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芯征程:张翔的半导体产业创新之路---汽车分析师的技术信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7 09:23 2

摘要:1994年,张翔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彼时中国汽车工业尚处萌芽阶段。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99-2002),他敏锐捕捉到电子控制技术对机械系统的颠覆性潜力,聚焦“智能化机械CAD与轮机仿真训练器”研究,开发基于微机平台的仿真系统,将软件算法深度融入机

原创 芯片失效分析 半导体工程师 2025年04月07日 09:16 北京

一、早年积淀:从机械工程到智能电子的跨界启蒙

1994年,张翔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彼时中国汽车工业尚处萌芽阶段。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99-2002),他敏锐捕捉到电子控制技术对机械系统的颠覆性潜力,聚焦“智能化机械CAD与轮机仿真训练器”研究,开发基于微机平台的仿真系统,将软件算法深度融入机械设计。这一阶段,他系统学习了计算机应用与编程技术,为其后续跨界半导体与汽车电子埋下伏笔。

2003年,他在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期间,参与国家863项目“奇瑞混合动力轿车整车性能仿真与优化”,主导MATLAB/Simulink与ADVISOR软件建模。该项目不仅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仿真研究的早期标杆,更让他深刻意识到:汽车产业的技术革命,本质是机械、电子、软件的多学科融合,而半导体芯片将成为这一融合的核心载体


二、产业实践:从动力系统到车规芯片的破局探索

2006年,张翔加入海马汽车上海研发中心,担任科技部863电动汽车课题组副组长。在纯电动轿车研发中,他首次提出“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需建立统一电子架构”,主导设计整车控制器(VCU),推动国产IGBT模块在电控系统中的规模化应用。这一经历让他意识到:车规级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直接决定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

2011年转战东软集团战略咨询部后,他深度参与车联网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项目,主导某国内车企首款4G车联网模块的供应链整合。面对高通、恩智浦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他提出“分阶段国产替代”策略:短期内引入国际芯片确保功能实现,长期联合本土半导体企业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这一思路为后来国产车规MCU的突破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三、学术引领:构建车芯协同创新的产学研生态

2021年,张翔担任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将研究方向锚定“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架构与芯片适配性”。黄河科技学院的“基于Python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性仿真”项目,将国产车规AI芯片(如地平线征程系列)纳入仿真模型,验证其算力分配与功耗控制的可行性。2022年,他在《计算机仿真》发表的论文《软件进展滞后于硬件,自动驾驶商业化任重道远》引发行业热议,文中尖锐指出:中国车用芯片的短板不在制程工艺,而在系统级设计(如功能安全认证、软硬协同优化)与生态协同能力

为破解这一困局,他推动建立“车企-芯片企业-高校”联合实验室模式。2023年,在黄河科技学院指导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团队基于国产芯驰科技E3系列MCU开发出充电桩检测系统图形界面,实现从芯片选型、驱动开发到应用层设计的全流程国产化验证。


四、行业洞见:车规半导体的中国路径与全球博弈

作为工信部“长风计划”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专家智库成员,张翔始终强调:车规半导体是汽车产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战略支点。在2024年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他提出“3C战略”:

兼容性(Compatibility):建立符合AEC-Q100/ISO 26262标准的国产芯片认证体系;

协同性(Collaboration):推动车企向芯片企业开放需求定义,缩短定制化开发周期;

竞争力(Competitiveness):聚焦边缘计算芯片、传感器融合芯片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面对美国对华半导体技术封锁,他在2023年央视《经济信息联播》中直言:“车规芯片的28nm成熟制程完全可满足当前智能驾驶需求,中国企业应抓住窗口期,通过架构创新(如Chiplet)提升性能,而非盲目追逐先进制程。”这一观点被地平线CEO余凯引用为“务实创新的产业共识”。


五、政策呼应:以技术自主夯实汽车强国根基

张翔的实践与中国政策导向高度契合。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突破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技术”,2023年工信部《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2025年形成30项以上车规芯片重点标准”。他主导编写的《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中,专章论述“自动驾驶芯片的算力冗余与功能安全平衡”,成为多地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参考。

