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周四、五,曾在2023年首度来访的国际艺术家——德累斯顿音乐节总监、莫里茨堡音乐节艺术总监、大提琴家扬·沃格勒将再度重返国家大剧院舞台!在两晚的音乐会上分别演绎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与迪蒂耶《遥远的世界》,前者的完美无瑕与后者的现代玄思,呈现出令人深思的对比
本周四、五,曾在2023年首度来访的国际艺术家——德累斯顿音乐节总监、莫里茨堡音乐节艺术总监、大提琴家扬·沃格勒将再度重返国家大剧院舞台!在两晚的音乐会上分别演绎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与迪蒂耶《遥远的世界》,前者的完美无瑕与后者的现代玄思,呈现出令人深思的对比。
2023年3月12日
扬·沃格勒大提琴独奏音乐会现场
“那迷失的、几近泯灭的遥远的世界……”波德莱尔在诗歌《头发》里写下的句子展现了其美学思想——唯有在艺术的想象里,一切破碎的、消逝的美好事物才能重获完整。法国当代作曲家迪蒂耶以诗句中“遥远的世界”为题写下大提琴协奏曲,每个乐章均从波德莱尔诗集中取材,通过大提琴的弓弦在充满困惑与躁动的现实世界和神秘如梦境般的音色彼岸架起了桥梁。
*点击海报跳转购票链接
华人作曲家黄若的《峰回路转》由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多支美国、新加坡乐团联合委约,作品标题的英文原意是“气候临界点”,这是一个气象学概念——一旦超过这一阈值,就意味着气候系统将要发生巨大且不可逆的变化。地球的气候如今正在飞速驶向这样的临界点,而在那临界点的另一侧,则是另一个未知的“遥远的世界”,它究竟拥有何等的破坏力,人们对其尚且一无所知;而更可怕的是,这个世界或许距离我们已经并不遥远。音乐虽是气候危机的预言式悲鸣,但作品的中文名字却悄然预示着希望。在上世纪40年代,肖斯塔科维奇同样曾在“临界点”的一侧望向另一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所有人都期待他用一部规模宏大的史诗来歌颂胜利时,肖斯塔科维奇却选择讽刺与幽默作为第九交响曲的主题,也因此遭受口诛笔伐。这种"不合时宜"的勇气,在多年后的电影《牛虻》配乐中得到延续。当乐曲中动人的旋律穿越银幕,亚瑟远赴异国时的精神孤旅恰与迪蒂耶笔下“凝视深渊”的音符产生奇妙共鸣,那遥远的世界,亦是音乐家们共同向往的心灵家园。撰稿:霄汉
曲目单
“遥远的世界” 赖嘉静、扬·沃格勒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一)
2025.4.10 19:30
国家大剧院 · 音乐厅
黄若 《峰回路转》 *中国首演
海顿 C大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Hob. VIIb:1
大提琴:扬·沃格勒
肖斯塔科维奇 降E大调第九号交响曲,Op. 70
肖斯塔科维奇 《牛虻组曲》选段, Op. 97a
“遥远的世界” 赖嘉静、扬·沃格勒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二)
2025.4.11 19:30
国家大剧院 · 音乐厅
黄若 《峰回路转》
迪蒂耶 “遥远的世界” 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
大提琴:扬·沃格勒
曲目介绍
黄若
《峰回路转》 *中国首演
《峰回路转》是一部交响曲,聚焦我们每天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这些危机源于持续的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森林燃烧、河流泛滥、冰架融化,全世界10个人中有9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我们的自然、景观、生活以及这个蓝色星球上的世界,正在逐日受到影响、破坏,甚至消失。艺术与音乐肩负着独特的使命与能力,能够唤起人们的意识并推动行动。作为艺术家,我们有责任团结一致采取行动。
