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6 22:09 1

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的综合症候群,死亡率极高。近年来,肾移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慢性肾衰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其费用高昂,又受各种条件限制,真正能够得到治疗的肾衰病人不多,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处于死亡的边缘。所以探讨中医治疗肾衰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的综合症候群,死亡率极高。近年来,肾移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慢性肾衰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其费用高昂,又受各种条件限制,真正能够得到治疗的肾衰病人不多,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处于死亡的边缘。所以探讨中医治疗肾衰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临床实践中,王老师应用内服药、灌肠药双管齐下治疗肾衰取得了良好疗效。这种治疗效果绝不仅仅是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而在改善客观指标,保护残存的肾功能,延缓肾衰恶化的进程和延长病人的寿命等方面都显示了重要作用。

一、方药

1.内服方(复肾汤)

组成及服法:人参6~10克,熟附子8~24克,白术10~30克,云苓10~15克,白芍10克,防己30~60克,生姜10克。每日1剂,水煎服200mL,分3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

加减:面色苍白,舌淡体胖,脉虚大无力者,加黄芪;腹水,或周身浮肿尿少者,加苍术、怀牛膝;恶心、呕吐者,加黄连、苏叶;阳损及阴,舌红、尿少而黄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尿热痛频急者,去人参、熟附子,再合猪苓汤。

2.灌肠方

黄芪20~40克,白术30~40克,大黄6~15克,防己40~60克。每日1剂,水煎取100mL,每晚灌肠,保留1~2小时,然后排出体外。1个月为一疗程。

二、典型病例

袁某,男性,44岁,干部。患者发病4年,面色萎黄,消瘦,恶心,呕吐,颜面及两下肢浮肿,尿少,便溏。舌淡体胖,苔白腻,脉虚缓无力。1990年12月2日由唐山某医院转来中医医院治疗。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2.42×1012/L,白细胞7.2×109/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肾功能:尿素氮15mmol/L,血肌酐4.5mg/dL。总蛋白54g/L,白蛋白34g/L,球蛋白20g/L。

西医诊断为尿毒症,肾功能Ⅱ级。此为肾气损伤,肺脾虚败,三脏受损,水液运化失司,长期滞留体内,化为水毒浊邪,侵害肌体。故以补气健脾,温阳化水,消除浊毒为治。处方:红参10克,黄芪30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熟附子15克,白芍10克,防己30克。每日1剂,水煎取200mL,分早、午、晚3次服。除内服药之外,针对弥漫于肠胃的水毒浊邪,宗“六腑以通为用”之旨,同时以益气健脾、通下窍、消毒浊之药保留灌肠。处方:大黄10克,白术30克,黄芪30克,防己40克。每日1剂,水煎取100mL,每晚灌肠,保留1~2小时,然后排出。

二诊:上方内服及保留灌肠30天,恶心、呕吐缓解,尿量渐增,浮肿渐消,食欲仍不振。尿常规示蛋白(+),白细胞消失。肾功能示尿素氮10mmol/L,血肌酐3.6mg/dL。血常规及蛋白比值无变化。舌质淡红,苔转白润,脉仍缓,渐有力。病药相合,病情好转,效不更方。内服药方中加焦三仙各9克,保留灌肠药续用,略加调整,30天后再诊。

三诊: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5g/L,红细胞4.61×1012/L,白细胞7.0×109/L。尿常规示蛋白(±)。肾功能示血尿素氮7mmol/L,血肌酐1.9mg/dL。总蛋白62g/L,白蛋白41g/L,球蛋白21g/L。诸症缓解,神态已佳,食欲渐振,二便正常,浮肿消失,舌渐红润,苔转薄白,脉渐有力。至此,病已向愈。嘱出院,为巩固疗效,继用上药内服,保留灌肠3个月,然后停药观察。追踪2年,未见复发。

三、讨论与体会

复肾汤内服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肾功能衰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肾功能衰竭,病本在肾,而且以阳虚为多,间亦有阳损及阴者。肾阳既虚,温化无能,水气停留,湿浊泛滥,则脾为湿困,又无肾阳的温煦,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停三焦。三焦为人身的水道,下出肾系,上连于肺,外之腠理与内之胃肠皆与三焦相联。肾阳虚,水液不化,以致决渎不行,水道不利,故小便不通。水液不能排出体外,水气凝结,化为水毒浊邪,散漫全身,久而诸症丛生。

本病虽病本在肾,而其水湿泛滥的病机与肺、脾,尤其是脾的运化密切相关。且脾有制水生金的功能,有调整肺、肾生理平衡关系的作用。因而,治疗中要始终重视肾、脾的虚衰。

复肾汤的主旨在于温养脾肾之阳,补气健脾,运化水湿,清除浊毒。方中人参补气,振奋机体功能;附子温阳,恢复肾脏化气行水之功;白术健脾除湿,使脾能运化水湿;配茯苓淡渗利水,通调水道,使水湿从小便而去;防己善走下行,通下窍,除湿利尿;白芍在《神农本草经》中有“利小便”的记载,配入本方,可增强茯苓利水之效,又能通顺血脉,解痉缓急,以破阴结,开水液下行之路;生姜温胃散水。诸药共呈温阳益气,健脾除湿之功。

由于脾肾虚衰,肺气虚损,三脏受挫,使水液不能正常代谢,长期滞留体内,成为水毒浊邪,散漫机体各部,影响脏器功能,久而由局部发展成全身中毒病变。治疗之法,除内服药之外,对弥漫于胃肠的水毒浊邪,宗“六腑以通为用”之旨,取大黄疾行善走之力,以荡涤阴霾之气。肾功能既竭,气血亦日趋衰败,此时选用大黄这等冲墙倒壁之药为权宜之计,故配黄芪以调补肺脾之气机,白术厚肠胃以健脾除浊邪,防己通下窍,消除水毒。全方药物相互为伍,荡涤水毒浊邪而不伤正,厚肠胃而不留湿,通补兼施,恰合病机,因而疗效卓著。

备注: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内科专家卷·王国三(第二版)》,蔡春江编著,2015年2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如有意进一步深入学习,请在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本公众号致力于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引用之旨在学习交流,版权仍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图片、文字均源自网络,特表谢意。请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更多精彩尽在“且亭读医笔记”,请持续关注!

友情提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即“个体化”、“精准化”用药,故具体用药请在执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请勿盲目照搬用药。如有投稿意愿或咨询意向,请在后台留言。

来源:缪医生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