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多名老人被骗超10亿,起底“包治百病”保健品,背后的骗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7 16:30 4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3万多名老人,10多个亿,一瓶瓶所谓能“包治百病”的保健品被奉为神药,结果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这不是影视剧里的情节,而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悲剧。一边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拿出毕生积蓄,一边是所谓“专家”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推销神药”,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整条黑色产业链。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揭开这场骗局的面纱,还原那些“神药”背后的真相。

为什么老人总是保健品骗局的“头号猎物”?答案并不复杂:信息差、孤独感、健康焦虑,再加上一点点“人情攻势”,就足以令他们防不胜防。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骗局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街头买卖,而是进化成了“讲座+体验+洗脑+销售”一整套的商业模式,套路深得很。

我有位朋友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

腿脚不便,血压也高,吃药吃得久了,副作用难免有。他在一次“健康讲座”上结识了一位穿着白大褂自称“某某研究院专家”的人。

这位“专家”讲得头头是道,还送了一瓶免费的“试用装”保健品,说是“纯中草药提炼,无副作用,吃了三天就能感觉身体变轻”。

老人回家一试,果然觉得“精神好多了”。于是心生信任,几次讲座后,陆续花了两万多买了“治疗套餐”。

等我们发现时,药瓶连成分都不标,送去检测,结果是——糖水。

骗局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它骗你一次,而是它用“情感”、“信任”和“希望”,让你一次次自愿掏钱。

你可能会问:保健品怎么可能包治百病?可对很多老人来说,所谓的“科学依据”根本不是判断依据。

他们更信“谁说得多”“谁说得真”“谁态度好”。

保健品骗局常用的几大招数:

第一叫“情感营销”。

用“义诊”“送礼”“陪聊”等方式建立信任感,让老人觉得“这比医院的医生还亲”。

第二叫“专家人设”。

这些人穿着白大褂,说话夹带专业术语,还能讲出一大堆“实验数据”,老人一听就信了。

第三叫“案例轰炸”。

“这个大爷糖尿病20年,吃了我们这药三个月,胰岛素都停了!”听起来是不是像极了电视广告?但在现场看着“真人现身说法”,可信度就直线上升。

第四叫“试用反馈”。

前几瓶给你免费送,吃完好像真有点效果——其实是药物里偷偷加了激素或者镇痛剂。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的数据显示,65%以上的保健品投诉,来自老年人群体。

他们被骗的,不只是钱,更是对健康的信心。

我们得说清楚一件事:保健品不是药品,它不能治病也不应该治病。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保健食品”的定义非常明确:只能起到调节机体功能、补充营养等作用,不能声称具有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

但很多人对“保健品”这三个字的理解,其实是“吃了能好病,不吃心里不踏实”。这是个典型的误区。

更要命的是,有些“保健品”甚至不是正规注册的保健食品,而是“三无产品”——无生产批号、无成分标注、无生产厂家。

我们在临床上见到过太多因为吃了所谓“神药”而延误治疗的病例。

有位70岁的老大爷,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得还不错。

有天开始吃一款“降糖保健品”,几个月后出现视力模糊、脚部溃烂,检查时已经糖尿病足严重感染,最后不得不截肢。他说:“我以为那个是药,吃了就不吃胰岛素了。”

这不是个例,而是正在不断上演的悲剧。

一个人是否健康,从来不是某一种产品说了算。

健康需要的是正规医疗的干预、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真实可验证的医学知识,而不是“吃某种东西就百病不侵”的幻想。

我们得讲点实在的:

高血压就需要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停药去相信什么“降压神茶”。

糖尿病靠的是饮食控制、运动管理和药物干预,而不是“吃个胶囊胰岛素就不打了”。

癌症更不可能靠保健品转移或治愈,一旦耽误正规治疗,结果难以挽回。

每次看到保健品广告中“调理肝肾”“排毒养颜”“增强免疫力”的字眼,我就想问:调理哪一段?排的是哪种毒?增强的是哪种免疫细胞?如果连医生都无法一口说清,那这句广告词就该被问个底朝天。

很多时候,不是老人贪心,而是他们太孤独,太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

他们既不懂如何甄别信息真假,又不愿意麻烦子女,最后被一顿“热情+专业+激动”的洗脑式推销打动。

这不是某一个老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信息鸿沟”。

你可能每天刷短视频、看公众号、查资料,但老人呢?他们的信息来源可能就是邻居、社区广播、或一次免费的体检讲座。

所以防骗的第一步,不是教他们记住什么“十大骗局”,而是主动去关心他们的健康、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孤独。

作为医生,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所有保健食品。

有些正规批号、科学配比的营养补充剂,在特定人群中确有其用。

比如钙剂、维生素D3、铁剂,这些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贫血等问题确实有辅助作用。

但它们从不打“治病”的旗号,也不会承诺“吃了就不用看医生”。

真正的问题是:“保健”这个词被滥用了。它被包装成了“万能药”,甚至替代了医生的位置。

而我们最怕的,就是有人因此耽误了真正能救命的治疗窗口。

老年人被骗保健品,不是“他们活该”,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反思的社会现象。

子女要更主动去了解父母生活的圈子、消费的内容,别等被骗了才后悔。

社区应该组织真正的健康知识讲座,而不是出租场地给推销商。

媒体要有底线,别再为“三无保健品”做“软广”。

每一次骗局的得逞,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被摧毁。

我们不该再让“希望”成为一门生意。

参考文献:

1. 中国消费者协会. 《2023年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调查报告》.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保健食品标识管理办法》. 2021.

3. 《中华内科杂志》2022年第61卷第9期:保健品与慢性病控制的关联性分析

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年第43卷第6期:老年人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自寅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