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2022年乌克兰东部平原的冬天再次被俄罗斯的炮火染红时,仿佛再次重演了八十年前在卡累利阿地峡的冰雪传奇。对比苏芬战争与俄乌战争的前夜、爆发、国际博弈与结局,这一切再次向人们证明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当2022年乌克兰东部平原的冬天再次被俄罗斯的炮火染红时,仿佛再次重演了八十年前在卡累利阿地峡的冰雪传奇。对比苏芬战争与俄乌战争的前夜、爆发、国际博弈与结局,这一切再次向人们证明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首先芬兰和乌克兰的起源都有些类似
芬兰和乌克兰都曾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乌克兰的历史就不多说了,只谈芬兰。
一战以前,北欧并不存在芬兰这个国家,那片土地原本一直是瑞典王国的东部领土。直到1809年俄罗斯进攻瑞典夺取了这片土地并建立了“芬兰大公国”作为瑞典至俄国间的缓冲。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给予芬兰大公国一定的自主权,但国防和外交由沙俄控制。就如同后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的乌克兰,可能许多人不知道乌克兰即使独立前在联合国也是有单独的席位和投票权的。
1917年12月6日,随着沙俄帝国的解体,芬兰参议院正式宣布芬兰独立。而随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领导人列宁在宣布尊重芬兰人民自决权的同时,又组织了所谓的工人政府试图取代当时的芬兰政权,于是芬兰宣布独立后仅三周的时间,苏俄政府就重新组织了新的芬兰政府,最终在1918年1月27日,苏联支持的芬兰工人政府下的芬兰红军和芬兰原政府下的国防军(苏联称之为白卫队)交火,芬兰内战正式爆发。这一过程也像极了2014年的乌克兰内战。
好在芬兰的民族英雄曼纳海姆将军挺身而出抵抗住了红军的进攻,并以可以让德国亲王腓特烈·卡尔成为芬兰国王为诱饵争取到德国的军事援助,成功的在1918年5月控制了全国领土。而紧接着德国一战的战败投降让芬兰实际上没有失去任何东西。
曼纳海姆将军
1920年2月2日,芬兰与苏俄于爱沙尼亚的塔尔图签订了《塔尔图和约》来划分两国边界,由于此时的苏俄正面临内战还与波兰进行战争,芬兰得以获得了非常有利的结果,但也埋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
战争的起因和俄乌战争一样实际上都来自于北极熊的"安全焦虑"。
无论是斯大林的"缓冲地带"理论还是普京的"俄语世界"构想,俄罗斯的安全逻辑始终建立在"扩张即防御"的悖论之上。所以只要列宁格勒距离芬兰边界仅有32公里,芬兰的远程火炮可以威胁苏联第二大城市的安全时,就和乌克兰的亲欧倾向被克里姆林宫视为北约东扩的前哨一样,历史的剧本就在相同的地缘坐标上重启。
由于立国初期的内战因素,芬兰民族主义者天生仇视俄国,并有一些组织进行具有法西斯风气的社会运动,好在芬兰在独立后经济一直增长,领导者也有远见压制极端民族势力,所以国内极端主义并没能成了气候。1932年苏芬签署了《苏芬互不侵犯协定》,有效期限自1934年起维持10年。
不过纵观历史,俄罗斯人的特点就是协议签订是为撕毁用的。所以从1935年开始,苏联对芬兰开始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
1935年6月,苏联驻赫尔辛基苏联大使告知芬兰总理:“如果德国与苏联爆发战争,红军将会秉持“前沿防御”的原则,于一周内占领芬兰。”1936年1月,苏军参谋总长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表示芬兰东部的机场未来将可能变成德军在反苏战争中的轰炸机前线基地,苏联必须有所行动。列宁格勒第一书记日丹诺夫也表示:“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没有和德国处理好安全上的事务,这有损它们的中立性。苏联不能被动等待,要主动过去会见敌人。”
芬兰对此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向苏联表示将坚定地维持中立立场,一方面加入“国际联盟”这一国际组织并与瑞典和德国进行军事合作来试图增强自卫能力。但这导致了苏联更大的疑虑和不满。
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俗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协定也是一个两国瓜分东欧建立彼此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中旬苏军自东边入侵吞并了波兰东部。接着苏联以武力威胁分别于9月28日、10月5日和10月11日吞并了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进行对芬兰的侵略准备,9月时已制定好作战计划,预计于11月开始入侵行动。
1939年10月5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要求芬兰外长埃尔科赴莫斯科谈判。芬兰马上组团前往,于10月12日正式开始谈判,苏方要求芬兰方面接受下列条件:
为使列宁格勒远离芬军重型火炮的射程,要求两国边境向西推延12-30公里。租借雷巴奇半岛予苏联,以保护苏联于北极圈内唯一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的安全,并割让芬兰唯一的北极海出海口——佩察莫。租借汉科半岛予苏联30年。割让波罗的海上的苏尔萨里岛、拉万萨里岛、蒂泰尔萨里岛和科伊维斯托群岛予苏联。拆除曼纳海姆防线,理由为该防线“对两国发展和平睦邻关系不利”。签署一项互助条约。作为交换,苏联每年会付给芬兰800万芬兰马克作为租赁半岛的租金,并将雷波拉与波拉耶尔维地区约5,529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地区给予芬兰。苏联表示他们对芬兰的领土要求只有2,761平方公里,所以苏联为了两国间和平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吃了亏的。
芬兰被迫割给苏联的领土(红色区)
