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中国的乙型肝炎感染人数在长期维持高位,数据摆在那儿,大概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约2000万人是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也就是需要随访、吃药甚至做肝功能监测的那一类。
这个数字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高得吓人。有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用不着担心乙肝;也有人认为只要不输血、不乱性行为就不会中招。
但医生在门诊见过太多病例,真正感染乙肝的人群里,很多并不是通过所谓“高危行为”被传染的,而是一些生活中长期忽略的细节,导致病毒进入身体,免疫系统一开始没能反应过来,结果就被病毒扎根了。
乙肝病毒是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它不通过食物、不通过空气,但这个不代表它传播就难。血液、唾液、伤口接触、黏膜交换,只要一点点病毒含量就足够了。
研究已经证实,乙肝病毒在外界环境中能在干燥血迹中存活7天以上,如果温度适中、环境潮湿,存活时间更长。
也就是说,不一定要面对面传播,物体表面的病毒照样可能让人中招。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传播途径,而在于有没有把可能性彻底封死。医生提到的“四不做”,就跟这个息息相关,每一项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第一个不能做的,是共用私人清洁物品,尤其是剃须刀、指甲刀、牙刷这种带有微量血液或黏膜分泌物的东西。
很多家庭有共用习惯,父子一把指甲刀,夫妻一个牙杯,还有些小旅馆、出租屋里提供的卫生工具没人清洗、消毒。
病毒量虽小,但只要皮肤有破损,哪怕是隐性的,也能给乙肝病毒一个通道。有研究在共用指甲刀样本上检测出HBV-DNA存在,说明病毒确实可能借这个物品传播。
2019年北京地坛医院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300名新发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有52人没有输血、无高危性行为史、无母婴传播可能,最终溯源发现其中31人存在共用剃须刀、牙刷、指甲钳等物品的习惯。
这类传播不容易被注意,是因为人们总觉得“亲人之间没事”,但乙肝病毒不会管你是不是亲戚,它只认传播通道。
第二个不该做的,是在体检中长期忽略乙肝五项筛查。很多人做体检,只看血糖、血脂、心电图,很少主动做乙肝病毒指标检测。
更麻烦的是不少基层体检套餐根本不含乙肝五项,或者检查了也不给出专业解读,只告诉你“正常”或者“感染过”。
但乙肝五项的解读非常复杂,光看到表面阳性、阴性没用,要结合HBsAg、抗-HBc、抗-HBs三个指标交叉分析,才知道一个人到底是带毒、感染过、还是免疫中。
在深圳一所高校做的体检分析中,发现有48名学生乙肝五项有异常,其中19人是处于病毒携带状态,之前从未被发现。
这些人中超过一半是通过疫苗接种记录才确认没有形成免疫保护。也就是说,哪怕小时候打过疫苗,长大后抗体可能已经消失,没查就不知道自己是否还具备保护力。
第三个不能再做的,是擅自停打乙肝疫苗或随意选择补种时间。现在很多人知道接种疫苗有预防作用,但真正按照标准程序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成年人并不多。
尤其是20岁到45岁这个年龄段,一部分人小时候没打,一部分人打了没形成抗体,还有一些人打了一针或两针之后没管,补种时间拉得太长,等于是白打。疫苗只有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形成特异性免疫反应,超过时间窗,免疫效果就明显下降。
有研究显示,完成三针标准接种后形成抗体的比例高达90%,但只接种一针或两针的人,抗体形成率不到40%。
而完成接种后不查抗体水平的,哪怕看似全程接种,也有12%左右没有产生保护性抗体。抗体低于10 mIU/mL的人群无法对病毒形成有效屏障,理论上还是易感者,病毒一旦进入体内照样感染。
第四个不能忽视的,是长期过度用药导致肝功能受损,为病毒感染提供“落地空间”。
一些人身体反应强,对各种小毛病特别敏感,头疼、感冒、消化不良都会吃药,抗生素、止痛药、保健品甚至是中成药长期混着吃。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肝脏,长期吃药会导致肝细胞代谢压力上升、线粒体功能受损,肝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这种状态下,肝组织对病毒的防御能力下降,哪怕病毒量不高,也可能快速复制。
尤其是一些人喜欢自己配药、不看说明书、频繁换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肝毒性远远超过个体药效。
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一项病例汇总数据显示,32名乙肝新感染者中有11人是慢性用药患者,长期使用中药提取物、含对乙酰氨基酚类止痛药、含激素成分药物等,其中8人的肝功能在感染病毒前已接近临界水平,说明病毒并不是“主动攻击”,而是身体已经没有能力自保。
这四件事表面看不算大,但在防乙肝上面却是致命漏洞。有些家庭三代同住,一人带毒,其他人不打疫苗、不做筛查、不注意卫生,几年时间里感染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医生不止一次提醒,乙肝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病,也不是什么少见的病,但问题恰恰在于它太常见,导致很多人放松了警惕。
还要指出一个经常被误解的地方:乙肝不是只传染“体质差的人”。病毒不挑人,只要有传播路径、缺少抗体、免疫系统未激活,就都有可能感染。
现代人很多熬夜、营养不均、压力大,本身免疫力波动很大,哪怕没有明确基础病,也不是百分百的安全人群。
而一旦感染乙肝,进入慢性化的风险就很高。根据《中华肝脏病杂志》刊载的数据,成人感染乙肝后约有10%进展为慢性乙肝,而儿童则超过80%。儿童感染大部分来自母婴传播,成人感染多数来自生活接触的盲区。
想把乙肝感染率拉下来,不光靠打疫苗,更要建立一个覆盖生活各层面的风险识别系统,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教育系统、媒体传播四个方向同时动手。
否则就算疫苗技术再先进,只要信息传导、行为干预没到位,病毒照样有空间活动。而这个空间,就藏在看起来无害的生活细节里,藏在每一次忽视、每一个“没事”的念头里。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