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药与社媒“种草”风险初探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7 10:38 3

摘要: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平台成为患者获取药品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处方药药品信息展示却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此外,像小红书、视频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出现的药品“种草”内容也引发了合规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广泛关注。

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平台成为患者获取药品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处方药药品信息展示却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此外,像小红书、视频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出现的药品“种草”内容也引发了合规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广泛关注。

网络信息仍有茧房?

药品信息展示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尤其是在处方药领域。为贯彻落实《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2023年6月,《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规范处方药网络销售信息展示的通知》(药监综药管函〔2023〕333号)发布,要求“药品网络销售平台/网站(含应用程序)首页、医药健康行业板块首页、平台商家店铺主页,不得展示处方药包装、标签等信息。”“通过处方审核前,不得展示或提供药品说明书,页面中不得含有功能主治、适应症、用法用量等信息。”上述规定的初衷是防止患者因误解药品信息而自行用药,从而降低用药风险,但可能产生以下问题:

一是信息获取的局限性。患者在选择或对比药品时,往往需要了解其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基本信息。然而,药品信息展示受限,患者可能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足够的信息。近期,笔者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患者在就医前后自行使用DeepSeek等AI工具获取处方药说明书等药物关键信息,而AI渠道的信息往往未经验证,可能存在虚假宣传或误导内容,增加用药风险。

二是信息不对称。患者不了解药品的基本情况,容易受到误导性广告或虚假宣传的影响,甚至可能因为过度相信社交媒体的“种草”内容,而忽视专业医疗建议,不仅影响用药安全,也可能损害医药企业的信誉。

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平台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药品信息展示:

一是提供基础信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平台可以展示药品的基础信息,比如药品名称、适用人群和用法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这些信息不涉及处方药的具体内容,可以为患者提供初步参考。

二是引入专业服务。平台可以提供真人药师在线咨询服务,帮助患者获取个性化的用药建议。这种方式既能避免信息展示过度限制,又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

新媒体合规运营思考

近年来,药企纷纷在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社交媒体平台“种草”,推广相关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潜在消费者。但这种行为存在较大的合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虚假宣传。部分“种草”内容可能存在用词不严谨、夸大药品疗效的问题,甚至对药品的适应症、不良反应等进行误导性描述,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对此,企业需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对所有“种草”内容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内容真实、合法,不得含有夸大疗效、虚假承诺等违规信息;处方药相关笔记最好能提前报备平台,防止违规;优化患者用药体验,提高笔记输出的合规性和新颖性。

二是隐性广告。一些场景化、故事化的“种草”内容,未明确标注“广告”字样,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普通用户的真实分享。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的要求,所有带有购买链接的“种草”内容必须显著标明“广告”。笔者建议,企业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8月发布的《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执法指南》。

三是诱导自我药疗。一些处方药“种草”内容可能暗示消费者自行购买和使用药品,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风险。因此,企业在与KOL(关键意见领袖)合作时,应签订合规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可要求KOL发布内容需遵守相关法规,避免发布违规信息。同时,企业还要为新媒体营销团队和合作方提供合规培训,确保所有参与者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

当然,作为“种草”内容的主要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平台也要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例如,平台应严格审核所有涉及药品的“种草”内容,及时删除违规内容,并对发布者进行警告或处罚,必要时保存“种草”内容的发布记录,以备监管部门查阅。平台还可以制定针对药品“种草”内容的合规指引,明确“种草”内容的制作、发布和推广要求,为企业和小红书达人们提供参考。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