交响曲的英文名“TIPPING POINT”(直译为:临界点)在字典中的定义为:一系列微小变化或事件达到足够重要的程度,从而引发更大、更重要的变化的节点。气候危机交响曲《峰回路转》包含双重含义:一是,如果我们继续危险的无知和无所作为,气候危机的临界点将越过不可逆的最坏局面;二是、从现在开始采取一切积极且建设性的措施,延缓或扭转气候危机的临界点,朝着更安全、更美好、更绿色的世界前进。交响曲中贯穿着两块木鱼同时发出的滴答声,象征着时钟每分钟60次的滴答节奏。随着音乐的推进,这种滴答声变得愈发急促和紧张……《临界点》全曲时长约22分钟,共分三乐章,应连续演奏。《峰回路转》目前由以下机构联合委约:美国巴尔的摩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美国夏威夷交响乐团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撰稿:黄若
海顿
C大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Hob. VIIb:1
《空中的城市》发表于1987年,描绘了梅西安理想中的天堂形象。作曲家对鸟类的热爱在这部作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浓烈的管乐合奏与抒情而愉悦的鸟鸣形成鲜明对比。
在铜管、木管演奏出几个和弦,象征着所有颜色或白色的天堂形象之后,梅西安插入了一段由木琴三重奏代表的鸟鸣声。经过与开头完全相同的铜管与木管和弦,钢琴代替木琴三重奏继续演奏鸟鸣,与铜管、木管形成对比,并逐渐将鸟鸣与天堂融为一体。也许在梅西安心中,鸟儿的歌声——他将其描述为“我们精神快乐的小仆人”——是天堂的语言。迪蒂耶
“遥远的世界” 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
法国著名作曲家迪蒂耶的《大提琴与乐队协奏曲“遥远的世界”》是1970年为大提琴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创作的。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对诗人波德莱尔作品的一次深刻思考。每个乐章的乐谱都以诗人的一段诗作为开始。
第一乐章“谜”,音乐由雄浑的大提琴宣叙调与乐队富于张力的伴奏构成。有时激昂,近乎高声朗诵;有时化作大段拨弦,衬托着朗诵的氛围。随着大提琴的演奏越来越强烈,它与各种不同的乐队音色互动。在这某些地方——尤其是响亮的乐队部分——听众一定能察觉到法国人对华丽音色的偏爱,这一特点显然将迪蒂耶与梅西安、布列兹等作曲家联系在一起。第二乐章“凝视”,由灰暗的大提琴主题引导,整个乐章充满大量弦乐和弦,萦绕在大提琴高音周围,描绘了波德莱尔看着他的灵魂“颠倒”的景象。第三乐章“涌动”的背景是波德莱尔的诗句“乌黑的大海,你包含着一个耀眼的梦,梦中有帆、桨手、火焰和桅杆……”一开始,大提琴用压迫的双音预示着不安的气氛。音乐逐渐好像德彪西式的大海翻滚,乐队与大提琴拨弦搅在一起,色彩缤纷。第四乐章“镜子”,音乐回到冥想状态。大提琴主题形同第二乐章,但音域更低。钟琴星光闪闪,弦乐高音围绕着大提琴增加了梦幻感。第五乐章“赞美诗”打破沉闷,大提琴变得焦躁不安。在某些段落中,人们听到了类似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的碰撞。大提琴与乐队的对话十分活泼,即使充斥不和谐音,也因为有吸引力的复杂节奏而变得丰富。撰稿:寇燚
肖斯塔科维奇
降E大调第九号交响曲,Op. 70
1945年8月肖斯塔科维奇完成《第九号交响曲》,它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甚至失望。它短到全曲不足《第八号交响曲》单个乐章长;它充满幽默而不是英雄赞美诗。肖斯塔科维奇说:“音乐家会喜欢它,评论家会批评它。”
《第九号交响曲》有时被称为肖斯塔科维奇的古典交响曲,因为它简洁、丰富、室内乐化。古典主义在第一乐章中最为明显,它遵循18世纪的奏鸣曲式,一直重复着展开部。这个乐章活泼好动,带有一丝闹剧的色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长号反复的主题,它既预示着又打断了短笛的演奏,宛如一边搞砸一边弥补的喜剧场景。第二乐章的情绪忧郁、苦乐参半、荒诞,这取决于指挥家的处理。单簧管的主题可能是一首慢拍子圆舞曲,长笛、弦乐的重复仿佛易容术,教人感慨作曲家的巧妙。最后三个乐章连续演奏。第三乐章木管一直快速地旋转,并邀请铜管为舞曲助兴,让人兴奋。随着第四乐章铜管的加入,如同妖魔登场。长号和大号的每个宣言之后都有一段严肃的巴松管独奏。末乐章回到了幽默主题,有时像舞会,有时像进行曲。肖斯塔科维奇