在2024年北京车展期间,他公开呼吁:“车企与芯片企业需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联合开发机制,政府应设立车规芯片专项基金,优先支持功能安全IP核、车用EDA工具等基础技术攻关。”这一建议被纳入2025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预研方案。


结语:技术信仰与产业使命的双向奔赴

从机械工程师到汽车电子拓荒者,从学术研究者到产业战略家,张翔的三十年职业生涯,映射出中国汽车半导体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艰难跃迁。他始终坚信:“芯片不是冰冷的硅片,而是承载汽车灵魂的载体。中国车规半导体的突破,需要技术理性的坚守,更需要产业协同的智慧。”

在智能汽车重构全球产业格局的今天,张翔的探索为行业指明了一条路径:以应用场景定义芯片能力,以生态共建超越单点突破,最终实现从“国产替代”到“全球引领”的质变。这既是一位技术专家的理想主义,更是一个产业时代的必然选择。


附:

张翔研究成果汇总(2024年6月更新)

个人简介

张翔,工学博士,汽车行业资深专家,现任: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工商管理MBA导师

翔说汽车创始人

工信部“长风计划”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家(2019-2021)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

清华学堂汽车讲师(2018-2021)

主要领域: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氢能源、自动驾驶、充电设施、车联网等。
行业经验:20年汽车行业经验,服务过4家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参与科技部863课题项目,考察美欧日韩等国际汽车市场。
社会职务:CCTV、上海电视台特邀评论员,2025AD、盖世汽车网专栏作家,GLG专家组成员。


培训客户

车企:东风汽车、上汽大众、蔚来、小鹏、汉能控股等。

金融行业:高盛集团、工商银行、海通证券、华能信托等。

高校/政府: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合肥长丰县政府、江苏如皋市政府等。


研究成果汇总

公开演讲:累计180次(含7次英文演讲),覆盖清华大学、法兰克福车展等国内外平台。

文章发表:700余篇(原创300篇),学术论文50余篇,最高单篇阅读量27万(《亚洲CES 2018自动驾驶黑科技》)。

媒体曝光

电视采访49次(CCTV、上海电视台等)。

媒体文字采访累计2700+次(英文媒体100余次)。

直播16次,最高观看量52万(凤凰网《风眼对话》)。

著作:参编《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智能制造》等2本专著,撰写书评3次。


重点成果与案例

东风大讲堂跨界合作模式(2018年):提出车企与互联网、能源、金融行业的融合路径,全网传播超百万次。

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研究:2022年发表《无人驾驶是“画大饼”还是真有搞头?》,获B站34万观看量。

疫情对汽车产业影响分析:2022年多场线上会议预测上海汽车供应链风险,被西部证券、凯盛咨询等引用。


参编书籍与书评

《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20-2021)》(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撰写“自动驾驶出租车发展展望”章节。

《智能制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参与编撰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书评代表作

《新能源汽车选购指南》(2023):为化学工业出版社撰写封面推荐语。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入门一本通》(2021):获机械工业出版社重点推广。


媒体与学术影响力

电视采访:央视《经济信息联播》25次,聚焦特斯拉、自动驾驶、芯片短缺等热点。

英文媒体:接受《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132次采访,分析中国新能源市场趋势。

学术论文:发表89篇,核心期刊《汽车电器》《汽车工程师》等收录24篇。


最新动态(2022-2024)

行业趋势分析:2023年发布《氢能自行车商业化前景》《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策略》。

政策建言:参与工信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讨会,提出充电设施标准化建议。

企业合作:2024年为比亚迪、宁德时代提供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咨询。

半导体工程师

半导体行业动态,半导体经验分享,半导体成果交流,半导体信息发布。半导体培训/会议/活动,半导体社群,半导体从业者职业规划,芯片工程师成长历程。

来源:芯片测试赵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