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访过程中,陈亮的声音平静中带着一种历经沉淀后的笃定,目前作为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市场官,如今站在人生的中场,开始以一种更开阔、也更接地气的姿态,分享他对时代变迁、个人选择与生命价值的思考。
“有钱花有命花永远是永恒的主题。”
采访过程中,陈亮的声音平静中带着一种历经沉淀后的笃定,目前作为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市场官,如今站在人生的中场,开始以一种更开阔、也更接地气的姿态,分享他对时代变迁、个人选择与生命价值的思考。
2025年3月14日是陈亮入职17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他写了这几年最大的感悟:
“我们的世界已经从「暴利时代」走向了「复利时代」,活得好与活得久不再只是一句空泛的美好愿望,而是未来诸多价值的重要根基。有钱花 and有命花,两朵花得双生双伴,缠缠绵绵到天涯。”
2025年的春天,空气中似乎仍弥漫着过去十年互联网狂飙突进留下的炽热余温,但理性的凉意已悄然渗透。一个以速度、规模和颠覆为标志的“暴利时代”正缓缓落下帷幕,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需要耐心、韧性与智慧的“复利时代”。
这不仅仅是宏观经济的周期切换,更是无数个体,尤其是曾被时代浪潮高高托起的互联网中产们,必须面对的人生逻辑更替。
如何从对“一夜暴富”的迷思中抽身,转向对“细水长流”的经营?如何在变幻莫测的未来,真正实现“有钱花”且“有命花”?带着这些问题,我与蚂蚁集团的陈亮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他的人生轨迹,恰好贯穿了中国互联网从莽荒到鼎盛、再到寻求新平衡的完整周期。他的思考,既有身处行业核心的敏锐洞察,也饱含着一个中年人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探寻,更折射出这个时代普通人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启示。
告别暴利幻梦:时代的风转向了“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个情况,2020年基本是一个分水岭……我们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进入到一个缓慢增长的阶段。” 陈亮坦言。他口中的“分水岭”,既指向蚂蚁集团自身的跌宕起伏,也映照着疫情、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交织下,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普遍降速。
那个曾经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的“暴利”路径——进大厂、拿股票、上市暴富、离职创业、融资再上市或卖公司套现——在陈亮看来,正迅速褪色。“我们这代人见识过太多这样的故事……但在这个(缓慢增长)阶段下,不好意思跟大家说一个很沮丧的话,那种暴利的逻辑可能不太存在了。”
早在2021年底,当许多人还沉浸在“阵痛过后必将反弹”的惯性思维中时,陈亮私下在自己的团队内部提出了“个人要降杠杆”的预警。“当时大家其实不太能够认同我的这个判断,”他回忆道,“大家认为当下是一个最差的阶段性的东西,但以后过了这个阶段,我们又会回来到那个很好的状态。我当时认为不是。”
他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他研究了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关注到国内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对比了国际通行的房产租售比与国内的巨大差异。“回到常识,回到基本面,回到基本的朴素的常识的视角上就可以了。”
他摒弃了“我们很特殊”的侥幸心理,做出了在当时看来颇为“反常”的决策——2021年、2022年的时候,将自己名下的房产悉数出售。
“如果认知到了,你就应该去把它落实到行动里面去。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里,就说明你其实认知是没到。”陈亮坚信“知行合一”的力量。他不仅自己行动,也建议身边背负沉重房贷、将家庭绝大部分资产押注在房产上的同事们,调整配置。
这个举动,不仅是对个人财务风险的主动管理,更是他对一个时代落幕的无声宣告。那个依靠房地产和互联网双重红利就能轻易实现财富跃迁的“暴利时代”,真的过去了。接下来,个体如何在新的游戏规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十七年坚守:暴利时代的“复利”样本回望陈亮17年在支付宝、在蚂蚁集团的生涯,本身就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复利”色彩,即便这段经历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所谓的“暴利时代”。
时间拉回到2008年。彼时的陈亮,是广州的《南方日报》的一名记者,手握“事业编”这个在当时及至今日都令人艳羡的“铁饭碗”,在业界小有名气,收入稳定,生活安逸。
然而,一个偶然的瞬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某一天在报社楼下看到排队报销医药费的离退休职工,“我当时感觉已经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当我不想在一个能够看到自己未来的地方。”