《牛虻组曲》选段, Op. 97a
自从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以来,肖斯塔科维奇就与电影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他常常在电影院为默片弹钢琴赚生活费。这种当时极为流行的新娱乐伴随了作曲家一辈子,他总共创作了近40部电影配乐。
1955年,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牛虻》创作了配乐。同年,他的同事、朋友列冯·阿托缅将整个乐谱浓缩为一个由十二段乐曲构成的组曲,流传更广。牛虻是一个从贵族成长为革命者但又难舍亲情、爱情的感性角色,他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软弱,坦然面对了命运。而他的养父、红衣主教蒙泰尼里亲自将儿子送上刑场,是一个复杂、沉重的形象。《牛虻组曲》每首标题已经说明了音乐的主题,例如序曲树立了革命党人牛氓为争取意大利统一的英雄形象与全片的悲壮格调;对列舞让人想起19世纪意大利贵族练习的舞蹈,那是牛虻出身阶层的习惯;前奏曲优美伤感,流露了牛虻心灵深处永久的痛,这首乐曲后来被作曲家改编成为两把小提琴、钢琴的二重奏;终曲开始是狰狞的进行曲,然后引用了序曲的英雄主题,诉说了刑场上的牛虻最后的牺牲。这部作品是肖斯塔科维奇最受欢迎、最容易理解的电影配乐之一。撰稿:寇燚
艺术家介绍
赖嘉静自幼热爱音乐并学习钢琴,中央音乐学院、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乐队指挥双硕士。她先后师从指挥家陈琳、指挥家马克·吉布森,指挥家和钢琴家 P.V. 多布罗夫斯基,现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攻读博士学位。
2018 年,赖嘉静在墨西哥首届 OFUNAM 国际指挥大赛中获第二名及乐团成员选出的“OFUNAM 特别奖”,由此开启其作为指挥家的职业生涯。2018年至2021年,赖嘉静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2021 年起,她受聘于天津茱莉亚学院,担任合唱、弦乐合奏、指挥选修等课程的大学预科教师。2010 年起,赖嘉静兼任杨鸿年创立的北京爱乐合唱团指挥及钢琴艺术指导
至今,曾在俄罗斯第九届“尤·法力克-歌唱世界”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大赛唯一“最佳器乐伴奏奖”。2013 年,她从全球三百余名指挥中脱颖而出,作为最年轻的指挥受邀参与瑞士琉森音乐节“伯纳德·海丁克大师班”。2014 年,她与指挥家提尔泽·米科尔森合作,为挪威易卜生国际中心与挪威北极歌剧中心联合制作的歌剧《NORA》担任助理指挥及声乐艺术指导。2015 年,她在高雄与台湾创世歌剧团合作,指挥演出莫扎特歌剧《女人心》。2017 年,她入选瑞士梅纽因音乐节国际指挥大师班。2018 年,她在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指挥演出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2021 年,她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演出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2023 年,她在首届天津茱莉亚钢琴节中担任驻节指挥。
自2016年起,赖嘉静多次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成功上演国家大剧院原创儿童歌剧《阿凡提》、《没头脑和不高兴》,并多次携乐团呈现精彩的乐季音乐会。2022 年,赖嘉静正式加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并出任助理指挥。