如同当年苏联要求芬兰割让领土,称这是保卫列宁格勒的必要措施一样;俄乌战争前俄罗斯也要求乌克兰放弃加入欧盟和北约,声称这是维护俄语区安全的底线。当历史的镜头拉近,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逻辑在不同时间维度的投影。
芬兰代表团当然无法接受这一要求,11月9日谈判破裂。
1939年11月26日,苏联炮兵在边境村庄曼尼拉制造"自导自演"的炮击事件,11月28日莫洛托夫宣称因芬兰政府对苏联具敌视态度的行动以及对列宁格勒的威胁,双方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11月30日凌晨,苏军开始炮击芬兰在边境上的军事据点;上午9点16分,苏联空军轰炸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于对本国的广播中则称苏联空军正给被反动政治家和资产阶级压迫的芬兰人民们投下面包,从此苏联轰炸机就被芬兰人戏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
来到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国防部也是指控乌克兰军队在顿巴斯接触线"挑衅开火",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目的是保护顿巴斯俄语族群,对乌克兰去纳粹化。而且俄罗斯也是要求乌克兰放弃克里米亚并吞并乌克兰东部四省。
可以说两次战争的导火索如出一辙:侵略者需要一个体面的借口,而真相在炮火中化为硝烟。
战争的进程相同,闪电战的失败与消耗战的泥潭。
无论是苏芬战争还是俄乌战争爆发时,苏联和俄罗斯均严重低估了对手抵抗意志;而芬兰和乌克兰都展现出顽强的本土作战能力。
苏芬战争初期,从兵力对比上看,苏联占据着绝对优势。苏军派出了近 100 万大军全面进攻芬兰,而芬兰军队总数仅有约 30 万人,并且其中高达 80% 为后备役军人。在武器装备方面,苏联拥有大量先进的坦克、火炮以及飞机。芬兰则在军事装备上严重不足,重型武器匮乏以轻武器为主。然而,战争的进程却出乎了苏联的预料。芬兰军队虽然在兵力和装备上处于劣势,但他们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本土地形的深入了解,给苏军造成了巨大损失。
苏军进攻路线
俄乌冲突初期,外界普遍认为俄罗斯对乌克兰具有压倒性优势。但乌克兰军队凭借着西方国家提供的军事和情报援助以及自身强烈的抵抗意志,成功地抵挡住了俄军的全面进攻,并给俄军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
战争的后期发展近似,长期对抗与国际干预
苏芬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后,苏联为了扭转战局,增派军队并撤换指挥官,改由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苏军总结了前期作战的经验教训,调整战略,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对芬兰军队展开了更为猛烈的进攻。芬兰军队由于兵力和资源逐渐耗尽,且无法获得足够的外部援助,国际联盟只有道义谴责略,英法曾承诺派兵10万支持芬兰,却最终只派出的一万人军队驻扎在挪威的港口,保护那里的铁矿运输线。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芬兰的防线逐渐被突破。
俄乌冲突持续至今,双方依然处于长期对抗状态。俄罗斯在军事行动中不断调整战略,撤换前线指挥官,并逐步巩固对占领区的控制。乌克兰则依靠西方国家的援助坚持抵抗。但在特朗普上台后,最重要的美国军事和经济援助暂停,乌克兰不得不苦苦支撑,未来的结果预计也是不见得乐观。
战争结果的预测,历史会否重演?
最终芬兰被迫与苏联签署停战协议,割让了包括卡累利阿地峡在内的约 10% 领土给苏联,并同意苏联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而苏联伤亡惨重,苏联解体后的官方文件显示伤亡达 37 万人。更重要的是苏联红军的国际形象受损,在全世界眼前暴露了红军的无能。让德国相当轻视其军事力量,助长了日后德国进攻苏联的信心。而苏军在战后检讨对芬战争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并开始改革。如当时美国驻苏大使查波伦所说:“苏联对芬兰的战争拯救了苏联免于被德国打败的结局,多亏有了冬季战争,苏军才得以采取严厉的手段去弥补其不足,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1941年德军的进攻。“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季战争纪念碑
而芬兰则从这场战争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芬兰的弱小且不能指望关键时刻能从西方盟国获得完全的援助,未来必须要从苏联的角度来看问题,保持与苏联各级官员沟通对话,并为此不惜牺牲一些经济独立和言论自由等国家权利。该政策在芬兰内部称之为”巴锡基维-吉科宁路线“,而西方则叫做 "芬兰化" 政策,既保持对苏缓和的同时经济上融入西方。
俄乌战争的结局预测是俄罗斯继续控制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的部分地区,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从地缘格局上看北约进一步东扩,波罗的海三国安全系数提升,乌克兰经济长期无法恢复,俄罗斯则面临长期制裁。
总的来看,苏芬战争与俄乌冲突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面临着不同的国际环境,但在冲突背景、初期战斗、中期僵持以及后期发展等各个阶段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透过历史看现代,从这两场战争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重叠的战争剪影,更是人类在地缘困境中反复犯下的认知错误。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来源:青花大磁盘