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山县农械厂成立于1958年时正值农村地区对农业机械化需求急剧增长之时。工厂选址在交通相对便利之处,周边农田环绕,有着浓厚的农业氛围。建厂初期,它就肩负着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坚实后盾的使命,主要生产各类农具,如锄头、镰刀、犁铧等,虽然产品看似简单,但每一件都凝聚
记忆深处的东山农械厂
黄旭明
在八九十年代,工业发展浪潮席卷全国,位于东山县西埔镇白石街32号的东山农械厂,便是这浪潮中的一朵独特浪花,承载着一代人的奋斗与回忆。
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东山县农械厂成立于1958年时正值农村地区对农业机械化需求急剧增长之时。工厂选址在交通相对便利之处,周边农田环绕,有着浓厚的农业氛围。建厂初期,它就肩负着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坚实后盾的使命,主要生产各类农具,如锄头、镰刀、犁铧等,虽然产品看似简单,但每一件都凝聚着工人们的心血,且工艺精湛,在当地农户间口碑极佳。
随着时间推移,农械厂不断发展壮大,引入了新的设备和技术。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生产磨粉机、粉碎机,切丝机,拖拉机配件后盖板,飞轮和工业用抽砂船等农业和工业机械,这些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工业生产效率,一时间成为农户们和工厂用户的得力助手。工厂规模逐步扩大,从最初的几十名工人,发展到数百人,拥有了多个生产车间,包括铸造车间、金工车间、装配车间,锻工焊接等,各车间分工明确,协作紧密,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链。
厂内生活,温情满满
对于在东山农械厂工作的工人们来说,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天清晨,伴随着工厂的广播声,工人们精神抖擞地走进厂区,开启一天的工作。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备,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脸上始终洋溢着对工作的热情。
中午时分,食堂飘出阵阵饭菜香。工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趣事。饭后,大家会在厂区的林荫道上散步,或是在职工活动室里下棋、看报,放松片刻。下班后,厂里还经常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如篮球比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工人们的业余生活,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许多工人在这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找到了相伴一生的伴侣。
技术革新,勇立潮头
八九十年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东山农械厂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技术革新的重要性。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当时厂领导重视和工作下,工厂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派遣技术骨干到外地学习培训。同时,与一些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新型农业机械。在不懈努力下,工厂成功推出了一款新型9FWS一40无筛粉碎机,这款粉碎机操作简便、效率高,一经上市便受到广大农户的青睐,为农械厂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并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东山县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人员林晓荔,谢远大,吴亚发也获得政府的奖励及荣誉证书。
在管理方面,东山县农械厂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行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工人的职责和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注重人才培养,鼓励工人自学成才,为有能力的工人提供晋升机会,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时代变迁,记忆永恒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浪潮汹涌而来,东山县农械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更新换代的加速,使得工厂逐渐陷入困境。尽管工人们齐心协力,努力寻求转型发展,但最终还是未能抵挡时代的洪流,在2018年东山农械厂宣布停产,并在2020年由东山县人民政府收储完闭,完成了使命。
虽然东山农械厂已成为历史,但它在八九十年代留下的印记却无法磨灭。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工业发展,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与梦想。那些曾经在厂里工作过的工人们,依然对那段时光念念不忘,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回忆着当年在农械厂的点点滴滴,讲述着那些充满激情与奋斗的故事。而东山农械厂,也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们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激励着后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
黄旭明,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楹联学会会员,漳州作协会员。
来源:好山好水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