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黄二帝,所谓的人文始祖就是大家公认的文明的创始人,以及大家共同追忆的祖先。在中国古代书籍中,会将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祖先都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这种现象是中华民族意图构建大一统心理的尝试,但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我们只能将之作为一种精神内涵,而不能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黄二帝,所谓的人文始祖就是大家公认的文明的创始人,以及大家共同追忆的祖先。在中国古代书籍中,会将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祖先都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这种现象是中华民族意图构建大一统心理的尝试,但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我们只能将之作为一种精神内涵,而不能将之作为事实。
炎帝和黄帝到底出生于哪里,生活在哪里已经无从考证,毕竟远古时代没有文献记载,只有人们的口口相传,而口口相传的历史会越传越错。春秋时期的《国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句话是关于炎黄最早的记载,也是目前研究炎黄最基本的资料。
按照先秦的各种文献记载,从五帝到战国的所有部落、国家、王朝都是炎黄的后裔。五帝之中的颛顼被记载为黄帝之孙,帝喾高辛氏,为黄帝曾孙,帝尧又是帝喾之子,帝舜也是颛顼的后裔。但根据现代许多学者的研究,五帝只是战国到西汉“五行说”盛行的产物,五帝很可能代表不同的部族,相互之间难说有血缘关系。有学者认为,帝喾、舜为东夷集团,和太昊、少昊属于一个系统,《孟子》道:“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是游牧民族,而炎帝是农耕民族。炎黄子孙的本质,是游牧民族征服了农耕民族,但由于游牧民族人口少,于是很快就被同化了,文化上反而被农耕民族征服。于是,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了华夏子孙。
历史的真相已经无法考证,不过后来的史书往往会将各民族、各朝代的历史嫁接到炎黄二帝上。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按照《史记》记载,大禹就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商朝的建立者,被考证是东北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不过古史记载商朝的始祖契是帝喾的儿子,而且还是玄鸟所生。东北的各民族都有鸟生的神话,不足为奇。
西周的始祖是稷,按照古史记载是有邰氏女姜嫄所生,西周父系为姬姓,母系为姜姓,正好是炎黄后裔。与此同时,周人也自称是夏人后裔。后来,西周通过分封制将王族分封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各地的周人都称呼自己为“华夏”“炎黄”,于是华夏认同、炎黄认同也就在全国铺开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平民、野人甚至奴隶以国为姓氏,于是大家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不仅如此,古史还将周边各族的历史和炎黄嫁接。春秋时期,吴越终于和中原接触了,于是吴越的历史分别和周、夏嫁接。《史记》记载吴国的始祖是泰伯、仲雍,他们是周文王的儿子;越国的始祖是无余,是夏朝中兴之王少康的庶子。北方的戎狄,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古书说他们是黄帝后裔,也是姬姓。《山海经》说:"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日始均,始均生北狄","黄帝生苗龙,苗龙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春秋释例》说:“鲜虞中山,白狄,姬姓”。
不仅如此,连南方和中原没有多少联系的古蜀、巴国的祖先也附会到了炎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黄帝之子昌意取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华阳国志》的记载是从《史记》改造而来,《史记·五帝本纪》有“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的记载,《华阳国志》就将之进行延伸改造。巴国是西南的古国,《山海经》说“西南有巴国。太葜(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大一统时代。这个时期的历史学、地理学当然也要为大一统服务,而以上各种民族同源于炎黄的说法基本也来自于西汉时期。地理学也是如此,为了构建西域和中原的地理认同,汉武帝将《山海经》《淮南子》中记载的许多地名命名到了西域,于是出现了昆仑山、天山等名字。黄河起源于罗布泊的说法,也是西汉出现的,目的也是为了构建地理心理认同。
当司马迁写的《史记》不仅将先秦各部、各族的历史嫁接到了炎黄,而且还将匈奴的祖先也嫁接来上来。《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汉朝时期,许多匈奴人投降汉朝,成为了汉朝人。为了让大家有国家认同感,当时的史学家只能这样嫁接历史。
汉朝时期,和羌的接触很多,许多文献就将羌和炎黄进行了嫁接。《史记》记载“禹生于西羌。”陆贾《新语·术事》“文王生于东夷,大禹出于西羌”,西汉《盐铁论.国疾》“禹出西羌”,东汉牟融《理惑论》“禹出西羌而圣哲”。