扬·沃格勒 大提琴
作为当代最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扬·沃格勒的职业生涯始终与世界顶尖指挥家和乐团紧密相连。他长期合作的乐团包括纽约爱乐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等。沃格勒以其卓越的演奏技艺不断拓展大提琴的音色边界,并与当代作曲家保持着深度合作。他首演了众多重要作品,包括提格兰·曼苏里安(与WDR交响乐团/谢苗·比奇科夫)、约翰·哈比森(与波士顿交响乐团)、沃尔夫冈·里姆(与王冰合作的双协奏曲)等作曲家的新作。2023年,他与肯特·长野执棒的汉堡爱乐乐团首演了肖恩·谢泼德为合唱与大提琴而作的《晴朗之日》。《纽约时报》称赞其演奏"充满灵魂、色彩丰富",《法兰克福汇报》则评价他"让大提琴如歌般吟唱"。
除传统古典音乐演出外,沃格勒不断探索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2024年2月,他与就职诗人阿曼达·戈尔曼在卡内基音乐厅斯特恩礼堂呈现了巴赫大提琴组曲与当代诗歌的创意演出,并于次月登上《斯蒂芬·科尔伯特晚间秀》。他与演员比尔·默里合作的"新世界"项目将马克·吐温、海明威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与伯恩斯坦、皮亚佐拉的音乐相结合,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沃格勒的独奏生涯亮点包括:2005年与洛林·马泽尔执棒的纽约爱乐乐团在重建的德累斯顿圣母教堂开幕音乐会上的演出;与芝加哥、波士顿、匹兹堡、蒙特利尔等交响乐团的合作;以及与安德里斯·尼尔森斯、法比奥·路易斯、安东尼奥·帕帕诺等指挥大师的长期艺术伙伴关系。
作为德累斯顿音乐节总监(自2008年起)和莫里茨堡音乐节艺术总监(自2001年起),沃格勒与指挥家长野健共同策划了2023-2026年"瓦格纳乐剧四联演"项目。该项目基于最新的瓦格纳研究成果,将《尼伯龙根的指环》置于其创作时代的艺术语境中呈现。2023年首演《莱茵的黄金》后,2024年继续推出《女武神》。
自2003年与索尼古典签约以来,沃格勒已录制约20张专辑。最新发行包括2023年3月的《拉罗与卡萨尔斯大提琴协奏曲》、2022年7月的《德沃夏克专辑》和5月的《流行之歌》。2020年6月,他录制了周龙、尼科·穆利和斯文·黑尔比希创作的《三大陆协奏曲》,以及与捷杰耶夫执棒的马林斯基剧院乐团合作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其备受赞誉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录音和与王冰合作的勃拉姆斯、里姆双协奏曲专辑均获得业界高度评价。
沃格勒曾获多项殊荣:2006年欧洲文化奖、2011年埃里希·凯斯特纳奖、2018年欧洲文化金牛奖,以及2021年德国联邦十字勋章。他目前使用的是1707年制造的斯特拉迪瓦里"Ex Castelbarco/Fau"名琴。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2010年在北京的创建,是开启中国交响乐发展新篇章的里程碑事件。同蓬勃进取的时代和有容乃大的城市相伴相生,他们始终以澎湃的热情与创新精神、不懈的奉献与精进品格,为最高品质的音乐演奏和传播而矢志不渝。
历经十五年光辉旅程,汇聚百位卓越演奏家,今天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是享有崇高艺术威望的顶级乐团,也是北京及全中国音乐生活发展前行的卓越引领者。作为世界级表演艺术地标,国家大剧院是其主要驻地,更是其出色国际视野、文化底蕴、艺术创想的源泉。百余位新生代海内外音乐翘楚以此为家,凭出众的才华和情怀成为新时代顶尖国家乐团的代言者。乐团每年均以48周乐季呈现逾百场精彩演出,带领近20万观众遨游深邃音乐世界、感受触动心弦的美妙时刻,推动中国音乐生活不断的探索和突破。他们独有的热情、活力和精湛技艺,堪称其标志性的艺术风格。