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新中国以来吃饱饭的问题,是网络上争议非常激烈的话题,双方争持不下。一些人为了强调分田单干的“优越”,坚持认为吃饱饭完全就是分田单干的功劳。甚至反驳集体化,说什么是“30年没有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事实究竟怎样?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用不着争论,因为历史就是最好
关于新中国以来吃饱饭的问题,是网络上争议非常激烈的话题,双方争持不下。一些人为了强调分田单干的“优越”,坚持认为吃饱饭完全就是分田单干的功劳。甚至反驳集体化,说什么是“30年没有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事实究竟怎样?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用不着争论,因为历史就是最好的回答。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新中国建立前的全部历史中,就一直没有解决好吃饱饭的问题,比如即使我们说大唐是盛世,但那也只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盛世”。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是如此,少数人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都是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民国时期,更是灾荒频发的时期。据历史记载,民国时期较大的饥荒就有:1920年—1921年的华北四省大饥荒,死亡1000多万人;1928年—1930年的北方八省大饥荒,夺走了1300多万条性命,还有1500多万的难民;1936年—1937年的川甘大饥荒,逾千万人死亡;1939年的水灾大饥荒,1943年的中原大饥荒,广东大饥荒;1946年—1947年的南方大饥荒,粤桂湘就饿死1750多万人。中国的老百姓即使没被饿死,平均寿命也只有35岁。
造成灾荒的原因主要就旱灾和水涝,这就说明,要避免这些自然灾害,解决好吃饭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治理江河水患。没有水利建设,只能是靠天吃饭。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毛主席把它归纳为八个字: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即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只有把这些方面全面的推进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吃饱饭的问题。
首先,我们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来看,1949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只有11318万吨,(全国人口5.4亿,人均粮食208公斤)而农村人民公社解散前的1983年是38728万吨,(当时全国人口10.3亿,比1949年增长加了一倍的人口,人均粮食376公斤)。即使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是16392万吨,人口5.7亿,人均粮食也只有285公斤。从人口和粮食总产量来看,说“三十年没解决吃饭的问题”就是一种不尊重事实的典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事实是集体化时期,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却同1949年相比增长了80%,同1952年比也增长了近32%。这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事实上到了七十年代,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和穿衣问题。1973年11月24日,邓小平在接见一个日本青年代表团时说:“你们研究一下我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解放前,整个中国处于半饥饿状态,可以说,我们的老祖宗从来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遇到灾荒,就有成百万人死亡。解放后,毛主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方针……可以说,解放后,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吃饭问题。”这还是1973年邓小平说的,也就是说七十年代初我们已经第一次解决了吃饭问题。由此看来,那种说新中国“30年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就是故意歪曲事实。
再说后来为什么粮食总产量会稳步提高,并不是有些人说的就是分田单干的功劳,分田单干当时在一定程度上对调动农民积极性产生了一点作用,但绝对不是解决吃饱饭的根本问题。真正解决吃饱饭的问题,还是集体化时期已经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一是农田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这个方面在集体化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水利设施的改善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完成是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集体化时期已经基本解决了长期靠天吃饭的状况。这就有了集体化时期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七十年代初农田水利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这两大任务的完成,这一阶段粮食总产量突破了25000万吨,达到了26494万吨,这是新中国粮食总产量提高的第一个阶段。
其次,要使粮食产量获得高产,还必须要解决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问题和肥料的问题。从西方国家来看,由于化肥的大量生产,使粮食产量显著增长。那么,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正是集体化时期努力,才有了显著改变。
先看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培育,这个事实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从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来看,从1960年开始袁隆平就已经进行研究,1960年,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推论为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开始研究上马,1973年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同年,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从理论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在原来基础上增产一倍有余。1974年进行杂交优势鉴定,1975年在全国试种5600亩,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达208.83万亩,然后开始大面积应用。粮食亩产从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不断攀升,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优良品种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作物品种低产的状况。粮食亩产的提高,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杂交水稻的全面推广已经是7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了。
再如其他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小麦杂交品种的开发成功和推广,是1979年,由李振声培育成功并得到推广的。还有就是1979年李澄海的玉米杂交品种培育成功。所以,进入八十年代,粮食总产量有了一个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产量提高的第二个阶段。1978年开始,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了30000万吨,达到了30477万吨。比采用传统农作物品种时全国粮食总产量提高了近5000万吨。这主要是优良农作物品种所产生的作用。
提高粮食产量的第三个因素就是化肥农药的大量应用与推广。我们知道,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生产和使用化学肥料,比如德国在1913年实现工业化后,氮肥工业就进入了新纪元。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50—1970年,世界粮食增产近一倍,其中因扩大播种面积增产的粮食占2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的粮食占78%,在提高单产中,施用化肥的作用占40—60%。而我国建国以后,一直还是使用农家肥料和草木灰,这是造成粮食不高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农作物品种加农家肥料,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由于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1971年10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许多国家开始大规模的与中国建交,尼克松也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不久秘密访华,与西方关系逐渐缓和,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73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利用当时的国际局势,推出了争取3—5年内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个方案统称为“四三方案”,从1973年开始到1977年为止,一共与西方国家谈成222个项目,进口总额为51.4亿美元,其中,引进了13个化肥项目。这13个化肥项目基本都是在80年代后正式建成投产的。由于化肥使用量的逐步加大,粮食产量出现了新中国以来的第三次大幅提高。198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了35000万吨,达到了35450万吨,1983年人民公社解散前这一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8728万吨。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粮食产量的提高与土地面积,单位产量是密切关联的,集体化时期新开垦耕地面积是保证粮食总产量提高的一个因素,集体化时期新增加耕地面积3.92亿亩,加上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在即使是使用传统农作物品种和农家肥料的时期,使粮食产量较1952年提高了32%多,比1949年提高了80%。而优良农作物品种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又使粮食产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梯。而这几个方面的突破恰恰都是在集体化时期完成的。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粮食产量自然就会不断提高。否定了土、肥、水、种这些提高粮食产量的因素,一味地强调分田单干的作用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难看出,那些说集体化时期“30年没有解决吃饭问题”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胡说八道。事实上正是集体化时期增加的土地面积、兴修的农田水利、培育出来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引进的化肥生产设备等这些因素的叠加,才是解决中国人吃饱饭的关键所在,这才解决中国人温饱的根本原因。
来源:萧萧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