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武都区的田野间一派生机勃勃。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与基层农技推广两大项目,如同强劲引擎,为武都区农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一幅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武都区的田野间一派生机勃勃。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与基层农技推广两大项目,如同强劲引擎,为武都区农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一幅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粪肥还田催生“循环经济链”
当下,陇南武都区坪垭藏族乡、角弓镇一带油菜花盛开,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角弓镇村民李常军穿梭在花田间,脸上洋溢着喜悦。李常军说:“这片川坝种了近5000亩油菜,今年花开得格外繁盛。去年水稻收割后,11月就种了油菜,土地一点都没闲置。5月将迎来机械化收割,随后榨油上市。”
武都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高世指着花田感慨道:“我们实施的粪肥还田项目,让这片土地更加肥沃。通过水稻与油菜轮作,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粪肥替代部分化肥,减少了化学污染,土壤肥力和结构明显改善,油菜籽品质更好,产量也有所提高。”
在马街镇上南山的万亩花椒基地,村民一趟趟地把腐熟的粪肥运往山坡上的花椒园。基地负责人张志刚站在田埂上,有条不紊地指挥作业。他说:“自从实行粪肥还田,花椒品质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病虫害也变少了。”
武都区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中,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构建了“收集—处理—运输—施用”全链条体系。目前,全区已完成2025年粪肥还田10万亩任务的50%,春耕期间重点覆盖花椒、马铃薯、油橄榄等特色作物。
武都区农技中心土肥站站长郭珍介绍说:“粪肥经无害化处理后,由专业团队精准配送至田间,农技人员全程指导科学施肥,这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强果树及庄稼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
武都区通过实施该项目不仅解决了粪污处理及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变废为宝,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科技特派员激活“田埂课堂”
两水镇烟墩沟村的冬播马铃薯田里,嫩绿的苗株整齐排列在高垄上,垄间灌溉水渠纵横交错。村民王海平说:“你看这马铃薯,长得多好。高垄种植让灌溉更均匀,农技员手把手教我们控水施肥,收成肯定差不了。”
为推动基层农技推广项目落地,武都区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示范等方式,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从品种挑选、播种时机,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农技人员都给予了细致指导。
在马铃薯田里,特聘农技员杨亮亮正耐心地为农户讲解种植、管护及防虫害技巧:“基层农技推广项目让先进技术真正扎根田间。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这些新技术,以前农民听都没听过,如今却成了增产增收的‘法宝’。”
武都区农技中心副主任唐论成补充道:“武都区冬播马铃薯长势良好,主要得益于基层农技推广项目。我们通过抓点示范,与区种子站、农科所等单位合作,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种子,如冀张薯12号、希森6号。经过多年试验,这些品种产量高、口感好,已在白龙江沿岸、河谷地带以及半山区大面积推广。这些新品种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技术指导现场,农户们认真聆听,不时提问,与农技人员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双轮驱动”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在武都区的深入实施,不仅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更推动了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在绿色种养循环方面,武都区依托规模化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完善的粪肥收集、处理和还田体系,实现了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通过多种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武都特色的绿色种养循环发展之路,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基层农技推广项目搭建了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桥梁。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将最新的农业技术、品种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农户。同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户亲眼看到科学种植养殖的成效,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从粪肥还田的“沃土行动”到农技下乡的“科技春雨”,武都区正以绿色种养循环和基层农技推广为双翼,探索出一条“生态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如王高世所言:“土地养好了,技术跟上了,农业的‘金饭碗’才能端得更稳。”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现代农业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甘肃经济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