而《史记》的这种写法,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范例。以后,只要是重要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会将自己祖先的历史和炎黄嫁接上,以此来证明自己统治中原汉人的正统性,这种记载在魏晋南北朝到达了高峰,原因是“五胡入华”以及十六国、北朝的建立。
魏晋时期,鲜卑开始进入中原。十六国时期,鲜卑已经建立了多个政权,这些政权为了在中原生存,自然也采用汉制,而他们也宣称自己是炎黄后裔。鲜卑是东胡的分支,《晋书·慕容廆载记》称慕容鲜卑为“有熊氏(黄帝)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说“高辛氏(帝喾)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邑于紫蒙之野,世居辽左,号曰东胡”。
《魏书》直接写道“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和鲜卑同时存在的乌桓,也被记载为黄帝后裔,《续后汉书》道:“乌桓者,有熊氏(黄帝)之裔也”。
建立北魏的拓跋氏,建立北周的宇文氏都是鲜卑的分支,而他们都自称自己是炎黄后裔。《魏书》写道:“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周书》则说宇文家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
两宋时期的西夏,也是拓跋氏,当然自称是黄帝后裔。
不仅如此,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也宣称自己是炎黄后裔,《三国史记》记载“高勾丽亦以高辛氏(帝喾)之后,姓高氏”。
到了两宋时期,辽金也宣称自己是炎黄后裔。辽国的建立者是契丹人,也是东胡后裔,他们的史书直接对东胡的祖先历史进行了一个梳理:
“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黄帝)后。俨《志》晚出,盍从周《书》。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见于此”“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辽史》
肃慎是女真的前身,古史记载女真是炎帝大庭氏后裔,《路史》称“大庭氏……治九十载,以火为纪,号曰炎帝,后有大氏……唐代渤海尚其世也”;《新唐书》也称“渤海……姓大氏”。金国的史书没有记载自己来自于炎黄,但他们在发言中动不动就说自己是黄帝后裔,例如金国尚书省曾上奏说: “辽东宣抚副使完颜海奴言,参议官王浍尝言,本朝绍高辛(帝喾),黄帝之后也”。
之后的清朝,由于已经到达了近代,没有了说自己是炎黄后裔的记载。但清朝的一些人物已经在宣称满洲出自于黄帝。例如康有为说“满洲云者,古为肃慎,亦出于黄帝后”王明珂说“满族之祖源肃慎为黄帝之孙般的后代”,严复认为满汉“同是炎黄贵种,当其太始,同出一源”。
从以上的记载来看,北狄、西戎、古蜀、吴越、匈奴、鲜卑、乌桓、高句丽、契丹、女真等民族的祖先都已经被嫁接到了炎黄二帝上,这些也是最为典型的。但中国古代存在的少数民族很多,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的祖先没有被嫁接上。
例如,突厥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长期强盛的一个游牧民族,南北朝的各种史书对突厥的起源记载得非常清楚,基本没有给后世史家附会的机会。五代时候,西突厥之一的沙陀在中原建立了后唐,但该王朝的统治者留心武公,轻视文治,自然不会改造自己祖先的历史,所以史料只记载他们出自于西突厥。
蒙古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游牧民族之一,也是东胡民族支系。东胡民族的鲜卑、乌桓、契丹的祖先都嫁接到了炎黄上了,但蒙古族并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人也不重视文治,汉化不够,因为对祖先历史的改造也不上心。另外,蒙古是一个征服亚欧大陆的民族,他们拥有绝对的自信心,也就不想可以攀附中原的炎黄二帝了。
北方还有一支重要的民族是铁勒,和突厥相近。该族的祖先在南北朝北记载为了北狄,但没有记载他们是炎黄后裔。不过按照《山海经》中北狄是黄帝是说法,那铁勒也是黄帝后裔了,而回纥、维吾尔自然也是黄帝后裔了。不过,这要几种史书合起来才能够达到附会的效果。
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的民族和中原接触相对较少,也从来没有入主过中原,所以少有攀附炎黄的记载。但其中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云贵一带存在许多的土司,这些土司在后来都改了汉姓,然后认为自己是唐朝、或者宋朝南征大将的后裔,然后“世守其土”,成为了土司。这种附会的说法,在云贵比较盛行,比如水东宋氏、播州杨氏、思州田氏都是这个思路来写自己的祖先。这种写法,实际上也是攀附炎黄的做法。
藏族在古代被视为羌族的一支。在古史中往往被视为炎帝的后裔,因为古代羌、羌同字,而炎帝是姜姓。不过,由于吐蕃从未入主中原,古史并未附会吐蕃出自炎帝,而吐蕃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往往会说自己的祖先来自于印度,例如赞普说自己的祖先是阿育王。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炎黄之所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主要原因是许多民族都自称是炎黄的后裔,尽管这种说法基本都是牵强附会的,是有目的的嫁接历史,但反映了各民族有意识地加强炎黄认同、华夏认同,是各民族构造大一统的一种尝试。如今,这些说法已经不再被学术界接受,但这些说法背后的思想依然值得研究。
来源:北斗维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