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吧!这里是“红领巾诞生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6 12:19 1

摘要:清明节前夕,萍乡市安源区曙光希望小学的少先队员们身着整洁的校服来到牛形山脚下,胸前的红领巾如跳跃的火焰,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他们列队肃立,目光凝聚在烈士纪念碑上那个镌刻了百年的名字——黄静源。

4月6日

《当代江西》刊发文章

《光荣吧!这里是“红领巾诞生地”》

讲述安源儿童团革命事迹及红领巾诞生背景

这片红色热土孕育革命精神

激励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续写荣光

↓↓↓

《当代江西》

百年前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作者 | 曾俊

题图 | 安源儿童团入团雕像

清明节前夕,萍乡市安源区曙光希望小学的少先队员们身着整洁的校服来到牛形山脚下,胸前的红领巾如跳跃的火焰,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他们列队肃立,目光凝聚在烈士纪念碑上那个镌刻了百年的名字——黄静源。

“全体立正,默哀!”随着辅导员的口令,孩子们齐刷刷低下头,静默中只听得见山间的鸟鸣与松涛。

少先队员曾昕瑶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将红领巾的一角抚平,低声念道:“黄爷爷,我们不会忘记您和先辈的英勇无畏,也不会忘记少先队员的使命。”

她的声音很轻,却仿佛穿透了时光,让教科书上安源儿童团的红色印迹更加具象,与百年前矿井深处那声“还有千万个黄静源”的呐喊遥相呼应……

清明时节少先队员向黄静源烈士献花。

矿井深处的红色火种

1921年秋,在萍乡安源煤矿的隆隆机器声中,毛泽东等年轻共产党人陆续来到安源,他们深入矿井,走进巷道,向工人们讲授革命道理,传播党的革命主张,从此在深深的矿井里播下革命的火种。

1922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浪潮下,中国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悄然诞生,这就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

彼时,安源路矿工人运动风起云涌,7至15岁的孩子们在党的号召下,以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革命的重担。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接受革命启蒙,更承担了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护送同志等秘密任务,成为革命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小哨兵”“小战士”。

1925年9月21日,北洋军阀武力封闭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打死打伤工人十余人,工人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为掩护同志撤退,不幸被捕。

历经20余天的严刑拷打,黄静源始终不为敌人的利诱和酷刑所动摇。10月16日,黄静源被敌人枪杀在安源半边街广场。临刑前,黄静源目光坚毅地环视周围的工人兄弟和父老乡亲,高呼:“工友们!革命总是要流血的。杀了一个黄静源,还有千万个黄静源!”

黄静源牺牲后,安源工人不畏强暴,在其殉难处举行追悼会,王耀南等儿童团的成员们眼含热泪将他殉难时留下的血衣撕成布条,分给大家系在脖子上,以示“继承遗志、斗争到底”。从此,这一块块被烈士热血染红的三角巾,不仅成为儿童团的标志,更成为了少先队红领巾的雏形。

安源儿童团在革命生涯中,几起几落,由最初仅有7人发展到1926年的350多人。“起来,中国的少年儿童!起来,中国的青年一辈……”他们唱着团歌,跟随父辈前赴后继,从安源走向了井冈山,走向了延安,走向了新中国的重要岗位。1955年被授予将军军衔的王耀南、吴烈、幸元林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吴运铎等,便是安源儿童团的杰出代表。

他们用一生诠释了红领巾的信仰力量——“一要保守秘密,二不许打架,三要完成交给的任务……”的誓言,是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担当。如今,中国少年先锋队已拥有1.1亿名少先队员,百年前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清明时节少先队员为黄静源烈士默哀。

红布条里的精神图腾

2025年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第55页,镌刻下一段萍乡安源的红色记忆:“安源儿童团是少先队的先期组织,一成立就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简洁的文字,将百年前的星火与新时代的红领巾紧密相连。

安源儿童团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的起点,更是一部用鲜血与信仰书写的红色基因密码。当这段历史走进教科书,它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成为新时代青少年赓续信仰的精神路标。

在旧社会的矿井中,童工是被剥削的最底层。安源儿童团通过组织学习《劳动童子团歌》、参与罢工斗争,将“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信念注入少年儿童心中。

作为“秘密交通员”,儿童团员们以童谣暗号传递情报,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国使命。这种责任感超越了年龄的局限,塑造了“少年强则国强”的集体意识。而红领巾的起源,本质上是革命者用生命书写的“精神遗嘱”。黄静源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布条,儿童团员们佩戴它,既是对烈士的缅怀,更是对党忠诚的无声宣誓。

信念的觉醒、责任的担当与牺牲精神的传承,共同构成了红领巾的精神图腾,成为少先队入队誓词的精神源头。“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随着嘹亮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响起,这种以生命为底色的红色基因,跨越百年仍激荡人心!

“红领巾爱祖国——我心中的五星红旗”国旗传递活动(江西安源站)升旗仪式。

红色基因薪火永续

安源的红色基因并未止步于教科书。在“红领巾诞生地”,历史正以创新的方式唤醒新时代少年的热血。

近年来,安源区以“红领巾诞生地”为文化坐标,构建了“课堂+实践+创新”立体化红色传承体系。推进5A级景区建设,着力挖掘用好安源的红色资源,整合安源党校旧址、路矿工人俱乐部等7处国保点作为红色教育的教学现场,并开发建设了涵盖“三馆两中心一广场”的安源红领巾少儿基地,打造了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安源纪念馆、萍乡市科技馆、安源红领巾广场等基地场馆。

2023年暑期,“红领巾号”之旅实践活动季成功举办,吸引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五省一市”的8万余名青少年奔赴安源。少先队员、辅导员代表乘坐“红领巾号”列车,抵达安源红领巾少儿基地,聆听红色故事,学习党领导下的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

安源红领巾少儿基地。

安源区以“红领巾号”之旅为契机,做好“红色+”文章,采用“一点多维”开发方式,绘制“初心地图”,整合“五省一市”沿线实践资源,精心串联起一条兼具游览与研学价值的红色“打卡路线”。

安源区还积极配合全国少工委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宣传办公室协办“红领巾爱祖国——我心中的五星红旗”国旗传递活动(江西安源站),这面上过太空的国旗,在安源大地冉冉升起!

推出“百年溯源之旅”“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精品课程;创作一批实景演出、光影演艺文艺作品;打造“15分钟少先队红色校外实践圈”,开展“讲红色故事 争做红领巾小小讲解员”等特色活动……一系列创新传承,让安源儿童团的精神内涵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从矿井深处的抗争到教科书里的篇章,安源儿童团的故事完成了一场百余年接力。今天的少先队员诵读课文时,触摸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正如安源纪念馆留言簿上一位小学生的感言:“红领巾不是一块布,而是一团火。”这团火,曾在1922年的暗夜中照亮革命之路,如今仍在新时代少年的胸膛炽热燃烧,映照着民族复兴的璀璨星河。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