?人从桥上走过,分明看到桥下的水在流着,怎么说是桥流水不流呢?
这首禅诗,所讲的全是反话:抓了锄头但手是空的,骑着水牛却在步行;人从桥上走过,看到的是桥在流,水没有流!
从一般常识的角度来看,像是语无伦次的疯癫话!这首禅诗,千百年来,解释不一;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悟此禅诗,有的人则研究了几十年不得觉悟......
那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它更没有那么简单,它可以有一个答案,也可能有无数个答案......
哲学上曾经有个试题: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05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嗅梅》
赏析:此诗摘自《禅诗》三百首高僧篇,是一首用寻春咏梅来譬喻悟到本来面目的绝佳禅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首两句描绘诗人尽日寻春,踏破芒鞋,入岭穿云,但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 多少禅修之人为了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辞辛苦,苦苦寻觅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里?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 诸佛所证悟的真如法身原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无缺,可是又有多少人会得呢? 六祖惠能禅师得法南归,途中与无尽藏尼邂逅相遇,她诘问禅师:“字尚不识,何能解意。”禅师回答:“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我们也可能在梅枝旁茅塞顿开,人生要学会享受阳光,珍惜大自然的馈赠,活着不是给别人欣赏,也不是炫耀自己的荣光,只要内心舒适,就活出了自我。
06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唐·栖蟾《牧童》
栖蟾作为唐末的僧人,其诗作多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此诗正是以牧童的生活为题材,通过描绘牧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简单快乐的追求。
开篇即描绘出牧童骑牛、春风拂面、细雨飘飘的自在景象。“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进一步刻画了牧童在青山绿草间吹笛、披蓑衣的悠闲生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则通过日出而作、月明而归的生活节奏,展现了牧童生活的规律与和谐。“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末两句以反问作结,表达了对牧童生活的羡慕与向往,同时也传达出诗人“无是亦无非”的人生哲学。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07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唐·白居易《对酒》
【赏析】
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时迸发出的一点火光,转瞬即逝。人生不论贫穷富有,应放开眼界,随遇而安,笑口常开,极乐自在。
此诗为白居易的闲适之作,写于他被贬江州之后,借酒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中,白居易以“蜗牛角上争何事”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琐碎小事上的无谓争斗,进而以“石火光中寄此身”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他劝诫人们应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应为外物所累,不开口笑反而是痴傻之举。这种超脱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与佛家的“放下执念,追求内心平和”的思想不谋而合。整首诗语言平实,寓意深远,引导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追求内心的自在与解脱。
08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宋·慈受怀深《退步诗》
释怀深,宋代高僧,其诗作多寓含禅理,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此诗以“退步”为题,旨在传达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生活态度。
这首偈颂出自宋朝的慈受怀深禅师,他以其深刻的禅理和儒雅的诗词,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这首偈颂,体现了禅宗的自在无拘和自然洒脱。
开篇即点明主题,指出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能够懂得退步、放下的人才是最明智的。用孤云野鹤来比喻这种超脱自在的生活状态,形象生动。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生活的美好,与松风为伴,与明月为友,自在逍遥。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与诗意,引人深思。
以退为进,无争无执。
人生福祸相依,失去一些东西,自然会有所补偿。
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名利,不计较富贵……
自然活的像闲云野鹤一般悠然自在,与松风明月同在。
09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苏东坡《洗儿诗》
这是苏轼的诗,表面上是给儿子的祈愿,实际上是反讽现在朝堂上的人都是愚鲁之人,愚鲁的人都可以无灾无难到公卿,那我希望我儿子是这样的人,不然我这样聪敏的人,为何都被排挤都在朝堂之外误一生呢?许七安玩了个辈份梗,拉了一波大嘲讽,最后还来了最爽的小指升旗,文有文的精彩,武中有武的冒进,一波高燃的精神攻击,比直接扇权贵巴掌更爽哈!
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此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全篇虽寓愤世嫉俗之意,却仍不失诙谐幽默,体现了作者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10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河山万朵。
——宋·茶陵郁《悟道诗》
这首诗以明珠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内心光芒照亮万物的意境,寓意着学佛要开放、活泼,不要过于呆板,以一颗灵巧的心才能与禅相应。
【禅意】
郁山主骑驴过桥,驴子失足把他从背上掀了下来,于是豁然开悟,写下了这首悟道诗。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明珠,这颗明珠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但是,长期以来它被物欲尘劳所蒙蔽、禁锢住了。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今天,去除了物欲尘劳层层的覆藏,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佛性明珠的智慧之光熠熠显现,放光动地,发挥出无穷的妙用,它照破了千山万水,乃至整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颗明珠,它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只是很久以来,因为业力牵引,它一直被尘垢覆盖,为无明遮蔽。尘劳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我们往往用一生的时间,在苦苦编织着这张尘劳之网,要想透过它跳出去,实在是难之又难!
“一尘飞而蔽天,一芥堕而覆地。”(《佛果禅师语录》)一粒灰尘、一颗芥子,就足以遮蔽我们的心地,遮蔽整个世界的光明。
正因如此,禅的宗旨就是要让我们拔落尘埃,拨云见日,让原本澄净、原本纯然、原本光亮的明珠,重新焕发出光华。这是一种非常庄严而美丽的境界。你的明珠蒙尘了吗?你的明珠尘尽了吗?你的明珠光生了吗?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