骨子里的“叛逆或者不安分的因素”开始作祟。他渴望换一种活法,去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但更让他感兴趣的地方。他开始接触包括阿里在内的多家民营企业。
最终打动他的,不是待遇,而是“当时阿里的这帮……人,比较简单,比较理想主义,比较纯粹。” 他将自己的青春视为一种投资,而投资标的,是这群充满激情、愿意为理想埋头苦干的人,以及杭州这座相对纯粹、不那么浮躁的城市。
“我当初来这个地方就不是奔着钱来的。”陈亮说这话时,并非矫情。回溯他当初的选择,放弃优渥稳定的工作,大约降薪50%,换了城市,投身一个前途未卜的民营企业,这本身就与当时主流的追求稳定和“钱途”的逻辑相悖。
在阿里的初期,住在公司附近300米的出租屋,每天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跟同事们吃住都在一起,像大学宿舍般亲密无间,充满了共同战斗的激情。“那个时候真的是几乎就是吃住大家都在一块儿……那感觉其实有点像大学的那种大五大六的感觉。”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驱动力并非996的强制,而是源自内心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认同感。
17年间,互联网行业风起云涌,无数人来了又走,跳槽、创业、追逐风口成为常态。陈亮也曾有过离开的想法,也面对过更高的薪水诱惑,但他形容自己“比较懒”,更重要的是,“总是想着还能抢救一下”。这种“钝感力”,或者说对一份事业的长期承诺,让他得以在一个地方深耕细作。
“即使在一个暴利时代里面,我个体而言,是这样一个复利逻辑待在这家公司的十几年。”他解释道,“我是一个喜欢研究事情的人,因为要研究它,就需要你在一个地方待的足够久。” 正是这份长期的沉淀,让他能够对支付宝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有深刻的洞察,正如他在潘乱播客中展现的惊人细节记忆和思考深度。
“如果今天我是一个跳来跳去的人,我确实可能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但是不一定能够沉下来去思考的那么深,或者想了那么多。”陈亮的选择,无意中契合了复利的精髓——时间的价值。在一个充满短期诱惑的时代,他选择了长期主义,最终收获的,或许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回报,更是对事业和人生的深度理解。
拥抱复利时代:财富增长的新逻辑当“暴利”的潮水退去,“复利”的价值便凸显出来。陈亮的个人财务策略转变,正是从对“复利”概念的深入研究开始的。
契机同样源于蚂蚁上市暂缓。“如果这家公司它后面或者很难上市,或者需要很长时间以后再上市,那假如这段时间里面我出现了意外怎么办?”作为家庭顶梁柱,他开始认真思考风险保障问题,进而研究起了曾不屑一顾的保险。
从最初对保险推销员的普遍印象,到亲自下场研究各类险种——重疾险、寿险、医疗险、增额终身寿险……他发现,保险不仅关乎保障,更蕴含着投资的可能,尤其是储蓄型保险背后的“复利”逻辑。
“年化3.5%,20年翻一倍。这个有点符合我的诉求了。”他算了笔账:年化3.5%,100年是32倍;年化4%,100年是50倍;年化5%,100年更是高达130倍。“做时间的朋友,”这句曾被视为鸡汤的话,在复利的视角下变得无比实在。“活得久这个事儿就有意义了,活得长这事儿就有意义了。”
他开始将部分资产,特别是卖房所得,配置到能实现长期复利增长的渠道上,比如香港的储蓄险。“国内(增额寿)的利率一直在下降……香港像一些储蓄险的一些情况还不错,它的实现率还可以。所以我就后来……尽可能去做一些配置。”
这种配置逻辑,与过去将大部分身家押在房产上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今天你们很多家庭还是按以前的逻辑,把家庭财产的70%甚至80%……全放在房产里,你去想象一下这个情况会怎么办?”他向朋友们抛出这个问题。同样1000万的初始资产,20年后,一边是大概率能稳健翻倍到2000万的复利产品,另一边是前景不明、甚至可能缩水到500万的房产,“差距会越来越大。”
为了实践自己的理念,陈亮选择了租房生活。“我租房子。”他坦然分享,“以我的亲身经历证明,无需担心(房东赶人等问题)。” 他算过,自己租住的房子,按当时市价,年租金需要支付70年才能抵上房价。经济账算下来,租房远比持有房产更划算。“居住,跟有房子,其实是两件事情……你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决住的需求。你如果只是为了解决住的需求,不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
他并非全盘否定买房,而是区分了消费与投资。“如果你只是为了消费没问题……把房子作为一种消费品,为了自己更好的体验没毛病。但我只是想说把房子作为一种投资品,慎重。”
从高杠杆、重资产的“暴利”思维,转向稳健、可持续的“复利”配置,这不仅是陈亮个人的财务进化,也为在时代转折点感到迷茫的中产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优化资产结构,相信时间的力量,追求更可持续的“有钱花”。
生命是时间的载体:健康长寿的价值复利的回报,需要时间来兑现。因此,“有命花”——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足够长的生命去享受财富积累的成果,成为了复利时代逻辑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做时间的朋友,你得有能力做时间的朋友。这是一个能力,你如果没有能力,你不配做时间的朋友。”陈亮的话语直白而深刻。
