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天领导突然找我谈话,谈话的内容竟然是我预想不到的事情。谈话的领导是市总工会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席王钰,由于主席是市革委副书记牛发和兼任,他长期在市革委工作,很少到总工会来,所以王钰副主任基本上是负全面责任。王钰也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领导干部,论级别(13 级)
一天领导突然找我谈话,谈话的内容竟然是我预想不到的事情。谈话的领导是市总工会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席王钰,由于主席是市革委副书记牛发和兼任,他长期在市革委工作,很少到总工会来,所以王钰副主任基本上是负全面责任。王钰也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领导干部,论级别(13 级)、论职务均属高级干部。王钰不但在工作上有水平,而且是知识分子出身,看上去很风雅,言语行动,都能受到下级的尊重。特别是他无论在工作中还是为人处世上,能收放兼蓄,平日里看似少言少语,沉默安详,但在必要的时候也能放出火花,决策果断,主意坚定。他很是喜欢我这位青年干部,我也非常尊重这位领导人。他与我谈话是这样开始的,他说:“纪丁同志你来工会虽然时间不长,到做出了成绩,有了一定的做为,我就喜欢这样的干部。你很年轻、有想法、有热情、有干劲,当然也有能力。下一步你有什么想法,大胆地谈出来,领导上会大力支持你的工作。”
当时我心里并没有任何准备,所以一时无语。他看我一时回答不上话来,便说:“现在都提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我的想法是我们以工会名义与山西大学中文系取得联系,推荐并组织我们工人文艺创作人员到大学去学习和深造。我们推荐的人员有老一代业余文艺创作骨干,但重点是选拔和组织一些年轻的文艺创作骨干。我与其他党组成员初步议了一下,此事由你负责承办,到时你也一同参加到大学去学习……。”听了此话我自然是格外的高兴,因为我在学校里学习也很短暂,我愿意再过过校园生活,再说我也需要学习和增加知识。
此事办得很顺利,当时大学也是跟随时代想办法招生办学,校方很快同意了总工会的意见。我也及时的选定了去上学的学员,年龄较大,当时已在文艺创作做出成绩的有马晋乾,工人诗人,曾经参加过全国第一次文化艺术家代表大会,是太原橡胶厂的工人。孔祥德,工人诗人,在兵工厂担任车间主任。华敏,女编剧,曾与剧作家梁枫合作并上演了大型现代戏《阳春姊妹》,原在太原市戏剧研究所工作,“文革”中下放山西汽修厂。曹清海,善于写文艺评论和民间文学,是太原市重工业局办公室主任等十多位。年轻的作者有华丹,工人诗人,是江阳化工厂的工人。陈为人,擅长写文艺评论,是太原钢铁厂的工人。李建华,善于写诗与散文,是太原华泰厚制衣公司的工人。曹一萍,善于写文艺评论,是太原市医药公司的职员等人。一切安排的都很顺利,校方也特意对我们给予照顾。中文系的领导还特意安排一位老师负责管理我们的课程安排和生活方面的事情。
在校期间,我们听取著名古典文学教授姚奠中先生讲授的中国古典文学系列,课时达半年之久,从先秦一直讲到清代。姚先生是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先驱、辛亥革命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他在做学问和做人上都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道德,即使在历次运动的政治压力下,他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主张,而这些思想与主张常常在沉默中爆发。庆幸的是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没有受到过伤害。姚先生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吸纳众家之长,并独创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书卷气。
“文革”之后,他迎来了人生与知识的春天,政府对他很是重视,他被两次选为山西政协副主席,享受副省级待遇。
“文革”之后的书法艺术也大放光彩,曾经在北京、太原等地办过多次展览,深得书法界的佳评和赞美。山西省人民政府还在晋祠为他修建了姚奠中书法馆。姚先生的教学方法是:讲到为至,学习重要靠自己。他说过一句话:“学习的最得力的方法是多读书,多研究,靠自己的阅读功力达到学习的最高目标,光靠课堂,光靠一张大学文凭是不会有什么真学问的。”所以,每当他给我们讲授完一个时代的文学课程之后,总是给我们详尽的指点一系列课外阅读书目。总之,我及我们同学们在姚先生讲课中学到了许多的学问与知识。
为我们讲现代文学史的教授是郭根先生,这位先生在政治学上,行为上与姚奠中先生有绝然不同的风格。这些风格的形成与他的出身、经历、学问的方向等等有所不同吧!郭根先生出生于名门世家,自幼以学西方为主,后来做了报人,是有名的记者,文章写的很好。他前妻的父亲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京报》的创办人和主编邵飘萍,因此,他深受其影响,早年进入报界,青壮年时代,已经是北京、上海等地著名的记者,笔名郭良才。郭先生性情直爽,敢说也敢于行动。从穿衣着装、谈吐举止倾向西方风格,即使在“文革”挨批斗时,他仍穿着西装革履。他敢于讲真话,他愿意主张公道,他风流倜傥,他一表人才。他为我们讲鲁迅,讲五四时期的文学,也讲“国统局”文学。它偏重于讲“五十年代”的文学,也是讲“文革”文学。
他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用大量的时间谈自己的观点,无论对作者还是对作品,都敢讲出自己的见地。有些课程他还组织学生自己讲,比如在讲浩然与他的代表作《艳阳天》时,他让我讲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写了两万字的授课提纲,讲完课之后他走向讲台,向同学们说我的课讲得很好。以后我离开学校之后他又请我回到中文系讲过课,特别令人难忘的是,为了“请”我讲课,他专门向校长申请了小车来接我,这在那个时代是极少有的现象。我不向我的这位郭根教授学习了好多知识,我们后来还成了忘年之交,我们经常往来,经常相互请吃。
给我们讲外国文学课程的是姚青苗教授,他早年从事文艺评论和文艺理论的写作与研究,资历很老,1949 年后担任第一位天津市文联主席,后回到山西,后到大学当了老师。由于他当过文联主席,所以山西文联的几位作家马烽、西戎、胡正、李束为等对他很亲密,也很尊重他。姚青苗先生读过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有些作品烂熟于心。他讲课最大的特点是不仅仅讲解和介绍作家与作品,最重要的是他以他的观点为学生分析作家与作品,并且从每部作品的写作方法,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及特点。他的这些授课方式对于未来梦想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大有收益。不知什么原因,我与姚青苗先生非常能谈的来,来往也很密切,即使我离校之后,这位长者还时常来看望我,我们的友谊一直维持了很久。
当然,为我们上课的还有马作辑、杨秀英等等许多的老师,每个老师都使我们受益匪浅。大学的四堵墙里,我们尽情的享受着书香,浸淫着知识的氛围。离校之后,这批学员有的到了专业文艺单位工作,有的在原单位做起了专业的文创作或工会文艺干部,各有各的锦绣前程。
我从山西大学结业之后,又安心地回到了我的工作岗位,做起了刊物的主编,抽空写一些文艺作品。但此时,我对戏曲艺术尤为偏爱,爱看戏、爱写戏、爱评论戏,常常在看戏之后要写一些剧评发表在报纸和刊物上。我印象此时我写了评论晋剧名家武忠和已故戏曲大师丁果仙的长篇剧评和传记,分别在《山西广播电视报》和《太原晚报》连载,在戏剧界和戏迷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来源:晋韵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