他们携手指挥家马泽尔、梅塔、捷杰耶夫、郑明勋、艾森巴赫、丹尼尔·加蒂、法比奥·路易斯、阿什肯那齐、吕绍嘉、张弦、李心草、张国勇、张艺、李飚、林大叶等,钢琴家布赫宾德、科瓦塞维奇、布尼亚季什维莉、阿卜杜瑞莫夫、沃洛丁、郎朗、王羽佳、张昊辰、陈萨、维京格尔·奥拉夫松等,大提琴家卡普松、王健、秦立巍等,小提琴家穆特、郑京和、列宾、吕思清、宁峰等,中提琴家梅第扬,歌唱家多明戈、努奇、弗莱明、李晓良、和慧、沈洋、宋元明等大师级艺术家,创造了无数难忘的巅峰现场。将艺术创意和人文情怀相结合,使音乐成为融汇古今与东西、沟通艺术与现实的桥梁,是乐团始终坚守的乐季理念。除了精湛演绎历史经典,他们还不遗余力支持现代音乐及青年作曲家,有硕果累累的新作委约、唱片出版。从陈其钢、赵季平、于京君、马格努斯·林德伯格、奥古斯塔·里德·托马斯、卡列维·阿霍等顶尖大师,到倾力参与的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他们促生了陈其钢《江城子》《如戏人生》、赵季平《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二琵琶协奏曲》、于京君《日新》、盛宗亮《神鸡破晓》、黄若《蝶·变》、多伊奇《现象》等优秀新作,推动了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及其在海外的推广。2012年,已故大师马泽尔执棒其改编的瓦格纳《无词指环》由索尼发行,被大师评价为该作品有史以来“最完美的演绎”;2019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获颁中国发烧唱片大奖;2021年,贝多芬《爱格蒙特》戏剧配乐是该作品首次中国录音。历时三年并在2024年完成的布鲁克纳全套交响曲演出和唱片灌制,是乐团发展和布鲁克纳在中国推广介绍的历史性事件。在歌剧舞台上,他们缔造了中国歌剧音乐演绎的全新高度,对歌剧艺术在中国的介绍、推广和发展怀有划时代的贡献。十余年来,他们演绎了近70部歌剧制作,成就了瓦格纳《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威尔第《西蒙·波卡涅拉》、圣-桑《参孙与达丽拉》、多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琪亚》、普契尼《西部女郎》等歌剧的中国首演,并世界首演印青《长征》、郭文景《骆驼祥子》等17部中国歌剧。2024年至2026年,乐团将首次演绎全本国家大剧院版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他们经常以丰富的艺术活动,走进学校、社区、医院、博物馆,使音乐之美融入生活、触手可及。2024年,乐团管理运行的“北京青年交响乐团”远赴纽约,参加世界青年管弦乐团周,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出。2020年起,他们开始推出线上演出,场均浏览量近3000万。2021年和2023年,乐团以“艰深的曲目和爆棚的状态”(《音乐周报》)、“引领观众和行业的格局和勇气”(《北京日报》)两度完成中国巡演。作为国家文化使者,他们赴柏林、纽伦堡、基辛根、悉尼、首尔、大邱、新加坡、华盛顿、芝加哥、纽约、费城、安娜堡、教堂山、旧金山、渥太华、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巡演。2014年和2017年,他们同吕嘉两赴北美,成为首支进入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芝加哥交响中心、旧金山戴维斯大厅、蒙特利尔交响大厅官方演出季的中国乐团,也因“欢欣愉悦的自信和朝气蓬勃的力量”(Musical America)被赞誉为“光彩四射和一流水准的乐团”(ConcertoNet)。2021年,他们作为亚洲乐团代表携手五大洲艺术家,亮相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影片;2022年,他们担纲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音乐演奏和录制。吕嘉自2012年接任陈佐湟成为首席指挥,并从2017年兼任乐团音乐总监及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乐团现任助理指挥为赖嘉静。来源:国家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