他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健康,春节前后大S和方大同的去世,“当你开始送走同龄人的时候,这种感受尤其强烈。”陈亮说,其实在这两个公众人物离世之前,他的同事也曾遭遇健康危机,“财富规模比我们大的多,但是身体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那我就会想,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最后很可能没命花。”
去年,陈亮成功戒掉了多年的烟瘾。“到今天应该301天,还是302天。”今年春节前后,他开始系统性地锻炼身体。“我已经连续运动一个月了,这在我过去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骑行、快走、在家跳绳,灵活组合,将运动融入日常。
“周末礼拜天的时候,我一个朋友……订了他们家附近的一个餐厅,我骑车过去,骑了15公里,然后回来15公里,你来回就30公里,这就算锻炼了。” 他甚至会在下班高峰期选择从公司步行7公里回家,“也就耽误了一点点时间……生活没有那么多的要忙的东西。”
他认为,许多焦虑源于不必要的自我施压。“你操心的那些东西,真的有特别大的必要是一定要操心的吗?比如房贷。”他鼓励大家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可以做出改变,而不是被固有的观念或所谓的“社会规训”所绑架。
健康管理,也成为他与父母沟通的新桥梁。他主动研究父母的体检报告,针对性地提供健康知识,比如筛选可靠信源,通过微信反向输出给父母;还给母亲购买荞麦面、麸皮等健康食品,甚至去年双11时给母亲买了很多面膜,鼓励她降糖后的积极变化。这种基于科学、充满关怀的沟通方式,让父母乐于接受并实践健康的生活理念,亲子关系也变得如同“闺蜜”般亲近。
“有钱花”和“有命花”,在陈亮的认知体系和实践中,不再是两个割裂的概念,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整体。
健康的生命,是承载财富、体验美好的前提;而理性的财富管理,又能为健康长寿提供更坚实的保障。这正是复利时代赋予“活得久”这件事的全新意义。
人生进化论:选择、放弃与平常心贯穿陈亮所有选择的,是一套清晰而自洽的人生哲学。
首先是选择与放弃。“这世界上没有什么都有的东西……你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想明白,就是很多事情就是得放弃。” 从放弃铁饭碗到放弃高杠杆房产,再到日常生活中放弃无谓的比较和竞争,陈亮深谙“得失一体”的道理。
他强调,做选择时必须清楚代价,并坦然承受。“你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就好了,你承受他,承受这个选择背后的代价就行了。” 因为想清楚了,所以无怨无悔,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决策错误”或“失落”。
其次是降低预期,拥抱平常心。“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就是你的期望跟你的现实存在的落差。但如果今天你没有期待,你没有期待,没有落差。” 他坦言对自己、对孩子都没有过高的期待。他认为自己和父母、孩子都是“平庸的普通人”,今日的成就更多是“时代的红利”。这种认知让他摆脱了比较带来的焦虑。
“我从小就是一个很叛逆的人,我就不喜欢按照所谓的社会规训来。”他对儿子说,考不上心仪的大学也没关系,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开个手办店,“卖卖咖啡,然后那个拼拼高达……说不定还能认识一些喜欢的姑娘。” 这种平常心,让他得以在自己的节奏里从容前行。
第三是活在当下,为自己而活。陈亮的中年危机来得比许多人早,在35岁左右。他开始深刻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最终的答案是:“未来为自己而活。”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为自己而活,才有能力去爱别人,为别人而活。“人生就是一个找自己的过程,找到自己是谁,找到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活。”
最后是边界感与专注自身。“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这句略显粗砺的话,被陈亮视为处理外界评价和干扰的有效原则。
“你觉得我的状态好,或者说你羡慕嫉妒恨,那是你的问题,那不是我的问题。我不会因此而内耗。” 这种强大的内心边界,让他能专注于自己的选择和生活,不受外界噪音的影响。
这套人生哲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在时代洪流中不断反思、实践、修正的结果。它让陈亮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保持了内心的稳定与平和,也让他得以在人生的中场,活出一种令人羡慕的松弛与通透。
在陈亮看来,“有钱花有命花永远是永恒的主题”, 在从暴利到复利的时代转轨中,理解并实践这一主题的深层含义,或许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人生进化课。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